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論語讀書筆記25篇

2023-10-24 00:14:52 4

  論語讀書筆記(一):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鬥。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僅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裡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僅有克制自我,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我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當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那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能夠振奮人的精神,禮節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書筆記(二):

  每個國家都有自我的國學,都有自我的文化,這是這個國家國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與概括,是該國家國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是民族的、國家的,同樣也是人類的、世界的。

  國人研究國學,提倡國學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當代大學生更有必要去學習國學。

  提起國學,不能不談《論語》,而要談《論語》,又怎能不談孔子——這位我國歷史上眾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從第一次接觸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得知了他的「禮教」與「仁政」。孔子創立的私家設教授徒事業,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的前進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動。他廣收門徒,打破了貴族壟斷學校的局面,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他的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其中不少的零點知灼見直到今日,仍有其現實意義。

  列夫·託爾斯泰有這麼一句話:「產生巨大後果的思想,常常是樸素。」我覺得這句話很恰當。

  我想,四處遊說的孔子沒有想到,他創始的儒家學說,能夠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

  在今日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交會的時候,我們學習國學,不僅僅發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並且對於我們自身的修養也是有益的。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我覺得我的學習、為人處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矣。」它端正了我的學習態度,不以穿著、打扮、享受為目標,而是進取主動地用知識來武裝自我的頭腦,使自我不成為腦子貧窮的人。又如,在為人處事上,我學會了「與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慍」的進取人生態度,使自我成為大家歡迎的人。

  同時,我對儒家思想中「為人道德修養」興趣最大,感觸最多。孔子認為,作為人,必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隱側之心」,「閆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則有之。「儒學」注重為人須有「孝悌心」,而後方可仁愛。仁愛之人必會與人為善。對此,我極為認同。

  孔子把道德修養看的相當重,認為有人才能稱為君子。「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學以致其道」;「朝聞道,夕死可也」……無一不蘊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懷德」,「德不孤,必有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敬而勿失,與人恭而有禮。」……又無一不體現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養的理論。其實在當今社會,仍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覺得其根源還是告誡全體社會成員都能足夠注重自道德修養。

  每當我讀《論語》,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偉大,《論語》的精深,這也讓我懂得了國學。懂得了它的美麗與寂寞:它的寂寞是因為無人欣賞它的美麗,而它的美麗正是因為它承受了無人欣賞的寂寞。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應用它們為自我照亮前進的道路。在08年,萬眾矚目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了,國人期盼的開幕式面紗被掀起。頓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論語》、古箏、太極、京劇、山水、文房等等,國學之多,門類之廣,真可謂是文化藝術的薰陶之作。各國的運動員、記者、政要、觀光客人齊聚北京,參與盛會,全球億萬觀眾從電視收看直播。開幕式上,展現了中華幾千年禮貌,在適合的情景裡,有古代文士齊聲吟唱《論語》開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句引用於奧運開幕式,意在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分膚色、不分國籍,來者就是客,並且是上客,體現了中國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禮。其心赤丹,令人嘆服,故場面宏大,高朋滿座,喜笑顏開,共賀盛事。

  其實與國學接觸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真讓我確切地講出其含義,就有點茫然不知從何講起,也許是它包含的資料太博大精深了,也許是我悟性太差,始終難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奧。

  這或許就是國學的魅力所在,它是我們禮貌古國的瑰寶,是華夏民族的燦爛文化,是蘊涵著真理的藝術品。

  身為中國當代大學生,更應珍惜它,深刻學習它,時時用它來警戒我們自我,如果不這樣,那我們又如何對得起古代先賢的這番苦心呢這樣才不愧為泱泱五千看歷史古國的炎黃子孫!

  論語讀書筆記(三):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經過神情語態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採,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述,並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一樣的對象,研究其不一樣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景,給予不一樣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一樣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職責心。

  論語讀書筆記(四):

  論語分為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裡仁第四,公治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

  我們都明白《論語》的核心觀點是仁和禮。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這也成為中國有夢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是君子人格。

  禮在《論語》中出現頗多,起源和祖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之後發展為一套社會典當規範。孔子雖然十分重視禮節,但卻反對形式主義的排場,而強調內心和感情上貼合禮儀要求,禮儀的過分鋪張是不合情理的。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出自《論語八佾》。提倡樸素莊重的社會風氣,崇尚節儉真誠是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如果一般禮儀不從簡而尚奢,那奢華的外在形式,不僅僅傷害到「禮」的內在本質,並且還會誘使當事人沉迷其中,如果「禮」的形式不是真誠的,反而成了一種奢侈虛偽的樣式,那就從本質上違背了「禮」的真正內涵,也不是真的禮。禮是一種規範。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禮的作用,在於使人的關係和諧為可貴。可是一味的追求和諧而不懂得禮來約束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禮作為原則在家和國都是重要的。

  禮在《論語》中不僅僅是一種祭祀祖先維護政治的禮,還是人際關係的人情禮。禮的文化貫穿《論語》始終,同時與孔子的多個觀點結合。

  比如禮和孝的結合,「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什麼呢?實際就是不要違反禮,「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那裡就把孝與禮聯繫起來了,孝不是盲目的,不是隨心所欲的,也必須要以禮行之。《論語》中多處論及喪禮和祭禮,足以可見儒家對於孝與禮的重視。

  禮和樂的融合。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禮與詩樂常連在一齊,禮樂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重要的一部分,僅有禮樂相配合,詩禮相互成就,才能更好地成就君子風範。樂能夠修養身心,改變人們的性情,使人們變自覺的遵從社會禮儀。樂是為禮服務的。

  禮和義的結合。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子說:「講信用要貼合於義,(貼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貼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義,這豈不是也是一種禮的表現?義和禮的配合,才能更好的成就君子。義是一種內心的道德自律,外在表現為禮。

  禮和仁的關係。兩者誰是最核心觀點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一個人若沒有仁愛,講什麼禮一個人如果不仁愛,講什麼樂?根本核心在於仁。一個人如果沒有仁的內在情感,即使再遵從禮也只是塗有形式。禮真正的本質是仁。禮和仁兩者互為表裡,禮為外在形式,仁為核心內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孔子說:「約束自我,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行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人就會認為你走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了。行仁,完全在於自我,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又問:「請問行仁的方法。」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這段話最重要的就是「克己復禮為仁」這六個字,這六個字是說,克制自我,進取實踐禮的要求,就是行仁。可見,行仁離不開禮;當顏淵問行仁的具體的方法的時候,孔子回答,一切都要依禮而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段話說的很清楚,仁和禮不分家。

  孔子他很注重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料子,什麼顏色什麼款式的衣服,在什麼季節也是如此,去尊重天地,以一副好的儀表去見戴別人。說合宜的話,這樣很容易使別人感覺舒服,彬彬有禮簡的方式去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又繼承了中華傳統,尊重他人,不可為仁者乎?

  同時孔子認識到在禮崩樂壞的時期,一味的用強制手段推行周禮逼迫人民遵守和履行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推崇了仁學,用仁以推行禮。這個禮所規定的等級區別不是一種強制的東西,而是人性的內在需求,推動社會和諧穩定。

  禮作為論語的核心觀點之一,在國家上是準則規範人民行為,在社會上禮節的重視,到達和諧社會,在人際交往上禮是互相尊重,在個人修養上禮是君子的必修課。在現代社會中禮依然是重要的規範,能夠促使自我提高品格,能夠聯繫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可是切忌盲從。孔子的禮的觀念根源到底是維護統治階級,是有等級觀念的,部分思想在民主社會是行不通的。比如尊卑貴賤觀念就是不可取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在孝禮中也切記不要愚孝,在忠禮上頭也不要愚忠。對待禮的觀念上,要有所選擇。

  論語讀書筆記(五):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資料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資料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所以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稱為「語」。

  細讀論語你會發現,它的字句帶著溫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字句怒斥小人:「八佾舞於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它亦教你做人之本:「乃孝悌之道也。」它會帶你去看過去的讀書人即使貧寒也不覺的苦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愁,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那裡你會聽到人性之美:「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你會感悟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儒家出世之道!

  其實論語的魅力遠不止於此,更要追溯到它的源頭孔子。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影響了幾代人。是否還記得那一次目光的回留,是否還記得那一次倉促的逃離,輾轉14載的悲苦讓他漸漸明了自我的路。重回故國,便著書立說造就了古典文學史上的精彩。所以你在《論語》裡會聽到呼喚,會看到期盼。那是——誰在呼喚?誰在遙望?又是誰在期盼?答曰:《論語》。是了,思念穿越千載滑落成黎明的露珠閃耀在新的時代。站在歷史的肩頭挑燈回看,那經世之語正向我們緩緩走來。

  《論語》中有一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動進取學習他人的優點,同時對於身上存在的問題也要進取改正。這樣的方式會讓自我更快的成長起來,而在當下這樣地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裡,人們的生活被忙碌充斥,難以讓自我靜下心來去思考反思,長此以往會讓自我變得心煩氣躁。這也正是為何社會在大力推廣大眾閱讀的政策的原因,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很好的看到自我的問題並很好地處理又怎會徒增煩惱思緒呢?

  時光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從你的指縫中溜走,何以讓這些時光於你的人生有意義呢?曰:閱讀,閱讀經典,閱讀《論語》教你做人,教你讀書,教你處事……正如那句天地變了,人也在變,真正亙古不變的是書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夠真正滋養心靈的東西。《論語》這部經世之作裡蘊含的哲理從未變過但卻使我們的生命得以改變讓我們變得愈加豐厚愈加靈秀。於此,我們便可懂得「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義了。你在書中浸潤學習會漸漸改變你的心性讓你變得更為成熟穩重亦會改變你的容顏。

  在論語中浸潤的久了你會發現古人的智慧無以言說,那一句句簡短而又精妙的語言道出了至臻之理:《論語》的美是晶瑩剔透的,是折光閃爍的,亦是直指人心的,這樣的美經歷了歲月的磨礪,走過了時空的隧道,來到那裡與你相遇。所以好好珍惜這樣的古語。因為古語之所以流傳便有其道理,古語被受推崇便更值得我們去品讀,閱讀經典,閱讀每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六):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很短,可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僅有孔子了。也許僅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可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應當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教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可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當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裡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並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日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往問過教師說:「教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教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教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我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可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我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今日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裡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應當對我異常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我在跪著。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我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終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歡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讀書筆記(七):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十分謙虛,自我成了教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十分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提高,連教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先論語是多麼重要啊!

  所以,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我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八):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僅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一樣。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裡,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能夠幹很多你沒時間幹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後後悔,那麼此刻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著,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十分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

  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終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所以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完美的明天。

  論語讀書筆記(九):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所以,《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明白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教師,教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能夠得到教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能夠看出,孔子和不一樣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一樣,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僅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所以,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書筆記(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複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我所厭惡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我不喜歡的事或物,怎樣能夠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立刻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當學習魯迅先生,為自我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完美,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明白松柏是最終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當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應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員賈起應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當堅強應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經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書筆記(十一):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日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裡有很多感受,

  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後,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歡樂嗎別人不了解自我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激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明白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並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必須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裡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裡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終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必須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讀書筆記(十二):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理解。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實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賣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境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今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為孩子操前忙後,真不知作為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於父母之年這正是此刻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孩子應當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義,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會少一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如果今後我們遠遊了,我們更應當珍惜與父母團聚的時間,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遊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而對於此刻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悅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應對父母,以此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讀《論語》,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

  論語讀書筆記(十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講的是學與思的關係。作為理科生的我,對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是理解得挺透徹得。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並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日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那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供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團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進取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可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我,努力實踐,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禮貌、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筆記(十四):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並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歡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齊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齊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歡樂。別人不理解自我,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當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能夠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此刻,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進取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進取的作用。

  論語讀書筆記(十五):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於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資料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可是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堅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夢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一樣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之後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我,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那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此刻的思想,可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書筆記(十六):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期望自我的女兒能歡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我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構成自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所以,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期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齊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先都能夠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期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本事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十七):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我捧著這本厚實而蘊含著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日,人類社會正處著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構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一樣,一身傲骨!也僅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著君子的節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展壯大!後有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徵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哦不斷發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日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提高的光輝點。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我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此刻,讓我們一齊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論語讀書筆記(十八):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頭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歡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堅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當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當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當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當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十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境體驗。學習的資料是做人做事,所以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僅在課堂上,在書本裡,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經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堅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樣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歡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我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剩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可是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僅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裡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一):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聖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明白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教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聖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明白了應當如何應對,在什麼情景下是向教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歡樂。

  聖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後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後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教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衝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教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之後,當我問起教師他是怎樣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教師的笑容中看到了聖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提高,總能從教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教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聖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聖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淨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多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二):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並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僅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午時,最終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鬆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後,《論語》閱讀課並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教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並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十分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於這句話都有自我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麼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我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我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當根據自身情景確立自我的夢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一天不得不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一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此刻大多是被動學習,疲於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十分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每次讀到那裡,我都會覺得汗顏,那麼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個人在閒暇之餘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三):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齊閱讀了《論語》,它像一個無聲的智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儒家風範,還明白了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於向別人學習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知之為知之》,它是這麼說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識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明白嗎?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這就關於明白的真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種實事求是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敢於對自我不懂的問題說「不明白」,不僅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我只明白自我一無所知。」從那裡也能夠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謙遜的,這也正是他們偉大的地方。

  在《論語》裡,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過則勿憚改》,裡面是這麼說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理解為:孔子說:「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和威望,並且學問也不會牢固。行事當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要跟不如自我的人交朋友。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個人要交朋友,那麼他必須會交一個比他好的朋友,但優秀的人就會因為他不夠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來想去我得出一個結論:這麼做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朋友!這麼大的發現,怎樣能不告知媽媽呢?二話不說,我立即飛奔到媽媽面前,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她。聽我說完我的發現後,媽媽笑著告訴我:「傻兒子,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和自我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這才恍然大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它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滲入我的血脈,伴隨我茁壯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四):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趣味。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後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應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並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我,使自我的言論行為都貼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關幹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教師,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我,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我的言行貼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我的主張成為現時,於是四處遊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終各個諸侯國由忙於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麼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終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提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趣味,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論語讀書筆記(二十五):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裡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異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著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裡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裡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後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