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造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3:00:26 1
專利名稱:海底造礁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海底造礁裝置,特別是一種混凝土構件與貝殼包混合排列的海底造礁裝置。
背景技術:
近些年來,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已趨向極限的邊緣,特別是近海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近海傳統漁場的酷漁濫捕,使經濟動物資源越來越少,動物個體越捕越小,質量下降,資源幾近枯竭。而人工魚礁建設,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提高漁獲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並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工魚礁建設就是在海中設置構造物,給海洋經濟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發育、索餌等棲息場所,達到保護、增殖經濟生物,提高漁獲量的目的。人工魚礁材質形態多種多樣,已知的有混凝土魚礁、輪胎魚礁、鋼製魚礁、塑料魚礁等等;常見的形狀有三角形、圓筒形、多面體、半球形、漏鬥形等等。在以增殖鮑魚、海參、海膽等海珍品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漁礁建設中,三角形混凝土構件礁最為常見。該種漁礁穩固性好、透光性強,易於海珍品的生息繁衍。但成本較高,見效期長。目前,許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利用廢棄貝殼進行造礁。貝殼包雖然具有造礁成本低,生物繁殖較快等優點,但缺點是不穩固,易隨海流發生移動,甚至破碎。如果貝殼包在海底發生移位,不僅不利於經濟動物的附著生息;而且若貝殼包在動植物大量繁殖附著前破碎,大量貝殼易將局部海底覆蓋住,形成小區域的「死底」。因此現在迫切需要一種成本低、見效快、穩定且無危害的新型海底造礁模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成本低、見效快,兼顧成本與造礁效果的海底造礁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海底造礁裝置,包括混凝土構件礁I和貝殼包,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混凝土構件礁I為三稜柱體,其斷面為三角形,混凝土構件礁I的縱向貫通,其三個側面上均開設有透水孔2,所述的貝殼包為裝有貝殼的網袋,由多個混凝土構件礁I組成的混凝土構件礁堆和貝殼包堆在海底同一直線上間隔設置,間隔距離8-15米。所述的貝殼包堆由至少15袋貝殼包組成,每袋貝殼包的重量至少為150斤。所述的貝殼包中的貝殼為海販子殼和扇貝殼。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傳統的人工造礁結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貝殼包造礁重量輕,受潮流和海底狀況的影響大,易破碎;而混凝土構件造礁則成本高,見效慢。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設計巧妙,結構簡單的海底造礁結構。它兼具貝殼包造礁的成本低、見效快的優點,同時又具備混凝土構件造礁的受潮流影響小的特點,可以說它綜合了這兩種魚礁的優點,取長補短,優勢明顯。它特別適合於在鮑魚、海參、海膽等海珍品底播增殖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混凝土構件礁的主視圖。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海底造礁裝置,包括混凝土構件礁I和貝殼包,所述的混凝土構件礁I為三稜柱體,這個三稜柱體的斷面為三角形,混凝土構件礁I的縱向完全貫通,即三稜柱體為空心,在三稜柱體的三個面上均開設有透水孔2,而所述的貝殼包為裝有貝殼的網袋,每袋貝殼包的重量至少為150斤,由多個混凝土構件礁I堆砌而成的混凝土構件礁堆和貝殼包堆在海底同一直線上間隔設置,並且間隔的距離為8-15米,貝殼包堆由至少15袋貝殼包組成,這裡的貝殼為海蠣子殼、扇貝殼或其他種類的貝殼。這種混凝土構件礁堆和貝殼包堆間隔設置的人工漁礁建設方式,由於混凝土構件礁堆的阻擋,能夠避免貝殼包堆中的貝殼包隨洋流發生移位、破碎,以便於海洋生物在混凝土構件礁I與貝殼包上迅速附著、繁衍生息,特別是有利於鮑魚、海參、海膽等海珍品的增 殖。
權利要求1.一種海底造礁裝置,包括混凝土構件礁(I)和貝殼包,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混凝土構件礁(I)為三稜柱體,其斷面為三角形,混凝土構件礁(I)的縱向貫通,其三個側面上均開設有透水孔(2),所述的貝殼包為裝有貝殼的網袋,由多個混凝土構件礁(I)組成的混凝土構件礁堆和貝殼包堆在海底同一直線上間隔設置,間隔距離8-15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造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貝殼包堆由至少15袋貝殼包組成,每袋貝殼包的重量至少為150斤。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海底造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貝殼包中的貝殼為海蠣子殼和扇 貝殼。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海底造礁裝置,包括混凝土構件礁(1)和貝殼包,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混凝土構件礁(1)為三稜柱體,其斷面為三角形,混凝土構件礁(1)的縱向貫通,其三個側面上均開設有透水孔(2),所述的貝殼包為裝有貝殼的網袋,由多個混凝土構件礁(1)組成的混凝土構件礁堆和貝殼包堆在海底同一直線上間隔設置,間隔距離8-15米;所述的貝殼包堆由至少15袋貝殼包組成,每袋貝殼包的重量至少為150斤。這是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巧妙,成本低、見效快,兼顧成本與造礁效果的海底造礁裝置。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087268SQ2013200221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6日
發明者韓建升, 劉明泰, 李丹, 張喜昌, 從貴濱 申請人:大連海寶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