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陳式小架太極拳 與大架的三個特點區別
2025-08-02 02:37:20
太極拳是我國的一種武術,太極拳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沒有特別高的限制,是一種內涵豐富的養生方式之一,已經走向世界。而太極拳的流派眾多,陳式太極拳就是其中之一,而說到陳式太極拳我們就要提到小架,這可能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有點陌生,其實早年陳式太極拳是沒有大架與小架之分,只是有招式中的大圈與小圈劃分。後來逐漸分為大圈與小圈,稱之為大架與小架。所以太極拳小編就會接受然後練習陳式小架太極拳及與大架之間的區別,而作為剛剛入門的學習陳式小架太極拳的朋友要好好的掌握這些方法和特點哦1
如何學習陳式小架太極拳
陳式小架拳練習之初始,乃是要以動為主,動中求靜。而且,內家神意等高深法則,也是在動中體會。如果一味花費時日於單純追求「松「和「靜「,那麼,所得之松,乃是軟;所得靜,乃頑空。只是養生之道,如此,是與內家武學背道而馳,則離道日遠也。練習太極拳 一定要明白,頭肩肘手胯膝腳各有各的位置和規矩,頭肩肘手胯膝腳一定必須規規矩矩練習,小架拳為什麼叫規矩拳。剛剛學習看做動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就知道,摸老師的練習狀態,讓老師調調自己的身法。文字內容可以介紹給你,但是不能解釋給你聽因為沒有看到你的狀態,可能產生錯誤理解,面對面的演示還需要認真揣摩。太極拳的資料很多,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練習是關鍵,正確的感覺才是收穫。很多東西是架子好了以後的事,架子沒好,求內涵不可能求到。什麼事對對和錯,不能勁力順達的狀態都是錯,勁力順達的狀態就是正確的樁功。先有型而後成體,這就像自行車的輪子,鋼圈是關鍵,先必須有好的鋼圈,再必須有好的外胎,內胎才有用。否則內胎再好都是假的。輪子沒有用。鋼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內胎就是內氣。
陳式太極拳小架拳入門的八個字,開合呼吸,陰陽轉換。說說呼吸,「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少滯」打開內功的鑰匙就必須掌握「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變容呼吸。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橫隔肌隨之收縮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壁隆起,橫隔肌上升還原,使腹腔容積變大。與之對稱的是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時改變腹腔容積,而使腹腔改變的內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氣,而是另外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內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稱上是一種呼吸空氣的「方式」,實質上則是內氣的「呼吸」(升降、鼓蕩)。
陳式小架太極拳的8大特點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學太極拳要在慢練中,摸索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及其運動規律。
1、身法
「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
「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
手法在太極拳運動中顯得非常重要,掌型的優美代表著整個周身的外形美觀,因此,在練習中掌型要擺放準確。
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
「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
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太極拳是個穩紮穩紮的過程,有的人說,太極拳就是個腿腳功夫,修煉太極拳需要強而有力的腿腳功夫。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
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
「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6、勁法
「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裡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
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託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循環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7、立圓多、平圓少
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8、整圓多、弧線少
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小架區別於大架三個特點
一 是腳根
有些大架的名師們,在講拳時一開始起式就強調「腳尖稍外擺」。我到底不知道腳尖稍外擺有什麼好,出自於哪裡,有什麼依據。仔細觀察練大架包括新架的大師,並不都是外擺,反而很注重內扣。小架對腳的要求是腳尖儘可能的內扣,至少也要平行,絕不允許外擺腳。腳尖內扣,大拇趾才能領起,膝蓋自然外撐,自然也就合胯圓襠。相反,腳尖外擺,從前面看兩腿開得寬了,好像是圓襠了,實際上外擺腳正好為圓襠做好了一種掩飾,誤認為前開襠就是圓襠。這樣以來,拇趾不能領起,腳的內側不能踏實,就談不上扣襠合胯,出勁也就失去了前提。前開三尺,不如後開一線!腰胯不松合者,當向腳底求之。
二是中節
小架拳在講人體中節時常有以下觀點:
講含胸不說拔背——含胸拔背是一般太極拳論中的說法,大架教學中也常有此說,但真正的師傅帶徒弟是不是這樣教可不敢肯定,一般的師傅肯定要在含胸拔背之後再加上好多解釋,不然讓初學者費解。小架不講拔背,就是說講了含胸就夠明確的,含胸自然拔背,再說拔背只能讓初練者聳肩架肩,也可能會造成拉緊命門。
講踏腰不說命門後撐——說踏腰就是把腰松下來,自然放鬆。骨盆形成一個兜,讓腰坐下來,通過兩胯根的松合完成腰的運動。命門後撐表面看來身背五弓,虎背熊腰,卻會造成全身緊張,又違背了太極的原理。要知道,在行架過程中,兩腹股溝始終是放鬆的,有任何一個頂了,那就錯了。命門後撐可能會形成兩胯根「雙頂」,更會造成兩膝蓋的「雙頂」,這樣就離膝蓋損傷不遠了 。
講松跨不能轉體——大架轉體的動作很多,輻度很大,但很容易形成頂胯。從外三合上說,兩肩與兩胯四點成面,不能扭動,歪曲,摺疊,始終在一個平面。小架講究重心的轉換要靠兩胯的松合完成,身法不能向兩邊傾斜,只能頂勁領起,中正安舒。
講合跨不能起伏——拳打轉關。在拳架的續接中不能有起伏,所謂寧低不高行平線。大架的行拳中常有起伏現象,我認為不應該。因為起伏,兩胯就合不住,勁也就丟了。所謂一氣呵成,就是說一套拳打下來,中間沒有斷勁的時候。不停的起伏,必然形成丟頂。小架在這方面就很嚴格,就是做金雞獨立和朝天蹬也不能完全站立,也要分成左右兩半,一邊上領,一邊下沉,通過合胯,上下對拉。
講泛尾閭不說斂臀——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把這兩個說法割裂開來。一說泛尾閭就撅屁股,一說斂臀就頂胯往前收,弄得無所適從。實際上這兩種說法應該是統一的,尾閭輕泛和斂臀並不矛盾,尾閭外泛,臀下部自然收斂。說泛尾閭正好和塌腰的說法上一致。單單強調斂臀,又會做得腰部緊張,膝蓋前頂。塌腰泛尾閭,掌握適度,能使全身的重量通過臀部下行至腳跟,膝蓋不承重,也就沒有損傷之慮。
講膝蓋外撐又要內合—— 發現練大架的好些擰膝蓋非常嚴重,有些大師也能把人晃得眼花。可能是以為太極都得走圓,膝蓋不走圓 不是太極拳。這樣一誇張,下身也就不實不穩了。左右移重心以及拳式的轉換都是靠擰膝蓋完成,真夠難為膝蓋的。小架拳就要求膝蓋對著腳尖,移重心時膝蓋外領而不外轉,合胯時拇趾領起膝蓋內扣。外撐形成棚勁,內扣形成合勁,永遠不能跪膝!跪膝了想再撐起來,不擰也沒辦法了。
三是界定
小架之小是有嚴格的規矩,相對於大架來說是書房架,看家拳,就是說小架細膩,條條道道很多。從頭到腳,各有各的界。頭領正,不可前後左右歪斜。手的界是左右各有各的範圍,各畫各的圓,各管各的半邊。 往往是一手到中界, 一手到邊界。腳也有腳的界,小步一肩寬,大步一腿長。手的界限要與腳的界限相應,做到上下一致,周身相隨。另外,胯,膝,臀也都有自己的界限。從方位上說,上下左右前後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圓體。莫貪莫夾,無過無不及,做到各自的度而恰到好處。
小架之美,不只在他的理論體系,非陳鑫一圖說能盡言。關鍵是同仁在習練中感受她的真諦!互不保守,各抒己見,才能光大小架拳。此為本文拙見之意旨,共勉共勉。
好了,在此與大家分享陳氏太極拳小架基本功入門。這些也只是理論上的方法與要點,太極拳法也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的基礎上,多練習、在前輩拳師的指導下,不斷地實戰。否則就是紙上談兵,拳法只有天天堅持去修煉,及時糾正錯誤,拳技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