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13:47:51 3
專利名稱:逃生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逃生結構,詳而言之,尤指一種操作簡便,且具有高安全逃生效率的高樓安全逃生結構。
背景技術:
按,現代社會高樓林立,因此相關高樓防災的安全結構乃亦愈相形重要,而一般所屬高樓災害中最常見的即是火災,因火災最相關人為疏忽,且其害防不生防難以預警,而火災災難除造成人們生命財產的慘烈損失外,亦造成社會成本莫大的負擔,是全民最需要共同防範的災禍。而雖然社會大眾對火災普遍有所警戒,但火警的發生亦時有所聞,因此逃生結構的即時產生效用,是最後一道保障生命安全的必要屏壁,不可不慎重。
而目前所用的高樓逃生結構種類繁多,但功能確實安全有效而能普遍為大眾所採用的卻屬稀見,此類逃生結構或成本高昂難以普及、或結構複雜容易故障,或體積龐大難以擺設,或操作不便有礙逃生等等,均非理想的高樓逃生結構,因此有關這深攸社會大眾生命安全的問題,誠有待社會有智之士及相關業者加以面對及解決的必要。
鑑於前述高樓逃生結構的重要性及習知高樓逃生結構的諸多缺點,本案發明人即著手研發構思其解決方案,希望能開發出一種更具安全性、便利性及經濟效益的逃生結構以服務社會大眾,遂有本發明的產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逃生結構,其具有操作簡便及極佳的安全性,可便利臨場應用操作而逃離災難現場,進而確保生命安全。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逃生結構,其具有體積小、置放擺設容易的優點,進而能迅速拿取應用而達到緊急逃生的安全效率。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的在於提供一種逃生結構,其結構設計精簡牢固,安全逃生功效確實,而具有結構成本的經濟效益,進而能普遍應用推廣,以增進社會安全性、安定性。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逃生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座體,其設有一定滑輪與一煞車片,並使定滑輪緊迫壓滾於煞車片上;一第二座體的一側與第一座體相樞接,另一例與第一座體間所設的一扣合機構相扣合,且第二座體設有一開槽,一握把機構嵌入第二座體的開槽而樞接於第二座體上,握把機構相對該第一座體的定滑輪的一端設有可動滑輪,藉由可動滑輪與定滑輪間產生一可靠的制動關係;一懸掛機構,設於握把機構的底緣,用於懸掛逃生民眾;一索繩的一端固定於大樓,並設於可動滑輪與定滑輪之間,進而使該索繩具有安全逃生依據的功效。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的上視剖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側視剖視圖;圖4是本發明組合前的上視剖視圖;圖5是本發明組合後的上視剖視圖;圖6是本發明的動作操作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的逃生操作示意圖。
圖號簡單說明10 第一座體 11 內壁 12 側壁13 側壁14 容置空間 15 煞車片 16 滑輪17 樞耳 18 插扣件 20 第二座體21 內壁 22 側壁 23 側壁24 容置空間 25 開槽 251 定位銷252 定位銷 26 樞耳套 27 套扣件271 第一扣臂 272 第二扣臂 273 扣槽274 扭力彈簧 275 撥件 30 握把機構
31 上杆32 下杆 33 外縱杆34 內縱杆 35 可動滑輪 36 可動滑輪37 懸掛機構371 容置件 372 容置空間373 彈性元件375 扣環 377 溝槽40 索繩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2、3,本發明逃生結構包含有一第一座體10、一第二座體20及一握把機構30;該第一座體10略呈一開口U狀,其包含有一內壁11及兩側壁12、13,並整體形成一容置空間14,其中該內壁11螺固有一煞車片15,而該兩側壁12、13間設有數定滑輪16,即使該煞車片15、定滑輪16位於該容置空間14內,且該定滑輪16並緊壓貼靠於該煞車片15上;另,該第一座體10於開口的一側設有樞耳17,而該樞耳17的相對側設有一插扣件18。
該第二座體20略呈一開口U狀,其包含有一內壁21及兩側壁22、23,並整體形成一容置空間24,其中該內壁21適當位置處設有一縱向的開槽25;又,該第二座體20相對該第一座體10的樞耳17處設有樞耳套26,該樞耳17與樞耳套26可以銷軸杆相樞接,而使該第一座體10、第二座體20的一例呈樞接的連結狀態;該第二座體20相對該第一座體10的插扣件18處設有套扣件27,該套扣件27又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扣臂271、第二扣臂272及該第一、二扣臂271、272所形成的一扣槽273,其中該第二扣臂272是以可活動式而樞接於該第二座體20,並於該樞接處連結設有一扭力彈簧274,藉該扭力彈簧274的彈性使該第二扣臂272抵頂定位於與該第一扣臂271所形成的扣合位置,再者,該第二扣臂272上又設有一撥件275,用以便利對該第二扣臂272的撥動。
該握把機構30是呈一連杆機構組,其包含有一上杆31、下杆32、外縱杆33及內縱杆34,其中該上杆31及下杆32是嵌入該第二座體20的開槽25而進入該容置空間24內,並藉定位銷251、252分別使上杆31及下杆32呈上、下的對應狀態而樞接於該內壁21,而該上杆31及下杆32位於該容置空間24內的一端,分別樞接有一可動滑輪35、36,該可動滑輪35、36與該定滑輪16呈錯位的對應排列設置;該外縱杆33及內縱杆34分別樞接於該上、下杆31、32的外側及內側,而整體呈一平行四連杆組。
再者,該握把機構30的底緣設有一懸掛機構37,懸掛機構37又包含一容置件371,容置件371具有一容置空間372,以容置設有一彈性元件373,亦可為一彈簧或一彈片,彈性元件373相對於外縱杆33的端設有一扣環375,供一安全輔助裝置勾掛,容置件371的兩側分別各設有一溝槽377並相對,另,一索繩40,是如同一般逃生結構的安全繩索,其一端可固定於大樓中各層樓的陽臺處,用以結合本發明以達到安全逃生的功效。
繼請參閱圖4、5,當本發明欲進行逃生使用時,是先組合該固定於大樓的索繩40,即將該索繩40置於該定滑輪16與可動滑輪35、36之間,再將該第一座體10的插扣件18插入該第二座體20的套扣件27的扣槽273內,而使該第一座體10與第二座體20相扣合,並使該定滑輪16及可動滑輪35、36緊迫壓滾於該索繩40,如圖5所示。相反的,當欲解開該索繩40時,即撥動該第二扣臂272使該插扣件18得以退出該套扣件27的扣槽273,進而使該第一座體10與第二座體20解除相扣合狀態,如此即可使該索繩40從該插扣件18與套扣件27的扣合處退出,亦如圖4所示。
繼請參閱圖6、7,當進行逃生操作時是以一手握控該索繩40,而另手握住該握把機構30,且另以安全輔助裝置勾掛連結,如一安全帶50連結掛勾於該懸掛機構37的扣環375,本發明的握把機構30是運用槓桿原理,即以定位銷251與252作為支點,而扣環375的位置將會因彈性元件373受使用者的體重影響,而自動調整位置,以自動控制使用者下降的速度,即體重較輕者所壓縮彈性元件373的距離少於體重較重者所壓縮彈性元件373的距離,此時該握把機構30將因人體重量而產生連杆變形,就如同槓桿原理一般,而使該可動滑輪35、36相對該定滑輪16間更為迫緊該索繩40,而另一方面由於該定滑輪16亦受到該煞車片15的阻力,而使得重力施於該握把機構30時可得到一穩定的下降依據,進而藉以安全逃離高樓災害現場。此外運用本發明是可於同一索繩40上同時供多位逃生者進行逃生,其不同於一般逃生結構於一索繩40上僅能供一位逃生者進行逃生,進而提高逃生速度以降低傷亡人數。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徵及原理的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逃生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座體,其固設有複數個定滑輪及一煞車片,該定滑輪緊迫壓滾於該煞車片;一第二座體,其一側與該第一座體相樞接,而另一側與該第一座體間設有一扣合機構,該第二座體並設有一開槽;一握把機構,為一連杆機構,其包含有一上杆、一下杆及連結於該上杆與該下杆間的至少一縱杆,該上杆及該下杆是嵌入該第二座體的該開槽,樞接於該第二座體,該上杆及該下杆相對該第一座體的該定滑輪的一端分別設有一可動滑輪;一懸掛機構,其設置於該握把機構的底緣,該懸掛機構包含一容置件,該容置件容置有一彈性元件並設有至少一溝槽;一索繩,其一端固定於大樓,並設於該可動滑輪與該定滑輪之間。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第一座體及該第二座體是呈相對的開口狀。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第一座體包含有一內壁及兩側壁,形成一容置空間。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扣合機構包含有設於該第一座體的一插扣件及該第二座體上的一套扣件。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套扣件又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扣臂、一第二扣臂及該第一扣臂與該第二扣臂所形成的一扣槽,該第二扣臂可活動且樞接於該第二座體。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第二扣臂與該第二座體的樞接處設有一扭力彈簧。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第二扣臂設有一撥件。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縱杆又包含有一外縱杆及一內縱杆。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可動滑輪是與該定滑輪呈錯位的對應排列設置。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設有一扣環。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逃生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為一彈簧或一彈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逃生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座體、一第二座體、一握把機構、一懸掛機構及一索繩;第一座體設有一定滑輪及一煞車片,並使定滑輪緊迫壓滾於煞車片;第二座體的一側與第一座體相樞接,另一側與第一座體所設的一扣合機構相扣合;而握把機構連結於第二座體上,握把機構相對第一座體的定滑輪的一端設有一可動滑輪,藉由可動滑輪與定滑輪間產生一錯位制動機制;懸掛機構設於握把機構的底緣;而索繩一端系固設於大樓上,並位於可動滑輪與定滑輪間;藉此,以達到高樓逃生結構的操作簡便性及高安全性、高經濟性,且更具有普遍推廣應用的積極效益。
文檔編號A62B1/06GK1706509SQ20051007225
公開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27日
發明者陳林雄 申請人:陳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