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也會感染狂牛症?防範從7項源頭做起
2025-07-22 02:16:09
日本和牛解禁在即,美國卻再爆發狂牛症案例,讓人聞之色變,食安疑慮再起。愛吃牛肉的饕客們,要如何避免狂牛症的威脅,吃出美味又吃得安心呢?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庫賈氏病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什麼是庫賈氏病。
什麼是狂牛症?
狂牛症即是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是一種發生於牛隻的致死性、傳染性神經退化疾病。最早在1986年發現於英國,爆發之初重創英國的畜牧業,至今造成全球約20萬頭牛隻的死亡,導致農業經濟的損傷,成為全球關注議題。
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會有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磨牙、動作失調、後肢無力、躺臥死亡等症狀,因而有狂牛之稱,死亡後病理解剖會發現,其腦部組織出現空洞,呈現海綿狀病變。
早期養牛畜牧業會於飼料中添加動物肉骨粉,這些肉骨粉通常是使用非供人類食用廢棄牛肉所製成的,由於這些廢棄部位可能含有牛海綿狀腦病病原變異性普立昂蛋白(prion),會快速增加並積聚於牛的中樞神經(包括腦部),造成神經細胞壞死,使腦組織病變為海綿狀,最後造成牛隻死亡。
狂牛症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造成自發性的普立昂蛋白變性,進而引發牛海綿狀腦病,這種案例極少,屬非典型牛海綿狀腦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狂牛症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因牛與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鼻、交配)而平行感染。當世界各地開始禁止餵食肉骨粉飼料後,狂牛症病例便急速下降,現在全球病例數已降至零星個案。
人類也會感染狂牛症
狂牛症除了在牛隻身上出現之外,羊、鹿、貂、貓及人類,皆曾出現腦組織像海綿一樣空洞化的病變,因此,狂牛症的類似病症在動物界不只存在於牛隻,也可能存在其他動物。
類似的病症,在人類稱為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最初在1920年代被發現,其病理特點主要呈現於腦部,即大腦皮質退化產生空洞化,使大腦組織呈現海綿狀,又稱為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此疾病是由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引起,不斷在神經細胞內複製堆積,造成神經元細胞壞死。全球的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1。
新型庫賈氏病與狂牛症有關
庫賈氏病分為散髮型、遺傳型、醫源型和新型庫賈氏病(new variant CJD,vCJD)四種模式,前三種模式通稱為傳統型庫賈氏病(CJD),主要是散發個案或因基因突變和醫療感染所引起,和狂牛症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庫賈氏病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
葉伯壽指出,散髮型庫賈氏病一般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青少年及年輕人的病例極為少見,平均病程約4個月。而新型庫賈氏病與傳統庫賈氏病最大不同處在於,病患發病年齡平均約29歲,病程約14個月。
類似失智症狀: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步態不穩
一旦罹患庫賈氏病,發病初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等類似失智症狀及步態不穩。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抽動、發生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等症狀,發病末期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痴呆。
此病在病發後,病程發展快速,大部分患者在1年內死亡,不像老年失智症可以存活數年。目前庫賈氏病尚無特效藥可提供治療,亦無疫苗可預防。
狂牛症全球229例,臺灣可能1例
自1997年起,截至2012年3月31日止,國內通報病例累計454例,列入傳統型庫賈氏病可能或極可能病例271例(均為散髮型),確定病例6例(含散髮型2例,遺傳型4例);另列入「新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1例,該名病例曾於英國牛海綿樣腦病高風險時期長期居住達8年,疾病暴露史相當明確,歸屬於境外移入病例。自1996年英國首次發現新型庫賈氏病確認個案,至2014年1月為止,全球發生過229個病例,主要集中在英國,佔全球病例數77%。
根據農委會的監測資料,全球狂牛症的病例主要發生在英國,目前經農委會公告為狂牛症發生國家,包括英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瑞典、巴西、羅馬尼亞及挪威......等28國。
食藥署強調,對於疫區牛肉的進口有嚴格規範,目前我國針對美國、加拿大,僅開放30月齡以下的牛肉,對於紐西蘭、澳大利亞、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馬、宏都拉斯、巴拉圭等地區則無年齡限制,其餘狂牛症發生國家及未經審核開放之國家一律不得輸入。
繼上述國家開放牛肉進口之後,食藥署已於日前(2017年7月17日)預告荷蘭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瑞典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及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預告期為60天,若外界無太大意見,最快9月中旬便可以公告解禁。
根據預告內容,這3國的牛肉產品必須來自於一定月齡以下的健康牛隻,荷蘭的牛肉需來自12月齡以下牛隻,日本和瑞典則是30月齡以下牛隻;屠宰時要去除特定風險物質,如迴腸末端、扁桃腺、神經結、脊髓、脊柱等,且由合格工廠生產並由駐場獸醫官監管、每批產品都檢附官方獸醫籤發證明文件等規範。
遠離狂牛症!不進口牛隻的神經組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確認,狂牛症病原變異性普力昂蛋白不會存在於肌肉組織,只存在於特定部位,主要為神經組織。這些部位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OIE規定特定風險物質不可以貿易。
依OIE的定義,特定風險物質是指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與風險未明國家所有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的30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以及狂牛症風險未明國家的12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只要去除這些部位,就可以確保牛肉是安全可食用的。由於牛乳中不存有造成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因此,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並不會感染新型庫賈氏病。
防範狂牛症7項源頭
◆禁止使用含肉骨粉飼料。
◆牛隻健康監測,飼育階段發現疑似牛海綿狀腦病神經症狀牛隻,立即撲殺。
◆屠宰場收牛檢查,問題牛(死牛、倒牛、不能自行行走與有神經症狀牛隻)一律不得進入屠宰線。
◆嚴格的屠前、屠後檢查。
◆改良屠宰方式。
◆確切執行牛齡鑑定與區隔。
◆確實消除特定風險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