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最常見的8種疾病 如何做好預防很關鍵!
2025-07-23 19:47:13
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急劇升高,人體機能和人體生存的周邊環境產生諸多變化,各種細菌和病毒也隨之活躍起來,使得夏季成為一些疾病的高發季節。不適應高溫天氣,導致出現很多疾病,細菌性痢疾、熱中風、熱感冒等等都是夏季比較常見的疾病。那麼,夏季該如何預防各類常見疾病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如何預防與治療夏季的一些常見疾病。希望大家能遠離疾病,愉快的度過整個夏季。
夏季最常見的8種疾病
1、細菌性痢疾
腸道疾病是夏季的高發病,而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據專家介紹,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樣大便,部分病例可出現發熱等症狀,症狀嚴重的可出現高熱並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狀,有時出現腦水腫和呼吸衰竭。
它除了和天熱人們喜歡吃生冷食品引起腸胃功能紊亂有關外。還與蒼蠅繁殖活動有關外,一般是通過飲用或食用被痢疾桿菌汙染的水、食物傳播,易發生食源性暴發,也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症狀
1、急性胃腸炎。
2、細菌性痢疾。
3、霍亂。
4、病毒性A型肝炎和病毒性戊型肝炎。
如何預防
預防細菌性痢疾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變質的食物。製作食品時應生熟分開,已經烹調好的食品,不要再放回盛過生食品的碗內。餐具、食物等要做好洗滌消毒工作。另外,要少吃油膩、多吃清淡食物,不要吃隔夜菜,打開的水果,如西瓜儘量要一次吃完或用保鮮膜將其封好後,再放到冰箱裡保存,即使放到冰箱裡,時間最好也別超24小時。
2、手足口
除了細菌性痢疾,夏季還有一種高發於兒童的腸道傳染病就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多發於5歲以下兒童,症狀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腔、臀部出現皮疹或者皰疹,少數患兒會並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除了可通過消化道傳播外,患者說話、打噴嚏、咳嗽等都可以傳播該病。另外集體生活中使用共用的玩具、餐具、密切接觸都可能造成疾病傳播。5-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
症狀
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症治療。
如何預防
在手足口病高發期間,家長要儘量減少帶兒童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護理、接觸兒童前,注意洗淨雙手;兒童的衣被要勤晾曬;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嬰兒的奶瓶使用前後要洗淨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如果出現手足口病例,患兒使用過的玩具物品要進行清洗消毒,防止感染他人。
3、熱中風
每當炎炎夏日,中風病人就會劇增,中風是中老年人常見多發的腦血管病,中風的兩個高峰期,一個是零度以下的嚴冬,一個就是30度以上的盛夏,而在夏天發生的中風俗稱「熱中風」。
夏季氣溫高,人體會大量排汗,喪失水分,如果未得到及時補充,容易造成「脫水」,「脫水」會使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血循減緩、微小血栓容易形成,對於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來說,發生中風的概率自然會增高。
如何預防
專家提醒,老年人夏季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不渴也要多飲水,並且適當補充鹽分(每天每人攝鹽量不得超過5克)。半夜醒來時適量喝點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對預防血栓形成大有好處。空調溫度控制在27至28攝氏度,注意不要直吹,同時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4、熱感冒
夏天許多人為圖涼快,喜歡在熱得滿頭大汗時衝冷水澡,睡覺、工作都長時間開空調,導致室內外溫差較大,加之夏季許多人食慾減退,運動減少,抵抗力下降,這些都容易引起夏季感冒。
如何預防
高溫天氣會消耗大量體液,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飲水要少量多次,一般每次以300毫升至500毫升為宜,必要時可以喝點淡鹽開水。其次,睡眠對治療夏季感冒也頗有幫助,要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膳食上也要合理飲食,多吃一些瘦肉,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
熱感冒家常護理食譜
竹葉粥
材料:淡竹葉20克,小米50克。
做法:將淡竹葉、小米洗淨,備用。淡竹葉加水適量煎取湯汁,濾去渣後加小米煮至粥成即可。
健康提示: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溼洩熱見長。本品可清心火、利尿便、除煩熱,陰虛者慎用。
5、中暑
夏季天氣炎熱,很容易引起中暑,這主要是因為人在高溫環境中,體溫調節失去平衡,肌體熱量過度積蓄,水鹽代謝紊亂造成。該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溼的天氣下,中暑後輕則出現多汗、頭昏、胸悶、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會出現昏厥或痙攣,威脅生命。
症狀
1、先兆中暑症狀 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而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2、輕症中暑症狀 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除有頭暈、口渴等表現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症狀,或出現四肢溼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3、重症中暑症狀 是中暑情況中最嚴重的一種,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及生命。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如何預防
夏季中暑的症狀不明顯,或者沒留意,經常被忽視。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或他人有中暑表現時,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多飲用淡鹽水;還可以在額頭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如果出現血壓降低、虛脫等症狀,應立即去醫院。
夏季出門,最好躲避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個時間段,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隨身攜帶一些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風油精等;衣服也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等織物,少穿化纖品類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6、皮膚病
夏季由於天氣潮熱,有利於各種真菌、細菌的繁殖生長,加之夏季人們容易出汗,皮膚易潮溼,如不及時擦淨和保持乾燥,真菌便會侵害我們的皮膚,引起皮膚癬病。最常見的皮膚癬病有足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腳氣」,喜歡穿皮鞋的人容易得腳氣,因為皮鞋不透氣,腳部的溼度和溫度增高。另外,很多青壯年男士容易在夏季感染體癬和花斑癬(汗斑),這與排汗量大有關。如果出汗後,不及時清洗,真菌會在皮膚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皰、鱗屑等,損害皮膚。
對於嬰幼兒來說,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就是痱子,痱子是嬰幼兒常見夏季皮膚病,是汗液堵塞汗孔導致的皮膚異常。好發於頸部、前胸、後背、腋下,針頭至米粒大小的丘疹,周圍皮膚發紅,處理不當易繼發感染。
如何預防
不管是成人的夏季皮膚病還是嬰幼兒的痱子,都是由於出汗多,不能及時清洗,保持乾燥所致,因此,預防此類皮膚病最關鍵的還是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爽。大人和孩子都要勤洗澡,出汗的衣服要及時更換,成人可選擇一些質地清爽、透氣的衣服和襪子,生活用具儘量分開使用。嬰幼兒可以適當開點空調,塗擦痱子粉。
7、流行性乙型腦炎
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7、8、9月為發病最高峰,攜帶病毒的動物如豬、牛、馬、雞等以及感染的病人為傳染源,由蚊蟲媒介而傳染,2至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急性期過後留有後遺症。
症狀:發熱,體溫在39攝氏度左右,頭痛、嘔吐、嗜睡、煩燥、發呆。
預防:接種乙腦疫苗。
8、水中毒
人離不開水,但過量飲水卻會中毒。對於這一觀點人們可能會感到陌生,其實早在上個世紀 30年代美國就已報告因大量飲水引起水中毒的病例。
症狀: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大量出汗之後,體內的鈉鹽等電解質也隨之丟失,如果此時大量飲用白開水而未補足身體所需的鹽分就會出現肌肉抽搐或肌肉痙攣性疼痛。手臂、大腿和小腿的肌肉疼痛一般是輕度水中毒的表現。
預防: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喝水時最好放點鹽或飲用含鹽汽水。若不習慣於喝含鹽飲料,則應將菜適當炒鹹一點食用。這樣,對水中毒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