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冬季防病要先從暖足做起?如何暖足?
2025-07-21 16:36:08
立冬已過,氣候逐漸變冷,但部分人只注重上半身的保暖卻忽略了下半身保暖的重要性,這就是他們對冬季養生知識的缺乏導致的。俗話說十病九寒,中醫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想要禦寒抵邪,防治各種冬季常見病,必須在腳上下功夫。
防病暖足來源:
據悉,早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醫書《脈法》中就有「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也」的記載,可見暖足既是古代醫家寫實補虛的治療準則,也是一條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
足為人體陰氣重地,且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兩條重要經脈都起始於足部,一旦受寒則經脈攣縮,凝滯不暢,易誘發關節病、胃腸病、心腦血管疾病。冬季暖足有利於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保持血運通暢,對預防各種疾病大有益處。
暖足也有很多講究,許多人喜歡用暖足貼,就容易導致足部皮膚乾燥皴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熱水浴足,此外還可採用按摩、灸法等多種暖足方法。
防病暖足方法:
當歸茱萸湯浴足
操作方法:
取吳茱萸、當歸、艾葉、紅花各等份,加沸水衝泡10~20分鐘,待溫後浴足,每天20分鐘,泡腳水不能太淺,至少要沒過腳面,可以連小腿也一起泡上。泡腳後先自上而下拍打小腿至足部,皮膚微紅後用足跟搓足心,側臥或坐位,用左腳跟搓右腳心,然後用右腳跟搓左腳心,以腳心發熱為度。
功效:
吳茱萸溫中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加上溫經的艾葉和紅花及拍打按摩,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祛除寒冷等多種功效。
按摩護足穴
操作方法:
先按摩足三裡,端坐凳上,將拇指指端按在足三裡的正確位置,作點按活動,一按一松,連做36次,兩側交替進行;
之後按摩湧泉穴,先摩擦雙手,把掌心搓熱然後左手按摩右腳心,右手按摩左腳心,至少50次,飯後2小時後進行為宜,長期堅持效果好。
功效:
常見的護足穴有足三裡及湧泉穴。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3寸處,具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等功效;湧泉穴位於足板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有滋補腎精的作用。
三步暖足操
操作方法:
取坐姿,兩腿向前伸直,雙手放在臀部兩側的椅面上,自然呼吸,兩臂撐直,上身向後傾,兩腳保持伸直狀態,將十個腳趾向前和向後運動,重複練習20次;
兩臂撐直,上身向後傾,以踝關節為支點,儘量向前、後扭動兩腳,練習10次;
將兩腳同時旋轉,先沿順時針方向,然後沿逆時針方向,接著是左腳沿順時針方向、右腳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最後是右腳沿順時針、左腳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每項各做10次。
功效:
每天按時做暖足操,可以增加腰腿部力量,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凍傷。
灸腰陽關
操作方法:
持艾條距離皮膚2~3釐米,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的施灸,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下落時要把握好距離防止燙傷,持續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即可;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具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注意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洗手或洗澡,多喝溫開水。
功效:
腰陽關別名脊陽關、背陽關,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可以激發經氣,加強氣血運行,使痺阻、壅滯的經絡得以疏通,足及下肢得到氣血的濡養而溫暖,對於預防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也大為有益。
太極步暖足走路
操作方法:
身體放鬆,兩眼平視,左腿屈膝,右腿伸直;
上體姿勢不變,左腿屈膝站立,右腳跟提起,腳尖著地,身體的重心逐漸前移到左腿上;
提起右腳,逐漸向前移到左腳腳心旁,腳尖著地,隨著右腳的前移,上體微向右轉;
提起右腿,向右前方邁出,腿伸直,腳跟著地,成右虛步;
右腿向前邁步後屈膝成前弓形,身體重心同時前移,左腿在身後伸直,成為右弓步;
再從右弓步開始,按上述動作,練習左邊的步型和步法。分解動作熟練後,可練習連續動作,每天練習20~30分鐘。
功效:
太極步暖足走路,是一種最實用的運動暖足法,有很多種形式,太極拳走步是一種獨特的方式。總的來說就是有效的暖足,已達到防病的效果。
防病先暖足,不要在忽視了我們的下半身,上面的一些方法可能不太容易實現,但是熱水浴足這個方法可以說是無論誰都可以在自己做的到,睡覺前泡一泡腳,更容易入睡,但這邊有個提醒,水溫控制在讓腳微微泛紅就行,不要弄得太熱以防燙傷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