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根莖葉有效成份的萃取方法
2024-03-28 22:22:05 1
專利名稱:菊花根莖葉有效成份的萃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萃取方法,尤其是關於提取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採用的超臨界生物萃取方法。
菊花除了觀賞外還可作為藥用。早在20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菊花全草,包括花、葉、根、莖、實等均含有基本相同的有效成份。我國衛生部將其列為藥用和食用兩用中藥。經研究分析,其主要化學成分有揮髮油。油中含龍腦、乙酸龍腦酯、樟腦、菊油環酮,又含矢車菊甙、胺基酸、黃酮類、腺嘌呤、3,4-二羥基苯乙酮、膽鹼、維生素E、銅、錳、鎳、銻等(參見《現代實用本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國藥品生物製品鑑定所編;《菊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其中成份腺嘌呤具有刺激白細胞增生的作用,以及3,4-二羥基苯乙酮具有使冠脈流量增加、心肌耗氧量減少、腦血流量增加、血壓下降。但過去菊花的根莖葉僅作柴燒,而今作為廢棄物任其爛在田裡,不僅影響環境保護,而且甚為可惜。為變廢為寶,開發新品,我們採用上述當今最先進的萃取方法——超臨界生物萃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化學工業出版社張鏡澄主編,2000年11月出版)將菊花根、莖、葉等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
本發明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萃取方法的工藝流程見
圖1。
本發明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的萃取方法,是採用超臨界生物萃取法,其工藝步驟包括1.用乾燥的菊花根莖葉作原料,加工成粗粉40-60目;2.將粗粉置入萃取釜內加壓,控制萃取釜內壓力為6-40MPa,萃取釜內溫度為25-50℃;3.通過減壓閥減壓,控制分離釜壓力為1-15Mpa;4.經30-40目過濾,除去可能夾帶的粉粒;
5.液態CO2流量為20-40Nm3/h,在流程中循環使用進行萃取,萃取時間2-4小時;6.從分離釜中取得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萃取物,是黃色油膏狀固態物。
中國的菊花大致可分為毫菊、滁菊、貢菊、懷菊、杭菊、川菊、濟菊、滇菊等十餘種,上述菊花根莖葉可取自於其中的任一種。
萃取物黃色油膏狀固態物用60倍顯微鏡可觀察到其中含有針頭狀結晶。氣味清香,含水量為25~35重量%。取固體物約0.2g,置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約50℃左右熔化起泡,100℃左右分解焦化。固體物投入水中浮於水面,比重約0.941。在室溫微溶於冷水中,加熱到100℃全部溶解成黃綠色透明液,但靜置冷卻後又出現少量黃色沉澱物。在乙醇、乙醚、丙酮、二甲苯中可以部分溶解,靜置後是上層為黃綠色透明液,下層為淡黃色沉澱物。在氯仿和四氯化碳中可全部溶解,溶液為黃綠色透明液體,靜置後無沉澱物。該產物宜貯於陰涼、乾燥、避光處,保存溫度1-20℃,相對溼度65-70%,儲存時間為5年。
萃取物中含有菊花根莖葉的有效成分,萃取物經初步動物實驗,其具有提升白細胞的功能,及降血脂、降血壓、冠狀動脈流量增加等作用,因此可作為原料用於製造抗輻射提升白細胞或降低血壓疏通冠脈血管等的藥物或保健製品。
本發明優點是中國盛產菊花,僅以杭菊為例,每年採摘菊花以後,其廢棄物根莖葉有數萬噸之多,本發明利用這些廢棄物為原料,通過超臨界生物萃取法,得到的萃取物中含有菊花葯用植物的成分,可用作為製造藥物或保健製品的原料,實是變廢為寶,降低成本,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因CO2無毒、惰性、易於分離,在萃取過程中不會殘留在萃取物和殘餘物料中,對環境不會造成任何汙染。並萃取效力高,萃取速度快,安全無毒。比之有機溶劑的萃取技術,其萃取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通過下列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但並不限制本發明範圍。
圖中標號1-萃取釜,2-減壓閥,3-分離釜,4-過濾器5-CO2貯罐,6-壓縮機,7-冷凝器,8-取出萃取物實施例2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的萃取取乾燥的貢菊根莖葉作原料,加工成40-60目的粗粉10kg,通入容積為100立升的萃取釜中,萃取釜加壓為30Mpa,釜內溫度為45℃,通過減壓閥減壓,控制分離釜壓力為10Mpa,經30-40目過濾,除去可能夾帶的粉粒,液態CO2流量為35Nm3/h,在流程中循環使用進行萃取,萃取時間為2小時,從分離釜中取得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萃取物黃色油膏狀固態物80克。
權利要求
1.一種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萃取方法,其特徵在於是採用超臨界生物萃取法,其工藝步驟包括(1)用乾燥的菊花根莖葉作原料,加工成粗粉40-60目;(2)將粗粉置入萃取釜內加壓,釜內壓力為6-40Mpa,釜內溫度為25-50℃;(3)通過減壓閥減壓,控制分離釜壓力為1-15Mpa;(4)經30-40目過濾;(5)液態CO2流量20-40Nm3/h,在流程中循環使用,萃取時間2-4小時;(6)從分離釜中取得菊花根莖葉有效成份萃取物。
全文摘要
一種菊花根莖葉有效成分萃取方法,是採用超臨界生物萃取法,工藝步驟中控制萃取釜內壓力6-40MPa,釜內溫度25-50℃,分離釜壓力1-15MPa,液態CO
文檔編號B01D11/02GK1421214SQ01132299
公開日2003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1年11月26日
發明者林小華, 邱玉琪, 唐庚, 儲維忠, 陳惠菊 申請人:林小華, 邱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