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箱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22:24:54
專利名稱:釣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休閒、尤其是釣魚時攜帶的釣箱。
背景技術:
例如在釣魚時,需要將各種釣具、餌料等物品帶入釣魚場所,作為盛納這種物品的箱子,在現有技術中已有釣箱。
圖7表示的是現有技術的釣箱。如圖所示,現有技術的釣箱90具有箱主體91,其為由合成樹脂製成的長方體容器;一對提手92,其安裝於該箱主體91的側面上。該箱主體91的頂面可通過扣件開閉,將該頂面打開,從而可將釣具、餌料等收納於其中。另一方面,提手92的基端部嵌入軸承部94,從而該提手9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自由轉動,其中,在箱主體91側面上,該軸承部94形成於安裝用撐架93上。(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3-204744號公報)在攜帶上述釣箱90時,如圖所示,使一對提手92向上方立起,握住該提手92從而進行搬運。另外,要將收容於箱主體91內的釣具或餌料取出時,如圖中雙點劃線所示那樣,通過將提手92向下方放倒,可使其不會從打開箱主體91的頂面後形成的開口部向上側突出,所以不會對釣具等的取放造成影響。另外,在將釣箱90置於釣者腳部附近釣魚時,提手92不會從箱主體91向側方突出,因此不會掛到釣者腳部而礙事。
然而,由於現有技術的釣箱90的提手92是自由轉動的,所以例如當要使一對提手92立起而進行搬運時,在使一側的提手92立起後準備將另一側的提手92立起時,有時先立起那一側的提手92會因自重或風等而倒下。因此就需要在同時把住一對提手92的狀態下使其立起。但在釣魚時,除了釣箱90以外還需要搬運釣竿等釣具,所以要使提手92立起就需要使用雙手,較為不便。
另一方面,在將釣箱90放置好開始釣魚時,需將提手92向下方放倒以防止其礙事,但向下方倒下的提手92會因風吹等原因而向上方轉動而造成晃動。例如當坐在石灘上釣魚時,若放置於石灘上的釣箱90的提手92屢屢碰到釣者的腳部,則會導致垂釣者在釣魚時無法集中精力。另外,在石灘這樣的腳底不平穩的地方,人們也希望提手92不會在不經意間碰到腳部。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釣箱的提手保持為一定狀態的機構。
本發明是一種釣箱,其具有軸承部和提手,該軸承部分別設置在箱主體上相對的外側壁上;該提手具有大致呈U字形的兩端,在該兩端上設有軸,該軸被上述軸承部所支承,該提手可彈性變形,且可在其大致U字形的中央部位於箱主體的上方的立起狀態、和其中央部位於箱主體底部附近的伏倒狀態之間變化狀態,其中,上述軸被以如下方式傾斜設置,即提手在從上述立起狀態變化到伏倒狀態之間,具有使該提手的大致U字形發生彈性變形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當從該不穩定位置變化到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時,該彈性變形復原。
通過將上述提手置於立起狀態,可在上述箱主體的上側握住該提手,從而搬運釣箱。另一方面,通過將上述提手置於伏倒狀態,可使該提手沿上述箱主體的外側壁位於箱主體底部附近,從而在取出放在箱主體內的釣餌等、或將釣箱置於腳旁釣魚時,提手不會礙事。當該提手從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偏向立起狀態時,因彈性變形的回覆力而具有向立起狀態回復的趨勢;當從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偏向伏倒狀態時,則因彈性變形的回覆力而具有向伏倒狀態回復的趨勢。因此,提手總會變為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而提手的轉動不會靜止於中間狀態。另外,即使因風或自重等因素而引起的欲使提手從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轉動的力作用於該提手上,該提手也會維持立起或伏倒狀態。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在從正面看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的一側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在這裡,所謂從正面看,是指當放下釣箱時,以一對提手中的任意一個為正面方向來觀察。通過如此傾斜設置提手的軸,當提手的中央部向上或向下時,提手的U字形狀便向外脹開或向內彎曲。因此,通過適當調整提手的大致U字形狀,可使從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有提手的彈性回復力的作用。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在俯視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的一側向箱主體外側傾斜。在這裡,所謂俯視,是指當放置釣箱時,從正上方來觀察。通過使提手的軸這樣傾斜,當提手的中央部朝向側方時,提手的U字形狀向外側脹開或向內側彎曲。因此,通過適當調整提手的大致U字形狀,可使從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有提手的彈性回復力的作用。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從正面看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在箱主體外側的部分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且在俯視時,該軸線在箱主體內側的部分向箱主體外側傾斜。通過使提手的軸這樣傾斜,當提手的中央部朝向斜上方時,提手的U字形狀向最外側脹開而成為不穩定的平衡狀態,可使從該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有提手的彈性回復力的作用。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上述提手在局部被去除部分材料。由此,所述局部易於向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彈性變形,從而不必使提手整體均能彈性變形,另外還可使提手的轉動順暢。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上述軸承部可彈性變形。由此,可利用提手和軸承部雙方的彈性回復力。
另外,優選以下的方式在上述釣箱中,上述提手的從箱主體處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以如下方式向箱主體內側彎曲,即在相對的提手的中央部處於立起狀態時相互接近。由此,易於將處於立起狀態的一對提手合起、握住,提高了本釣箱的搬運性。
這樣,採用本發明的釣箱,在提手從立起狀態變化到伏倒狀態途中,存在有使上述提手的大致U字形發生彈性變形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且由於以如下方式使提手的軸傾斜,即當從該不穩定位置變化到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時,該彈性變形復原,所以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該提手保持為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釣箱1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安裝撐架3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提手4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釣箱1的主視圖。
圖5是釣箱1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提手4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現有技術的釣箱90的外觀結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相應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釣箱1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如圖所示,釣箱1具有長方體容器狀的箱主體2、分別設置於該箱主體2相對的外側壁上的安裝撐架3、以可轉動的方式安裝於該安裝撐架3上的提手4。本釣箱1被稱為所謂的釣魚用箱(バツカン),在釣魚時主要用於收容、搬運各種釣具、餌料等,但收容於該釣箱1中的物品並不限於此。
上述箱主體2為外形呈大致長方體狀的中空容器。雖然在圖中未加詳細表示,但實際上其內側具有由聚乙烯樹脂等合成樹脂形成為中空容器狀的框架,該框架由EVA(乙烯-醋酸乙烯樹脂)等合成樹脂製成的外側片覆蓋。這種框架和外側片例如通過縫製或粘接、融接等來進行緊貼接合。另外,箱主體2的上表面為開口部,該開口部周圍設置有不鏽鋼等製成的開口線,以確保其剛性。該開口部可由蓋20密封,該蓋20由EVA等合成樹脂製成的矩形的片材構成。該蓋20例如其一邊縫在箱主體20的外側片等上,在其他三邊上安裝扣件21,通過該扣件21的開閉來開閉箱主體2的開口部。這種箱主體2的結構僅為一例,也可將箱主體2變更成公知且任意的其他結構,例如,也可以在箱主體2的底部設置發泡合成樹脂,將之用作隔熱材料或墊材。
如上所述那樣,在大致長方體的箱主體2上相對的外側壁上,在長邊側的兩個面的上部附近設置有安裝撐架3。如圖2所示,該安裝撐架3具有用於將其固定在箱主體2的外側面上的基部30、形成於該基部30的中央附近的橋部31、分別形成於該橋部31兩側的軸承部32,這些構件由EVA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一體形成。其中,固定安裝撐架3的箱主體2上相對的外側壁並不限定於上述那樣的長方體側面的長邊。但通過將提手固定在長邊側面上,在箱主體2的上方合起的提手4就能變短,搬運時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因此較為理想。
基部30為橫長矩形的平板狀,形成有橋部31的中央部分的壁厚最厚,從該中央部分向兩端壁厚變薄,呈錐狀。因此,上述軸承部32形成於錐狀的傾斜面上,這是為了如後所述那樣,使被軸承部32支承的提手4的軸線傾斜。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安裝撐架3的基部的厚度呈錐狀變化來使軸承部32如後所述那樣傾斜,但該結構僅為使軸承部32傾斜的一例。例如,若基部30採用同一厚度的平板狀,則也可在箱主體2的外側面上設置楔狀的部件,通過採用在該基部30上使軸承部32傾斜等其他結構來使軸承部32傾斜。
橋部31被朝向側方突出設置,在其與基部30之間設置有上下方向開口的規定空間,在該橋部31上可以掛毛巾或混合餌切割器(コマセカツタ)等釣具,或者可留作夾東西用。
軸承部32在上述橋部31的兩側向側方突出形成大致橫向開口狀,並如後述那樣,以使提手4的軸41的軸線相對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式將其鉸支。在各軸承部32的下方,與該軸承部32的下側部分呈連續狀地在基部30上形成有舌片33,與軸承部32的下部相連的舌片33與基部30分開,從而使軸承部32的下側部分成為開放狀態,由此可使提手4的軸41嵌入軸承部32的內側。如此將軸41嵌入後,通過粘接等方式將該舌片33的內表面固定於箱主體2的外側面上,由軸承部32將提手4支承為可轉動的狀態。
圖3表示一對提手4中的一個,另一個提手4與之具有同樣的形狀。如圖所示,提手4的整體形狀大致呈U字形,其兩端為平板部40。在平板部40上分別設有軸41,提手4的中部為棒狀部42,其上設有圓筒狀的握持部43。這些平板部40及棒狀部42由EVA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因此,提手4的U字形狀可向外脹開或向內彎曲地發生彈性變形,於是產生了由彈性變形的狀態向原本的U字形狀復原的彈性回復力。
在U字形提手4的兩端部,軸41沿與提手4延伸成U字狀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設置。更詳細地說,在從平板部40的一端朝向中央部的規定區域內,去除部分材料從而分別形成空間44。軸41跨越該空間44。空間44用於使軸41嵌入上述軸承部32。另外,提手4由EVA等彈性部件製成,整體可彈性變形,而空間44則使軸41附近部位更易於彈性變形。
另外,上述平板部40在規定位置具有彎曲成「ㄑ」字形的彎曲部45。如圖1所示,形成該彎曲部45的作用在於,當提手4處於從箱主體2向上方立起的狀態時,使上述握持部43接近對面提手4的握持部43。在提手處於立起狀態時,提手4從箱主體2的蓋20向上方突出的一部分處於向箱主體2的內側傾倒的位置上。如圖1所示,利用這種彎曲部45,在一對提手4處於立起狀態時,各提手4的握持部43位於相互接近的位置,於是能夠從上方單手握住兩握持部43。
以下對上述提手4的軸41的傾斜、以及提手4的狀態變化進行詳細敘述。
如圖1所示,上述軸41支承在安裝撐架3的軸承部32上,安裝撐架裝在箱主體2上相對的外側壁上。由此,如圖所示那樣,提手4可在構成其中央部的棒狀部42位於箱主體2的上方而立起的立起狀態、和該棒狀部42沿箱主體2的外側壁倒下,握持部43位於箱主體2的底部附近的伏倒狀態之間發生狀態變化。上述軸41被傾斜配置,從而使得在從立起狀態到伏倒狀態的變化過程中,具有使提手4的大致U字形彈性變形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且當從該不穩定位置變化到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時,該彈性變形復原。
若更進一步詳細說明,則如圖4所示,當從正面觀察釣箱1時,提手4的各軸41的軸線O在箱主體2長邊的外側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即,當從正面觀察安裝撐架3時,各軸承部32的軸線(與軸線O大致一致)形成為呈「ハ」字狀傾斜。在該軸承部32中嵌有軸41,由此使各軸41的軸線O也傾斜成「ハ」字狀。因此,垂直於軸41延伸的平板部40的轉動軌跡呈沿圖中所示的點劃線L狀。當該平板部40朝軸線O上方轉動時,其要向軸41外側脹開。此時,提手4的U字形以向外側伸展狀進行彈性變形。另一方面,當平板部40朝軸線O下方轉動時,其要向軸41內側縮窄。此時,提手4的U字形以向內側彎曲狀進行彈性變形。
如圖5所示,當俯視觀察釣箱1時,提手4的各軸41的軸線O從箱主體2長邊的內側向箱主體2短邊的外側打開狀傾斜。即,如上所述,由於在安裝撐架3的基部30的錐狀傾斜面上設置各軸承部32,當俯視觀察時,各軸承部32的軸線(與軸線O大致一致)為「ハ」字狀傾斜。軸41嵌合在軸承部32中,從而使各軸41的軸線O也傾斜成「ハ」字狀。因此,垂直於各軸41延伸的平板部40的轉動軌跡為圖中所示的點劃線M狀。當該平板部40向箱主體2內側轉動時,其要向軸41內側縮窄。此時,提手4的U字形以向內側彎曲狀進行彈性變形。而當平板部40朝箱主體2外側轉動時,其要向軸41外側脹開。因此,提手4的U字形以向外側脹開狀進行彈性變形。
如上所述,從正面觀察時,上述提手4的軸41的軸線O靠近箱主體2長邊的外側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向下傾斜;而俯視時,靠近箱主體2長邊內側的一端向著箱主體短邊的外側傾斜。如圖6所示,通過使各提手4的軸41傾斜,提手4的平板部40向箱主體2的外側傾斜向上時,提手4的U字形狀向外側脹開最大。即,從正面觀察時,提手4的各軸41的軸線O靠近箱主體2長邊的外側的一端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由此,當平板部40大致垂直向上時,提手4彈性變形為向外側脹開最大狀。另一方面,俯視觀察時,各提手4的軸41的軸線O靠近箱主體2長邊的內側的一端向箱主體2短邊的外側呈展開狀傾斜。由此,當平板部40處於大致水平外側時,提手4彈性變形為向外側脹開最大狀。因此,通過這些傾斜的組合,當平板部40在垂直向上和水平向外之間的大致中間處向箱主體2的外側傾斜向上時,提手4的U字形狀為向外側脹開最大。
將該提手4的U字形狀向外側脹開最大的旋轉位置稱為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如上所述,由於在不穩定的平衡位置上提手4的彈性變形最大,所以提手4的彈性回復力也最大。被賦予最大彈性回復力的提手4從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中的任意一種側移時,由該彈性回復力的作用,提手4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轉動。即,不穩定的平衡位置處於使提手4向立起狀態轉動的彈性回復力和向伏倒狀態轉動的彈性回復力平衡的狀態,只要稍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開始轉動,提手4即會向脫離不穩定的平衡位置的方向轉動。
不僅提手4的彈性變形,軸承部32的彈性變形也能產生這樣的彈性回復力。如上所述,由於安裝撐架3也由彈性部件構成,所以軸承部32也能彈性變形,在彈性變形時也會產生彈性回復力。當提手4的U字形呈脹開狀彈性變形時,各軸41的軸線O便同軸。可以說是加載有趨向於修正軸線O傾斜的力,通過該力,軸41及軸承部32發生彈性變形。由該軸承部32的彈性變形產生的彈性回復力也與上述提手4的彈性回復力同樣,作為使提手4由不穩定的平衡位置向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轉動的力而發生作用。
另一方面,若軸41和軸承部32的彈性變形較大,則較難於使提手4轉動。但如上所述,在提手4的平板部40處,由於軸41附近的規定區域被除去部分材料,所以平板部40被除去材料的區域變得比其他部分更易於彈性變形。由此,在軸41和軸承部32上不會產生過度的彈性變形,提手4的轉動變得順暢。
通過傾斜設置軸41,在需要使提手4為立起狀態時,由於要使提手4朝下轉動就需要使提手4及軸承部32彈性變形的力,所以只要將提手4及軸承部32上產生的彈性回復力設定得大於自重或風引起的力,即可使已處於立起狀態的提手4在扶持的手離開的情況下也能維持立起狀態而不會向下方轉動。因此,為了搬運釣箱1而立起一對提手4時,從使一個提手4立起後到再將另一個立起的過程中,不必扶持先立起的提手4,因此不必用兩隻手而只需單手即可將提手4分別置為立起狀態,握住兩提手4的握持部43以搬運釣箱1。另外,在需要放下再拿起釣箱1或將其置車中時,即使需要暫時將釣箱1放在地上而撒手,也能維持提手4的立起狀態,因此易於再次握持該提手4。
另一方面,若使提手4成為伏倒狀態,則由於該提手4要向上方轉動則需要使提手4及軸承部32彈性變形的力,所以只要將上述彈性回復力設定得大於風等外力,即可使已處於伏倒狀態的提手4在風等吹動的情況下也能維持立起狀態而不會晃動。由此,當放置釣箱1去釣魚時,也不會發生提手4晃動而不經意地碰到腳部的情況。
在本實施方式中,提手4兩端各軸41的軸線O均傾斜,但即使只有任意一根軸41傾斜也能取得與本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因此,關於兩根軸41是否都傾斜、傾斜到何種程度,要考慮提手4的自重或受到的外力等所需要的提手4的彈性回復力、以及提手4的操作容易性等來進行適當設定。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從正視和俯視角度觀察釣箱1,軸41均為傾斜狀,但並非兩根軸4 1都要傾斜,也可以是根據提手4的形狀等而僅使任意一根軸41傾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軸41傾斜成提手4從立起狀態向伏倒狀態轉動時,提手4的U字形向外側脹開狀,但也可以與軸41的傾斜方向相反,提手4的U字形狀向內側彎曲,而使提手4及軸承部32上產生彈性回復力。
權利要求
1.一種釣箱,其具有軸承部和提手,該軸承部分別設置在箱主體上相對的外側壁上;該提手具有大致呈U字形的兩端,在該兩端上設有軸,該軸被上述軸承部所支承,該提手可彈性變形,且可在其大致U字形的中央部位於箱主體的上方的立起狀態、和其中央部位於箱主體的底部附近的伏倒狀態之間變化狀態,其特徵在於,上述軸被以如下方式傾斜配置,即提手在從上述立起狀態變化到伏倒狀態之間,具有使該提手的大致U字形發生彈性變形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當從該不穩定位置變化到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時,該彈性變形復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在從正面看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的一側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在俯視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的一側向箱主體外側傾斜。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從正面看時,至少上述提手的一根軸的軸線在箱主體外側的部分相對水平方向向下傾斜,且在俯視時,該軸線在箱主體內側的部分向箱主體外側傾斜。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上述提手的從箱主體處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以如下方式向箱主體內側彎曲,即在相對的提手的中央部處於立起狀態時相互接近。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上述提手在局部被去除部分材料。
7.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上述軸承部可彈性變形。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釣箱,其特徵在於,上述軸承部可彈性變形。
全文摘要
一種機構,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釣箱的提手保持為一定的狀態。其具有軸承部(32)和提手(4),該軸承部(32)分別設置在箱主體(2)上相對的外側壁上;該提手(4)具有大致呈U字形的兩端,在該兩端上形成有軸(41),該軸(41)被上述軸承部(32)所支承,該提手(4)可彈性變形,且可在其大致U字形的中央部位於箱主體(2)上方的立起狀態、和其中央部位於箱主體(2)底部附近的伏倒狀態之間變化狀態,其中,上述軸(41)被以如下方式傾斜配置,即提手(4)在從上述立起狀態變化到伏倒狀態之間,具有使該提手(4)的大致U字形發生彈性變形的不穩定的平衡位置,當從該不穩定位置變化到立起狀態或伏倒狀態時,該彈性變形復原。
文檔編號A01K97/22GK101084744SQ200610083888
公開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7日
發明者細見康雄, 山根卓朗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