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怎麼造成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麼辦?
2025-07-21 15:09:08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怎麼造成的?你知道嗎?這種炎症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所以我們得重視這種病症。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什麼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麼辦?(推薦:)
類風溼關節炎是什麼病?
類風溼關節炎又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病因未明的能引起肢體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並引起劇烈疼痛。
本病發病高峰期年齡是20歲~45歲,多見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據文獻報導類風溼發病率,牙買加黑人是10.25%;在美國白種人為0.5%~1%;而在美國的印第安人佔5.3%;歐洲人佔0.6%~1.9%;在日本為0.3%~0.6%;在我國初步調查為0.32%~0.4%,按此數字估計我國有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在400萬左右。
類風溼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對稱性和破壞性的關節性疾病,以關節晨僵、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輕者影響關節功能,重者造成殘疾,極少數嚴重者可因頸椎破壞而致高位截癱或因重要臟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祖國醫學將其歸屬於「痺證」範疇,而本病病程長,病情頑纏,不少學者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更接近於《金匱要略》之「歷節病」,或稱「頑痺」、「尪痺」,以區別於其他的痺證。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怎麼造成的?
1、遺傳因素: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親屬中患病的風險較普通人群高。
2、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和細菌感染可能作為始動因子,啟動攜帶易感基因的個體發生免疫反應,進而導致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與類風溼關節炎發病相關的病原體包括流感病毒及結核分枝桿菌等。
3、性激素:類風溼關節炎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或者更高,表明性激素可能參與發病。女性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懷孕期內病情可減輕,分娩後1-3個月易復發,提示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孕激素失調可能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有關。
4、其他因素:吸菸、寒冷、外傷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可能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生有關。
推薦:、
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麼辦?
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麼辦?這些簡易運動早、晚各做一回,請依個人情況每回做5-10次,可以緩解難受病症。
頸部
1、頭部上下運動
2、頭向兩側屈,耳朵貼向肩部
3、慢慢向左右轉動
肩部
1.握手至頭部,雙肘向後伸展拉開
2、舉起手,做正前方肩關節的繞圈運動
3、舉起手,做後方肩關節的繞圈運動。
手肘
手側舉握於門,虎口朝下,身體轉向對側,維持30秒後放下,然後手肘彎曲伸直。
手腕
手腕關節上下左右活動。
手指
1、大拇指依次分別與其他四指輪流碰觸
2、手指屈伸、伸直,手指分開和併攏。
髖關節
身體往前彎,雙手抓握附近固定物,停留一會兒,緩緩挺直身體。
膝關節
1、身體朝前屈曲,雙手抓握小腿或附近固定物,停留一會兒,緩緩挺直身體。
2、手扶椅子站立,一手握住腳踝,並儘可能往臀部壓。
踝關節
面對牆壁,一腳前一腳後站立,後側腳將膝關節伸直,且腳跟下壓貼緊地面,腰椎挺直前移。
腳趾關節
1、腳趾屈曲、伸直,腳趾分開併攏。
2、用腳趾抓毛巾,訓練足部的肌肉力量。
雖然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常識很多人還是不清楚的。所以看完小編上文的介紹,是不是對類風溼性關節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