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的危害有哪些?推薦幾條小兒腸套疊飲食原則
2025-07-20 00:03:10
腸套疊多發於2歲以下的嬰兒,腸套疊會引起嬰兒腹痛或可能死亡的疾病。大多數媽媽對小兒腸套疊沒有相關了解,在小孩腹痛時沒有歸因於腸套疊,小兒 腸套疊可能是飲食、病毒感染或者腸道痙攣等原因引起,媽媽們要引起重視,否則寶寶可能會中毒甚至是死亡的危害。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小兒腸套疊的相關知識。
小兒腸套疊的病因
腸套疊屬於消化道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最常見。該病症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飲食原因
4—6個月左右,寶寶的腸道開始接觸母乳以外的刺激物,大量的輔助食物會使得原有的腸道環境改變,引起功能紊亂,腸套疊就很容易找上寶寶。
2、迴腸和盲腸生理特性
迴腸和盲腸疊套現象會在多數寶寶身上出現。相較於成人的回盲腸直徑比例(1:2.5),新生兒僅為為1:1.43,且腸瓣肥厚,遊動性極強,可導致迴腸嵌入盲腸達1釐米之多。腸道很容易因為炎症或者食物刺激出現腫脹等情況,從而引起腸瓣移動,牽拉腸管,導致套疊的出現..
3、病毒感染
病毒會導致腸道機能失調,一旦受到如內腺病毒、輪狀病毒等侵襲,腸疊套出現的機率極高。
4、腸道痙攣
痙攣是寶寶腸道常見的現象,此時原本按照節律蠕動的腸道會失靈,可出現過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疊套。
5、神經失調
部分孩子出現腸疊套可能是由於控制腸道的神經失調引起的,這些孩子的交感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極有可能存在故障。
6、遺傳因素
一些寶寶的腸套疊,有可能來自家族的因素,父母或者近親親屬曾患病,那麼寶寶患上這種疾病的可能性較大。
小兒腸套疊的症狀
嬰幼兒腸套疊多數是以迴腸末端套入結腸,盲腸和闌尾也隨之套入。這種回結型腸套疊多見於肥胖健壯的嬰幼兒。常突然發病,其典型症狀有以下四個——
1、腹痛:寶寶雖有腹痛,但不會訴述,臨床上可表現為突然發生哭鬧、屈腿、面色蒼白。腹痛緩解時仍可玩嬉或入睡。反覆發作後,患兒精神漸差、嗜睡、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現休克。
2、嘔吐:腹痛發作後不久便發生嘔吐。嘔吐物初為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以後帶有膽汁,疾病晚期可吐出糞便樣液體。
3、血便:病初時可有1~2次正常大便,隨後會排出含血和黏液的糞便,像果醬樣。大多數患兒在起病後4~12小時出現這種帶有特徵性的果醬樣大便。少數嬰兒來診時尚無血便,僅肛門檢查時手套上染有血跡。
4、腹部腫塊:由於腸管發生了套疊,因而局部隆起似腫塊狀。起病早期,腹部可捫及腫物;到了晚期,由於脫水、電解質紊亂、腹脹、休克甚至出現腹膜炎徵象,此時,腹部腫塊反而不容易查出
小兒腸套疊的危害
1、中毒
腸套疊剛顯現的時候,嬰兒沒有可怕的症狀,如果病情被忽視了,腸壁會出現壞死等症狀,此時他們全身機能會紊亂,一些寶寶會出現高燒、脫水等,中毒現象會發生,甚至寶寶生命也受到威脅。
2、後遺症
嬰兒腸道出現套疊現象,如果就診不及時,可能會給以後的生活留下隱患。
疊加的腸壁血流難以流通,時間久了,可能壞死或者穿孔,進而引起腹膜炎的出現,即使嬰兒日後緩解了這些症狀,一旦病毒入侵,也有復發的可能。
3、死亡
腸套疊的診斷具有時間性,延誤診斷及治療,被套疊部分的腸壁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使腸壁發生環死、穿孔,導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兒腸套疊的治療方法
1、小兒腸套疊多為原發性,可應用空氣或鋇劑灌腸法復位。但懷疑有腸壞死者禁忌使用。
2、灌腸法不能復位或懷疑有腸壞死,或為繼發性腸套疊者可行手術療法。具體手術方法應根據探查情況決定。無腸壞死者行手術復位;有困難時切開外鞘頸部使之復位,然後修補腸壁;已有壞死或合併其他器質性疾病者可行腸切除吻合術或造瘻術。
小兒腸套疊的飲食原則
1、小兒腸套疊宜吃食物類型:蛋白質、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易消化食物。食物舉例:雞肉,鱸魚,菠菜,白菜,桂圓,獼猴桃,木耳菜,蒸米飯,芸豆等
2、小兒腸套疊忌吃食物類型:含刺激性食物,纖維高的食物。食物舉例:辣椒,韭菜,大蒜,大蔥,香菜,芝麻,奶油,草魚等
3、小兒腸套疊飲食原則先易消化流食幾餐後再固體飲食一定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4、小兒腸套疊要注意1.平時要避免小兒腹部著涼,適時增添衣被,預防因氣候變化引起腸功能失調。2.防止腸道發生感染,講究哺乳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總結:家長一定要對腸套疊有相關了解,否則會釀成大禍。還有家長需知道小兒腸套疊時 ,應該食用蛋白質、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易消化食物,平時要避免小兒腹部著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