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板秤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4:39:46 2
專利名稱:蹺板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計量技術領域,屬於物理稱重技術,特別是一種用於動態車輛軸載荷測量的蹺板秤。
背景技術:
傳統的動態軸重儀是在秤臺的四個支點處安裝四個傳感器,當車輪剛進入秤臺時,由於車輛的速度和衝力,使傳感器測出的數據大於車輛的實際重量,當車輛繼續前進時,傳感器檢測出的數據會略有降低,當車輪離開秤臺的瞬間,同樣由於車輛的速度和衝力,傳感器測出的數據又大於車軸實際重量。因此在最後的數據記錄中,如附圖9所示,不能準確地得到車軸的實際重量,在實際使用中,通常是通過求得平均值的方法計算出車軸的重量,所以傳統動態軸重儀要達到較高的動態性能指標比較困難,精度也較低。
中國專利公開了兩種汽車衡,「動態電子汽車衡」(專利申請號99245954.0)公開了一種有加速度傳感模塊的動態汽車衡,採用動態信號補償的方式解決測量精度問題;「全電子式軸重動態稱重平臺」(專利申請號94246532.6)公開了一種在稱重平臺下安裝三角形分布的傳感器提高測量精度的方法。上述兩項專利申請都是在傳感器或稱重臺支撐方面進行了改進,或者通過信息的處理解決問題,而不是採集的一次數據,其可靠性值得懷疑。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利用蹺板原理提供一種結構簡明、數據真實可靠、精度較高的蹺板秤。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按下述方案實現一種蹺板秤,它包括框架式基座、稱重面板和傳感器,本實用新型以稱重面板為蹺板,以傳感器為支點構成蹺板式稱重結構;所述傳感器與稱重面板之間有鋼球,傳感器與鋼球接觸部位有凹穴;所述傳感器有2個,分別位於稱重面板橫向中心線靠近其兩端的下方;所述傳感器有4個,分別對稱地安裝於稱重面板橫向中心線的下方;所述傳感器有3個,分別位於稱重面板橫向中心線靠近兩端的下方和中點下方;
所述傳感器位於稱重面板橫向中心線靠近兩端的下方;所述傳感器位於稱重面板偏離橫向中心線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利用蹺板原理,當車輪剛進入秤臺時,由於離傳感器有一定距離和緩衝,車輛不會給傳感器造成太大的衝擊力,傳感器檢測出的數據小於車軸實際重量,當車輛繼續前進時,離傳感器越近,傳感器測出的數據越大,也越接近車軸實際重量,當車輛通過稱重面板與傳感器垂直的瞬間,傳感器測出最大數據,即為車軸實際重量,當車輛離開稱重面板的過程中,傳感器檢測出的數據逐漸減小,直至為零。附圖10給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負載波形圖。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準確的測出車軸的實際重量,大大降低了動態稱重的誤差,可獲得較準確的一次測量數據。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的主視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側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單排輪傳感器位置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雙排輪傳感器位置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傳感器位置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傳感器位置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傳感器位置示意圖;圖9為傳統動態軸重儀的負載波形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負載波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框架式基座1、稱重面板2和傳感器3,框架式基座1為矩形整體結構,使用時預埋於混凝土基礎之中,作為傳感器和稱重面板2的底座支撐,稱重面板2為高強度鋼結構,安裝時蓋在整體框架上,與路面保持水平,與框架之間留有一定間隙,稱重面板為蹺板,以傳感器為支點構成蹺板式稱重結構。稱重面板2下方有鋼球4,鋼球下安裝傳感器3,傳感器3上面有凹穴,以防鋼球移動。傳感器(包括鋼球)的數量和位置可以有多種方式,如圖4~圖7所示,一般設置於稱重面板橫向中心線下方,如圖4的單排輪分布,圖5的雙排輪分布,圖6的三個傳感器分布,傳感器也可以偏離橫向中心線分布,如圖7、圖8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蹺板秤,它包括框架式基座(1)、稱重面板(2)和傳感器(3),其特徵在於以稱重面板為蹺板,以傳感器為支點構成蹺板(2)式稱重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蹺板秤,其特徵在於所述傳感器與稱重面板之間有鋼球(4),傳感器與鋼球接觸部位有凹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蹺板秤,上述傳感器(3)有2個,分別位於稱重面板(2)橫向中心線靠近其兩端的下方。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蹺板秤,上述傳感器(3)有4個,分別對稱地安裝於稱重面板(2)橫向中心線的下方。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蹺板秤,上述傳感器(3)有3個,分別位於稱重面板(2)橫向中心線靠近兩端的下方和中點下方。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蹺板秤,上述傳感器(3)位於稱重面板(2)橫向中心線靠近兩端的下方。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蹺板秤,上述傳感器(3)位於稱重面板(2)偏離橫向中心線的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蹺板秤,它包括框架式基座、稱重面板和傳感器,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以稱重面板為蹺板,以傳感器為支點構成蹺板式稱重結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準確的測出車軸的實際重量,大大降低了動態稱重的誤差,可獲得較準確的一次測量數據。
文檔編號G01G19/02GK2769864SQ200420075599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31日
發明者樸世鎮 申請人:鄒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