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的五個層次功夫 看看你練到了哪一層
2025-08-02 18:51:09
太極拳如同學生上學,分為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每層功夫都有詳細的劃分,表示功夫現有水平。
太極拳功夫為三層,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勢承轉自如,剛柔可分,柔化剛打,或先柔或先剛。中乘:懂勁,知己亦知彼,能聽出對方勁之斷續、虛實,來龍去脈,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變化,一般為太極態,陰陽交融,亦松亦緊,剛柔相濟,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為無極態,全身透空、虛無,無剛柔,無化打,沾身便彈,出手便摧,無力可擋。
第一層功夫
呼吸促不能隨,軀硬肢僵力拙,平衡難控,協調不順。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讓"明"師去正架,側重於姿勢的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牽動內氣。因為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以外有的動作去牽引體內的先天真氣。所以練拳時必須排除雜念,保持頭腦清靜,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收斂內氣,引得真氣先天之氣在體內鼓蕩。
《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即腎臟先天混元之真氣,也就是下丹氣、命根元氣,是人體的"發電機",一切拳法,氣功都從此處進行開發。怎樣才能引動內氣(真氣、元氣)?要求必須"靜"。怎樣才能"靜"?要求必須"松"。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松而後可靜"。這一階段如同學生寫字,只要求寫成橫平、豎直、點鉤等筆畫,組成方塊就行,讓人一看,你打的是太極拳,有這個味就行。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保持中正,做到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做好弓步、虛步、開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於不可避免的筆病,像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端,手足顫抖等現象,不宜深究,但運動方位、角度、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力爭做到姿勢柔軟,大方順遂,如每天能練10遍拳左右,兩個月就可熟練套路。
第二層功夫
主要是內氣貫身。這個階段,要求仍然是松,尤其在於丹田的松,拳經裡講腹內松淨氣騰然。
第一個階段,是第二個階段的基礎。太極拳要求氣遍身軀不稍滯,到了第二個階段,更注重於內氣的滋長,因而要繼續放鬆丹田,讓丹田內的內氣加快積聚,飽滿充盈。要通過太極拳螺旋勁法,引導丹田與四肢之間的內氣運動。一方面幫助身體螺旋緊緻,周身一體;另一方面,形成丹田與四肢的互動協調。
另外,丹田充盈後,繼續練功深入,水滿則溢。內氣充盈溢出,便是氣機開啟。幫助人體疏通經絡,增強功力,祛病強身。
第三層功夫
第三層功夫基本掌握了太極拳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動作比較自如,內氣比較充足。這是需進一步了解拳勢的技擊含義和使用方法,要多練推手,檢驗拳架、內力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如拳架能適應對抗性的推手,則證明掌握了拳架要領,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這時可加大運動量,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如抖大杆子,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單勢發勁,這樣練習兩年時間,一般即可進入第四層功夫。
第三層功夫雖然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在不受外界幹擾,自己練習的情況下,內外也能夠合一,但內氣還是比較薄弱,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的協調關係還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能夠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而一遇勁敵,就會感到棚勁不足,有欲將身法壓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偏不倚、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尚不能隨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論中所說的那樣「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引進和發出對方,也往往生硬和勉強。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
形是拳架動作的外表,氣是內氣與外氣統稱。《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這就要求招勢都要注意以心意引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催外形。此階段要求形、氣氣結合。用氣的方式是通過鼻呼鼻入外氣,加強意念,通過動作引動氣,但呼吸要絕對保持自然,通過拳架動作的開合,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此階段開始注重六合的要求,外形在內氣催動下,做到一動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周身無有不靜。動靜開合,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諺語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擊敵如摧草。"說明形氣結合,身肢順遂的重要性。這一階段有肌膚發脹、發亮、光滑,手指特別發麻,足跟發重,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現象出現。
第五層功夫
如果說第四階段後期,是六合的進行時的話,此階段則是六合的完成式。何謂六合?六合是內合與外合的總稱:內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身與髖合。經過前四階段的練習,使姿勢相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內三合就不許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以解決,使姿勢相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只做到了外三合的話,這一階段一定要做到六合。要求周身相隨,內外一致,完全做到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意而動。以心(意)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纏繞往來、周轉自如。"纏絲勁"發源於腎,起於下丹田,遍布全身,處處有之,無時不然,衍溢散布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間,達四梢通九竅(四梢手、腳、九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大脊、玉枕、百會)。這一階段已通經絡周天,"纏絲勁"實為經絡周天通後的內氣在周身的散布,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之精華,一氣貫通,實為通經絡周天,此時可稱練拳已懂勁,才入陳式太極之門道。
太極拳內外兼修,一層功一層理,一層功一層檢驗。巧練苦練,日久方能學得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