警惕五種習慣會加重溼氣 如何預防溼氣纏身?
2025-07-20 19:05:14
春夏的時候是溼氣重的季節。夏天炎熱,人們大多貪涼,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溼氣有可乘之機。溼氣進入體內給身體帶來很大的負擔,比如溼氣重會影響關節功能,影響消化功能甚至容易引起疾病的久治不愈。那麼溼氣重應該怎麼做呢,又該如何預防溼氣。
五個加重溼氣的壞習慣
1、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2、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3、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4、喝大酒
這是加重「溼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溼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5、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溼氣的危害
1、損傷脾胃消化功能
身體溼氣重容易阻礙脾胃氣機,損傷脾陽,導致機體出現消化不良,水溼內生,從而又加劇了體內溼氣的產生。因此溼氣重可以影響人們的食慾,導致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水腫、痰飲等症。
2、溼氣重影響關節活動
溼氣可以阻滯經絡關節,引起關節疼痛重著或者是屈伸不利,因此溼氣重的人也往往會出現頭困身重,四肢酸楚沉重並且附著難移等症狀。
3、溼氣引起的疾病纏綿不愈
因為溼性黏滯,所以溼氣引起的疾病往往都是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且容易反覆發作,或是纏綿難愈。
4、溼氣重阻礙身體氣機
因為溼氣為重濁之邪,容易滯留於人體臟腑經絡之間,阻礙氣機,使臟腑功能出現失調,經絡阻滯不暢。如溼阻胸膈,氣機不暢則可出現胸膈滿悶;溼阻中焦,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溼邪停聚於下焦,者可導致腎臟和膀胱氣機不利,出現小幅脹滿、小便淋漓不暢等。
5、溼氣重對不同人群的危害
若是小孩身體溼氣重,可引起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是老年人身體溼氣重,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經常腰腿疼痛等症狀;如果是女性溼氣重,則可能出現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症。
如何祛除溼氣
1.薑湯去溼
想到薑湯,每次受涼或者是受風後,如果家人能給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汁發汗,不僅可以驅寒去溼氣,還有那滿滿的愛的味道。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2.防溼食品
平時的飲食中防溼食物還有:高粱、玉米、苡仁、扁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鮑魚、田螺等。這些除溼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利水滲溼、清熱利溼、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3.忌食生冷
溼氣重的人,儘量遠離生冷的食物。其實就算是正常人,對於生冷的食物,或者冰涼的飲品之類的食物,都應該少吃。這些刺激性的食物,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因為他們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
4.運動祛溼
春天的健身運動,最好選擇陽光明媚、室外少風處進行。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體質較弱者更要注意,春天本來就多溼、多風,樓與樓之間的風更是強勁,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人體很容易受涼,引發血壓波動而導致發生疾病,這對於平時運動不足的年輕人或是老年人,更是危害大。
如何預防溼氣纏身
1、注重熱養生
經常汗蒸是輔助溼氣排出的有效方法,能使得身體的溫度不斷升高,能促進肌膚毛孔的打開,從而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機制。
另外,如果體內的溼氣實在太重,選擇拔火罐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無論是汗蒸和拔火罐,一定要講究方法,也勿要過於頻繁。
2、把好飲食關
溼氣的產生和「口」是有很大關係的,有些人總是喜歡吃各種冰到牙都「打顫」的食物,雖然能讓你一時冰爽,感到很滿足,但若總是如此,體內的溼寒之氣不重才怪呢?
另外,「重口味」、高糖飲食也同樣會導致溼氣的形成,且對脾胃也產生不良的損傷。所以,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自己的飲食,少食寒涼、甜膩、過鹹的食物,適量多吃一些溫熱、滋補、祛溼的美食,其中薏米仁便是不錯的祛溼食材哦!
3、運動得堅持
日常運動少了,身體自然也會很少流汗,於是各種溼寒暑熱之氣便通通「隱藏」在體內,而如果每天都能適量的運動一會,這便能有效的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而在血液運行的過程中,也能將溼氣慢慢「攜」出體外,幫你解除後患。
因此,千萬別總說沒時間運動,人只要一懶,體質就會變差哦!況且是本身溼氣就重的人,所以,趕緊邁開腿運動吧!
總結:以上就是對溼氣危害和如何祛除溼氣的介紹,其實只要在平時生活中多運動,不貪涼,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溼氣自然不會找上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