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分流器及具有該分流器的空調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8:09:51

本發明涉及分流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分流器及具有該分流器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大型空調風冷冷(熱)水機組通常採用多個翅片換熱器與環境進行熱量交換,以滿足較高的製冷(熱)要求。冷媒進(出)多個翅片換熱器時,需要經過分流器進行分流,並需要保證每個所述翅片換熱器內均具有合適的冷媒量,避免出現部分換熱器內冷媒量過多,導致蒸發不完全,降低換熱器效率,或,部分換熱器內冷媒量過少,導致過熱嚴重的問題。
分流器對冷媒進行均勻分流的過程中,需要使成汽、液兩相的冷媒充分混合,從而確保進入每個換熱器中的冷媒量及冷媒狀態相同,充分發揮翅片換熱器的換熱作用。現有分流器結構複雜,通常在分流器的流體進口處設置具有分流小孔的片狀結構,以進行二次分流,提高處於不同物態的冷媒在分流器內混合的均勻性。但是,對於具有較大製冷(熱)量的機組,該結構使得冷媒在經過分流器時的壓力損失較大,導致空調製冷(熱)機組的整機能效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分流器及具有該分流器的空調裝置。目的在於,降低流體在經過分流器時的壓力損失。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分流器,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
所述第一壁面處設置有能夠連通所述殼體內部和外部的進口管,所述進口管的一端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並設置有第一開口;
所述第二壁面處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連通所述殼體內部和外部的出口管,所述出口管的一端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並設置有第二開口;所述出口管與所述進口管錯開設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壁面位於所述第二壁面的豎向下方,所述第一開口的豎向高度高於所述第二開口的豎向高度。
優選地,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之間的豎向高度差為8mm。
優選地,所述殼體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圓柱體結構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為所述第一壁面;
所述第二底面為所述第二壁面,多個所述出口管均勻分布於所述第二底面處。
優選地,所述出口管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出口管的中心的連線組成等邊三角形,所述進口管的軸線穿過所述等邊三角形的中心。
優選地,不同所述出口管的所述第二開口至所述第二底面的距離均相等。
優選地,所述進口管垂直於所述第一底面設置,所述出口管垂直於所述第二底面設置。
優選地,所述殼體的殼壁外側設置有用於安裝所述殼體的安裝架。
優選地,所述安裝架包括相對設置於所述第一壁面外側的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安裝部均為L形折板結構。
一種空調裝置,包括所述的分流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所述分流器取消了現有技術中用於二次分流的片狀結構,有利於簡化分流器結構,減小流體(冷媒)在流經所述分流器時產生的壓力損失,提高空調製冷(熱)機組的工作能效,同時,處於不同物態的流體進入所述殼體內後,能夠與所述殼體的殼壁進行接觸、反射,從而使處於氣相和液相的流體先在分流器內充分混合,再分別由不同出口管流出,保證所述分流器具有良好的均勻分液功能,防止出現由於流體(冷媒)分配不均造成的換熱器的換熱效率降低的問題。
2、當所述第一壁面設置於所述第二壁面的豎向下方時,所述第一開口的豎向高度高於所述第二開口的豎向高度,能夠使進入所述殼體內的冷媒先衝擊至殼壁處,進一步增大所述殼體內部成湍流狀流動的流體所佔比例,使處於不同物態的所述冷媒在所述殼體內得到更加充分的混合,並可更加有效地避免未經混合的冷媒直接由所述出口管流出,有利於提高所述分流器均勻分流的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分流器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分流器沿圖1所示A-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所述分流器的仰視圖。
圖中:1、第一壁面;2、第二壁面;3、進口管;31、第一開口;4、出口管;41、第二開口;5、安裝架;51、第一安裝部;52、第二安裝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以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在下述說明中,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本具體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分流器,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壁面1和第二壁面2;
所述第一壁面1處設置有能夠連通所述殼體內部和外部的進口管3,所述進口管3的一端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並設置有第一開口31;
所述第二壁面2處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連通所述殼體內部和外部的出口管4,所述出口管4的一端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並設置有第二開口41;所述出口管4與所述進口管3錯開設置。
所述分流器的進口管3和出口管4均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且所述進口管3與所述出口管4錯開設置,使得流體在進入所述殼體後能夠在所述殼體內先進行混合,再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更具體地,流體由所述進口管3進入所述殼體後,先與所述殼體的殼壁進行接觸、衝擊、反射,形成具有不同流動方向的多股流體,該多股流體相互作用,有利於提高所述殼體內成湍流狀流動的流體所佔比例,從而使處於不同物態(主要為氣相和液相)的物質充分混合。經過混合之後的流體由至少兩個所述出口管4分別流入不同的換熱器中,有利於確保進入每個換熱器中的流體量及流體狀態相同,充分發揮每個換熱器的換熱功能,提高製冷(熱)機組的整體換熱能效。對於空調系統,流經所述分流器的所述流體可以為用於換熱的冷媒。
所述分流器去除了現有技術中使用的遮擋於分流器進液口處、用於二次分流的片狀結構,使得分流器的結構更加簡單,易於加工製造,且能夠在保證均勻分液的前提下,有效減小所述流體在經過所述分流器時產生的壓力損失。對於空調系統,可以避免由於壓力損失導致的製冷(熱)機組工作能效下降。
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壁面1位於所述第二壁面2的豎向下方,所述第一開口31的豎向高度高於所述第二開口41的豎向高度,此處所說的「下方」,指豎直方向上高度較低的位置。所述第一開口31高於所述第二開口41,有利於進一步防止由所述進口管3中流入所述殼體內的部分流體在未經混合及均勻化的情況下,直接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並有利於使所述流體在所述殼體內的混合更加均勻。更具體地,由所述第一開口31流入所述殼體內的流體先衝擊至與所述第一開口31相對的所述第二壁面2處,經過所述第二壁面2的反射作用,流體改變流動方向回流,並與之後進入所述殼體內的流體相互作用、碰撞,從而進一步增大所述殼體內成湍流狀流動的流體所佔的比例,使處於氣態和液態的流體在所述空腔內得到更加充分的混合,之後再由至少兩個所述出口管4流出所述分流器,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流入不同散熱器中流體的均勻性。優選地,所述第一開口31和所述第二開口41之間的豎向高度差為8mm。
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所述殼體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圓柱體結構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為所述第一壁面1;
所述第二底面為所述第二壁面2,多個所述出口管4均勻分布於所述第二底面處,使得所述殼體內經過混合後的流體流入每個所述出口管4的機會更為均等,從而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分流器均勻分配流體的能力。
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所述出口管4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出口管4的中心的連線組成等邊三角形,所述進口管3的軸線穿過所述等邊三角形的中心,使得每個所述出口管4的軸線到所述進口管3的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使所述殼體內的、經過混合後的流體能夠更加平均地由多個所述出口管4流出,並流入不同的換熱器中,保證每個換熱器均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相類似地,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不同所述出口管4的所述第二開口41至所述第二底面的距離均相等,也有利於使所述殼體內的流體更加平均地由不同的所述出口管4流出。
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所述進口管3垂直於所述第一底面設置,所述出口管4垂直於所述第二底面設置,垂直設置的所述進口管3和所述出口管4所佔據的安裝空間更小,使用的材料更少,製造方便,有利於減小所述分流器的體積,降低所述分流器的材料成本和製造成本。
作為一種較佳的實施方式,所述殼體的殼壁外側設置有用於安裝所述殼體的安裝架5。優選地,所述安裝架5包括相對設置於所述第一壁面1外側的第一安裝部51和第二安裝部52,所述第一安裝部51和所述第二安裝部52均為L形折板結構。更具體地,所述L形折板結構的一側折板可以固定於所述第一壁面1的外側,所述L形折板結構的另一側折板用於與預設的安裝位置相連接,所述另一側折板處可以設置安裝孔。
本具體實施方式還涉及一種空調裝置,包括所述的分流器。所述分流器使得空調裝置中的冷媒在經過所述分流器時,不會產生較大的壓力損失,有利於提高空調裝置的製冷或制熱效率,節能環保。且所述分流器可滿足將冷媒均勻分配至不同的換熱器中的要求,有效防止冷媒分配不均造成的部分換熱器發生過熱、部分換熱器蒸發不完全的問題,提高換熱器換熱效率,從而整體提升空調裝置的工作性能。
下面介紹一下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和優選實施例: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壓力損失的分流器,以減少製冷系統冷媒壓力損失。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減少製冷系統冷媒壓力損失。
本發明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所述分流器能夠降低冷媒流經分流器時的壓力損失,可提高空調製冷(熱)機組的整機能效;結構簡單,容易加工生產,成本低。
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為:
取消現有分流器中設置於流體進口處的片狀結構,使得冷媒直接進入所述殼體內部,調整所述進口管3和所述出口管4,使所述進口管3突出於其所在的第一壁面1設置,所述出口管4突出於所述進口管3所在的第二壁面2設置,且進口管3和出口管4之間沿管軸線方向具有重合區域,避免兩個零件中的動態冷媒直接對衝造成壓力損失和分液不均,此處「對衝」是指由所述進口管3流入所述殼體的流體直接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本發明所述分流器結構簡潔,既可以起到均勻分液的作用,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損失。
綜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不衝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組合、疊加。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並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