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有什麼作用?
2025-07-30 13:09:08
太極拳運動能夠改善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即增強心氣和肺氣)。由於中樞神經活動得到良好的
調整,運動過程中,全身各部分肌肉、關節的鬆柔、規則運動,以及均勻、細長、緩慢而有節律的呼吸加強了橫膈運動和其他呼吸肌運動強度,使靜脈血回流和向右心室充盈得到恆定的靜脈壓力,加強了外周血循環和淋巴循環。
心肺功能是互相影響的。倘若心臟有某一器質性病理改變,心功能低下,每次心搏輸出量減少,就會使體循環和肺循環改變,氣體交換受到障礙,全身供氧不足。又加重心臟負擔,加速心搏去彌補血液輸出量和缺氧,使心臟因代償作用而擴大,出現心悸、氣促、不能平臥、紫紺等症狀。太極拳運動在心靜的意念引導下進行細緩深長的節律性呼吸鍛鍊,在不增加心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使肺通氣增加j肺功能得到加強,氣體交換充分進行,肺組織亦必然向強健方面轉化。有關單位曾經對練拳老人進行檢測,練拳組男女平均肺活量為2 942毫升,最大通氣量為79.04升/分,分別比沒練拳組多157毫升和14.78升/分。練拳組中有1 1人曾得肺結核病,經太極拳鍛鍊後有9人痊癒,其餘2人明顯好轉。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並肺氣腫的13人中,有10人症狀明顯改善和好轉。通過檢查,觀察到有92010練拳老人經運動後3分鐘內脈搏和血壓恢復正常,而沒練拳組則只有22.4%。這些都是通過練太極拳,身體素質由量變引起質變的明顯例證。
運動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研究表明,凡體育運動都會引起血流動力學和血液類脂質成分以及血氣的改善.加上太極拳運動總是以下肢交替支承體重進行虛實分清的動作,下肢肌肉周期性收縮與舒張,加強了下腔靜脈血液回心循環。如美國著名心臟病學權威保羅·杜特萊·懷特博士說: 「對於血液循環,從而也是對於心臟能起很重要的助力作用的是四肢的肌肉,特別是腿部肌肉的泵力作用。」因而練太極拳的人心血管系統也得到必然的鍛鍊,血脈流暢,各組織的瘀阻情況將得到改善。瘀阻常常是各系統疾病的一種成因。近代中醫學(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問世以來)特別重視血瘀方面的病理和臨床實踐研究。太極拳運動由於它要求深長細緩的氣沉丹田的呼吸運動,加上運動過程全身肌肉受到交替緊張與鬆弛的有規律的運動,使得整體的血液循環甚至微循環得到改善。太極拳運動理論中認為的「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 「氣滯則血瘀」,從中醫的生理學觀點看,筆者認為太極拳是一種極好的非藥物的活血
祛瘀法。
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在有關研究的心電圖檢查中,發現打太極拳組老人心電圖異常的僅為28%,而對照組則是41.3%。 廣州市有位小學教師梁某,高血壓( 24.3 kPa/13.3 kPa)、高膽固醇(7.26 mmol/L),而且左心室心肌勞損、肢體腫脹.並有慢性支氣管炎,雙腳跟骨骨刺等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不顯,一年多來,經常全休、半休。練太極拳半年後,血壓明顯下降,保持在17.3 kPa/12 kPa左右,膽固醇降至5.7 mmol/L,肢體腫脹消失,慢性支氣管炎好轉。以往上3層樓要歇息3次,練拳後可以一口氣直上3樓,全日上班。
又如20世紀70年代原華南工學院建築系退休老教授黃適先生患冠心病10多年,曾多次人醫院急救,心肌勞損,腹脹,面目浮腫,腳軟乏力,不能下蹲,怕上樓、登高。練太極拳3個月後,明顯好轉,血壓由21.3 kPa/13.3 kPa下降至20.8~21.3 kPa/10.7~12 kPa,體重由62公斤降至55公斤,腹圍減少了6—7釐米,走路輕快多了,不怕下蹲和登高。練拳1年之後,面色紅潤,步履輕快,到西樵山風景區旅遊時,連續2天上山、下山活動,如常人一般。後移居香港。
由於打太極拳可以得到舒張血管、疏通血脈、改善血循環與脂質代謝等活血祛瘀效果。筆者認為打太極拳是對冠心病標本兼治,有特殊效果的醫療手段,特別呼籲醫學界同仁,應予重視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