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明朝抗倭援朝,3萬將士戰死沙場

2023-09-12 17:03:50 2

 (公元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以及「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朝明軍冢」埋了3.6萬多名戰死將士

  

記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長吳弼根等歷史專家帶領下來到一個很大的「山丘」前。吳院長指著這個「山丘」說:「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聯軍的軍冢,安葬著3.6萬多名朝明將士的頭顱。」

  「朝明軍冢」呈四方形,長寬各36米,高約8米。軍冢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靈碑」。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聯合軍戰歿慰靈碑」十個漢字。碑的後面是《戰歿慰靈碑文》,碑文中寫道,為懷念「遙遠異域土地上,不歸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戰友愛。特立此碑,以表對朝明聯合軍靈的祭奠」。

  吳弼根介紹說,韓國國民對中國明朝派出援軍,用鮮血援助朝鮮王朝,共同抗擊倭寇的歷史,記憶猶新。為緬懷兩國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為烈士們樹碑立傳。在可歌可泣的「壬辰衛國戰爭」中,朝明聯軍有3萬多名將士在抗倭戰場上犧牲。兇殘的倭寇為向日本天皇表功,將朝明將士的耳朵割下鹽醃後,裝進十幾隻大木桶內,用船運回日本。為掩蓋罪行,日寇又將朝明聯軍烈士的頭顱割下併集中埋在一起。由於掩埋地址沒有準確記載,因此遲遲無法建碑。為尋找當年朝明聯軍的軍冢,韓國有關部門派出了歷史專家進行考證和挖掘。經過多年的挖掘和考證,終於在這裡發現了掩埋烈士頭顱的軍冢。1983年11月4日,時隔300多年後,軍冢被整修一新,並正式對外開放。為緬懷朝明聯軍抗倭業績,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長帶隊前往軍冢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為了不忘日寇侵朝歷史和弘揚朝明聯軍的抗倭業績,韓國每年都組織學校的學生到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泗川之戰」朝明聯軍大勝倭寇

  泗川市地處朝鮮半島陸地的南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條狹長的泗川灣,是海外通往韓國首都漢城最便捷的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592年4月14日,日本侵略軍從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陸,45天後,佔領了戰略要地泗川,並向重鎮晉州突進。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淪喪。

  朝鮮國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兩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聯軍抗倭進入決戰階段。明朝調動了陸水軍共14萬兵力,再度增援朝鮮,並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倭寇盤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國援朝抗倭大軍的東徵軍,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總兵張榜率領下,明軍分四路向盤踞在朝鮮半島南部永春、昆陽、晉州、泗川等地的倭寇發起進攻。朝鮮慶尚右兵使鄭起龍也率兵2200人與明軍組成聯軍,共同作戰。朝明聯軍英勇殺敵,勢如破竹,連連取勝。1598年9月28日半夜,朝明聯軍向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發起進攻。29日凌晨3時,被圍在城裡的日寇打開城門企圖奪路逃竄。朝明聯軍擊退倭寇多次反撲後,攻進泗川城,日寇守將川上忠實身中36箭而死,數千日寇被殲,日寇在城內的糧草庫燒了兩天兩夜,火光沖天。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最重要據點被摧毀後,士氣低落,其餘十幾個據點的倭寇「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越來越多。

  「露梁海戰」日本以失敗告終

  吳弼根院長帶領記者登上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朝鮮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將軍的紀念碑。吳院長指著山丘下的泗川海灣告訴記者,前面不遠就是當年朝明聯軍水軍取得「露梁海戰」大捷的戰場。

  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在朝鮮戰場節節敗退,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撤兵。1598年11月,倭寇大將小西行長屬下的日寇,在朝明聯軍的致命打擊下企圖從海路逃竄回國。逃竄前,為緩兵喘息,小西行長派部下將金銀等厚禮送到朝鮮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和明朝水師提督陳瞞營中,希望和談,進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盤踞在泗川新城一帶的島津義弘求救,於是島津義弘集結了500艘船,企圖衝破朝明聯軍的防線,奪路回國。

  11月4日,李舜臣和陳瞞的水軍埋伏在露梁津灣一帶,當500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餘日軍部隊的軍艦出現時,李舜臣將軍親自駕船擂鼓,率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瞞所在的戰船也被倭寇軍艦包圍。年已七旬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鄧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瞞殺出重圍,相互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他對兒子說:「戰鬥激烈,對於我死,千萬不要聲張。」他還下令說:「把軍旗交給宋希立,發號施令,繼續擂響戰鼓,直到勝利。」

  露梁海戰朝明聯軍最後獲得全勝: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了日本。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明朝水師提督陳瞞為紀念並肩戰鬥的李舜臣將軍,把其屍體運到當年明朝水軍的大營——莞島郡古今島,並修建一座「忠武祠」,進行祭奠。為緬懷明朝軍隊赴朝抗倭,朝鮮在漢城建立了「大報壇」。

  修建「歷史教育基地」

   記者來到朝明聯軍共同抗倭主戰場時,正值日本島根縣企圖強行通過「獨島之日」的前夕。「絕不能讓歷史重演。」吳弼根院長憤憤地說。泗川是抗倭的戰跡地,為了不忘歷史,緬懷朝明聯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業績,泗川市已決定投資233億韓元(約2283萬美元)在此修建「歷史教育基地」,其中86億韓元將用於整修朝明聯軍烈士軍冢,增建「紀念館」「祭奠堂」等。由泗川文化院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多次。

同类文章

揭皮

 1.國寶露面   1945年農曆五月,束鹿城「德藝軒」裝裱店來了個大買賣。   一個日本軍官領著一群鬼子,點名要見老闆尚國如,尚國如慌忙從裝裱工作間裡奔出來。日本鬼子佔領這個華北小縣城八年來,一天也沒消停過,他每天都提心弔膽,捐稅從沒有晚交過,他實在想不通日本人找他幹什麼。   「尚掌柜

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在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

大明帝國戰爭史:皇族爭霸

爭的旋渦中,英宗的後裔也不可避免地面對骨肉相殘的局面。繼承英宗帝位的是憲宗,接著又由孝宗傳到了武宗。武宗天性放蕩不羈,喜歡四處遊玩,他那些有違傳統的所作所為讓某些心懷異志的藩王覺得有機可乘,蠢蠢欲動。1510年(正德五年)4月,封地在陝西中部的安化王朱首先造反,但叛亂僅持續了18天就被平息

虎牢關大捷:竇建德的不歸路

平心而論,竇建德是條好漢。   竇建德,河北人,自小家貧,為人義氣,被同鄉視為尊長。   大業七年,隋煬帝發兵徵高麗,竇建德號召鄉人反抗兵役,拉杆子造反,從此風風雨雨一直到唐武德四年,也算是個老革命了,他與士卒同甘共苦,善出良策,屢敗隋軍,為河北、山東一帶的豪傑所稱道,威望很高。   不但

不懂地理學害慘了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以後,原來被秦始皇掃滅的六國貴族們紛紛趁勢而起,短短兩年之內,秦與六國對抗的後戰國局面再一次出現。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坑殺20萬秦卒,威震天下,儼然成為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當時六國貴族們很多已經據地稱王,項羽想要自己立刻當上一統天下的皇

木牛流馬之謎

為解決糧草運輸的問題,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種工具節省人力,在當時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具。《三國志》的作者詳盡地描述了木牛的形象,並且對流馬的尺寸作了記載,但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   據說,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衝之再造了木牛流馬,但他也沒有留下詳

刮骨療傷

 三國時期,關羽在攻打樊城的時候,右臂被毒箭射中。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經多方診治始終無效。一天,關羽和他的部將正在發愁。忽然,部下前來報告,說名醫華佗來了。   華佗進來後說:「我是為治您的傷才來的。辦法倒是有,就怕您忍受不了疼痛。」關羽聽後笑了笑說:「我是一個久經沙場

許褚戰赤膊戰馬超

  你知道嗎?「赤膊上陣」這個成語,來自許褚與馬超的那場大戰——   當年,馬超為報父仇,出動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交戰。兩人大戰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憊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一匹馬出營再戰,仍然勝負不分。許

鮮為人知的叛亂:烏泰「獨立」事件平叛始末

 1912年初,內蒙古科右前旗郡王烏泰公開響應外蒙,宣布獨立,並且組織隊伍進行大規模武裝叛亂。民國政府斷然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山東籍將軍吳俊升是這次平叛戰役的主力。這次成功平叛被譽為「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第一件體面之事」。   過繼的郡王   在中國的版圖上,位於內蒙古地區境內有一片美麗富饒的

慘烈無比的北漢大軍與後周大軍的高平血戰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後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人馬搜捕幾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