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放鬆真諦
2025-08-02 22:37:08
太極放鬆真諦
練太極拳要講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 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松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 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 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 拳講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鬆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從我們這個體系的訓練方法上去講,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松 沉、松靜、鬆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太極拳鬆柔五境界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 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 人發出去:松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松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 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復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 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臺階。再深一層 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 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 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準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 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 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 發對方。
鬆開、鬆散、松沉、松靜、鬆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
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松,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 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 又靜,又松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松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淨內勁不 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松,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