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經絡知識
2025-07-30 12:50:21
1、穴位圖:足少陽膽經(共44穴,圖1)瞳子→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圖1 足少陽膽經穴位圖 2、經脈循行: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額角返回下行至耳後,沿頸部向後交會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過膈,聯絡肝臟,屬膽,沿脅肋部,出於腹股溝,經外陰毛際,橫行入髖關節(環跳)。 耳部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處後向下經頰部會合前脈於缺盆部。下行腋部 側胸部,經季肋和前脈會於髖關節後,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於足陽明和足太陰經之間,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明);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第一、二蹠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經相接。(見圖2) 圖2 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圖 3、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頜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腋下、胸脅、股及下肢外側、足外側痛等。4.常用腧穴:聽會GB2位置: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顳淺動脈。分布著耳大神經及面神經。陽白GB14位置:在前額部,當目中直上,眉毛中央上1寸。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額動、靜脈外側支。當額神經外側支處。風池GB20位置:在項部,當枕骨之下,後髮際上1寸,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枕動、靜脈分支。分布著枕小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頸項強痛,目視不明,青盲,目赤痛,耳鳴,抽搐,癇證,小兒驚風,熱病,感冒,鼻塞,鼻淵。) 肩井GB21位置: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頸橫動、靜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後支及副神經。環跳GB30位置:在臀外下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血管和神經分布:內側為臀下動、靜脈。分布著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部為坐骨神經。風市GB31位置:在在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國橫紋7寸,或直立垂於時,中指尖所指處。血管和神經分布: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陽陵泉GB34 合穴 筋會穴位置: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及腓深神經處。光明GB37 絡穴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腓淺神經。懸鐘GB39 髓會穴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血管和神經分布:血管、神經分布同光明。丘墟GB40 原穴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血管和神經分布: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布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腓淺神經分支。俠溪GB43 滎穴位置:在足背外側,當第4趾縫紋前端,蹠趾關節的前方凹陷處。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趾背動、靜脈。分布著趾背神經。 圖5 足少陽膽經總穴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