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怎麼做到連貫協調及氣沉丹田
2025-08-02 19:16:09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的運動方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健身養生手段,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會給人帶來巨大的改變,那麼平時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的「連貫協調」「氣沉丹田」,怎麼理解連貫協調及氣沉丹田呢?丹田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術語,在傳統拳論中也多有涉及,「連貫」其一是肢體的協調一致,四肢與軀幹的協調,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做到連貫協調?
太極拳演練中所要求的「連貫」,其一是肢體的協調一致,即「節節貫穿」,肢體的協調,是上肢與下肢的協調,四肢與軀幹的協調。肢體的協調必須以腰為軸,上肢動作則以腰帶背,以背帶肩,以肩帶肘,以肘帶手。下肢動作則以腰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帶足。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內要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要做到「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從而達到內外合一、上下相隨、周身一致,「扯之毫釐,動滿全身」。其二是指動作轉換協調連貫,即「勢勢相連」,前一動做結束就是下一動作的開始,勢勢之間銜接自然柔順,沒有一絲間斷和停頓,即不存在斷勁,從而形成整體動作連綿不斷。
太極拳的協調連貫,太極拳名家顧留馨提出了「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欲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對拉拔長,曲中求直」的對稱協調的五個規律。從而增加協調的內在質量,使勁力順達,形成蓄髮變化。
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丹田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術語,很多太極拳理論著作中加以借用。在傳統拳論中也多有涉及。一般丹田分三種,分別為上、中、下三丹田,在不同的位置。通常認為:上丹田在頭上眉心之間,中丹田在胸部中間,下丹田在肚臍下。上中下三丹田是相互作用的,太極拳論中都分別有涉及,一般所說的氣沉丹田指的是下丹田。
什麼是丹田內轉?
丹田內轉是一些太極拳練習中的要求。是以丹田為核心,內氣鼓蕩旋轉,帶動肢體運轉,協調全身,使運動由內及外,既靈活了四肢,又按摩了內臟。暢通血脈。在健身上增強消化系統的吸收和排洩功能,對消化系統,有明顯的防治效果,特別是對腹脹、便泌、腸粘連等更有獨特療效,。丹田內轉也是練整體勁的捷徑,即學太極拳架式時,要以丹田轉動為基點,帶動腰轉、胯轉、身轉、手和腳轉,使手眼身法步協調平衡,虛實分明,連貫圓活,剛柔相濟,勁力完整,這樣拳藝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怎樣達到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在太極拳理論中說的比較多,要準確理解。氣沉丹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可刻意追求,否則容易出問題。怎麼達到?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依照要領把動作做準確,身體中正、全身放鬆,用意念稍稍引導一下,將氣沉入腹部即可。隨著功夫的提高,可逐漸加入配合呼吸等因素。氣沉丹田的關鍵在意念引導,所以心要靜,心不靜難以達到效果。此外,外形動作要準確,外形不對,沒法做到氣沉丹田,還容易憋氣。
谷晟陽,道號:晟陽道長,生於公元1978年,五歲開始隨民間隱士奇人修習道門秘法,自幼愛好玄學、宇宙學、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中國古老的神仙學說,曾參訪過諸多名山大川的隱世高人,深得諸多高僧高道大德法師和民間隱士的真傳,我國著名的風水學家、易學家、命理學家,擅長周易、風水、奇門、內丹、雷法、道醫、法術、符籙、氣功、武術、茅山、六壬、道家神功等絕技,目前面向全國招收入門弟子及學生,有緣人可以報名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