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5:14:00 2
專利名稱: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壓電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
技術背景現有的Y/YKK系列高壓電機在普通高壓電機領域佔絕對主導地位,傳統的Y/YKK 系列高壓電機均為定、轉子鐵心分段的對稱風路結構形式,現在國內的普通高壓電機產品 大多如此,其設計與工藝趨向成熟。見圖1所示,為現有的高壓電機的風路結構示意圖,採用對稱式結構,即基本以垂 直於電機的定子01、轉子02的中心線的軸線為對稱軸,該對稱軸兩側對稱設置有內風扇 03、排風口 04,該對稱軸的兩側形成兩個基本對稱的風路。這種結構的兩個對稱風路會相互 影響,因此不能儘快帶走定子01、轉子02工作產生的熱量,電機的使用效果不好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內風扇設 計可調幅度大,該結構通風散熱面積較大,定子、轉子產生的熱量能儘快帶走,因此使得該 結構高壓電機定子有較低的溫升,使用效果好。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括外殼、定子、轉子,外殼內安裝有進風口、出風口,定子、轉子的軸線方向兩 側分別形成進風區、出風區,該進風區連通進風口,該出風區連通出風口,定子、轉子鐵心為 不分段扣片式結構。所述的進風口僅有一個,內部安裝有一個風扇。所述的進風口、出風口並排設置於定子、轉子的工作區域外側。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採用單內風扇非對稱風路結構,混合通風總體為純 軸向通風散熱,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圖1是現有的高壓電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見附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外殼、定子1、轉子2,外殼內安裝有進風口 3、出風口 4,定子1、轉子2的軸線方向兩側分別形成進風區、出風區,該進風區連通進風口 3,該出風 區連通出風口 4,定子1、轉子2鐵心為不分段扣片式結構,採用這種結構,就可以形成沿定 子1、轉子2的軸向風路。所述的進風口 3僅有一個,內部安裝有一個風扇。所述的進風口 3、出風口 4並排設置於定子1、轉子2的工作區域外側。本實用新型的通風冷卻也是可以隨意改善與加強的,如加大風量或散熱面積。
3[0019]實踐證明,改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模式後,效果很好,定子溫升、軸承溫度均較低,與 傳統的分段式對稱風路結構電機的效果基本相當,但整體的製作工藝要簡單得多,而且制 作生產的工時成本降低了很多。本實用新型結構改變是基於如下原則,S卩,要保證電機性能不差於傳統模式尤其 是定子溫升不應有較大改變。而影響定子溫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為通風順暢, 把電機因損耗而產生的熱量及時帶走,致使定子溫升不大;其二為較大幅度降低電機的定 轉子損耗,此時若仍維持較強通風冷卻則定子溫升就能保證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改用純軸 向通風結構後,鐵心長度縮短許多,淨鐵心耗用量基本不變,致使線圈成本也可以下降。由 於定子、轉子鐵心製作簡單化,成本也因此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結構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 下,採用較好的導磁材料,另外磁性槽楔的採用,再加上在設計上進行適當的改變可以較大 幅度降低銅耗與鋁耗,這就是採用本實用新型結構模式同樣可以使電機做到具有良好性能 的內在原因。Y/YKK高壓電機改為純軸向風路結構還有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即可以最大限度地 縮短電機長度,這對降低2P高壓電機振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獨特的技 術創新。當然,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而已,並非來限制本實用新 型實施範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構造、特徵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 修飾,均應包括於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內。
權利要求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它包括外殼、定子(1)、轉子(2),其特徵在於外殼內安裝有進風口(3)、出風口(4),定子(1)、轉子(2)的軸線方向兩側分別形成進風區、出風區,該進風區連通進風口(3),該出風區連通出風口(4),定子(1)、轉子(2)鐵心為不分段扣片式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進風口(3)僅有 一個,內部安裝有一個風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進風口(3)、出風 口(4)並排設置於定子(1)、轉子(2)的工作區域外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壓電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純軸向通風高壓電機,它包括外殼、定子、轉子,外殼內安裝有進風口、出風口,定子、轉子的軸線方向兩側分別形成進風區、出風區,該進風區連通進風口,該出風區連通出風口,定子、轉子鐵心為不分段結構;本實用新型採用單內風扇非對稱風路結構,混合通風總體為純軸向通風散熱,可有效保證通風效果,降低定子溫升,且可使電機整體長度縮短。
文檔編號H02K9/04GK201601574SQ20092026452
公開日2010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0日
發明者丁進平, 劉海 申請人:廣東省東莞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