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將領賴文光簡介 賴文光是怎麼死的?
2023-10-13 14:56:04 2
賴文光是天平天國將領,捻軍起義軍的統帥,廣西漢族客家人,生於公元1827年,去世於公元1868年。公元1851年,參加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此後成為太平天國的一份子。
賴文光在加入太平天國早期,任的是文官,天平天國建制之時,職司文案,任居朝班。後來嘎什天京內訌事件後,轉而行武職,受洪秀全重用,帶領軍隊南徵北戰。
1860年,賴文光參加第二次攻打江南大營的戰役。1861年,督師江北,與英王陳玉成一起徵戰湖北黃州,輔助陳玉成西徵。西徵事後,論功被封為遵王。遠徵西北之時,奉陳玉成命廣招兵馬,以期光復安慶。
同治元年,賴文光率部圍攻潁州,後又入河南攻新蔡,繞過南陽等重鎮,直取商南、商州,佔領鎮安、孝義廳。「一路滔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若不是後來得到廬州被圍的消息,調轉矛頭前往回援,恐怕戰績還會更顯。
1863年,捻軍攻破陝南重鎮漢中,擊斃總兵賀蘭桂,蕭慶泗、何玉林等人,便在漢中一帶建立基地,盤踞此處,發展力量。
太平天國京都天京被圍,1864年七月被清軍攻陷。在此之前,儘管賴文光率兵前來援助,最終卻在湖北安徽交界一帶,因為缺乏糧食而不嗯呢該前進。等到秋後糧食收起來,有了糧餉之後,天京已經陷落了。
同年十一月,扶陳得才在安徽霍山被清軍大敗,兵敗自殺,其部太平軍也土崩瓦解。到了這個時候,就只有賴文光一部保存較全,尚有一戰之力。
為了繼續反抗清王朝,完成起義運動,賴文光隨後與捻軍領袖、梁王張宗禹合作,將太平軍好餓捻軍河邊,統稱捻軍。賴文光被推舉為捻軍新首領,與其他捻軍將領一起,繼續堅持反清鬥爭。
在太平天國覆滅之後,賴文光統領的新捻軍一度給清王朝的統治,帶來許多衝擊。賴文光等人根據捻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乎壩的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增加騎兵,減少步隊,以增強部隊的機動能力。新編成的捻軍,常常遊走作戰,將清軍大部託在身後。等到清軍疲憊不堪,戰力下降之後,又調轉矛頭給予致命一擊。
捻軍能夠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所部全殲,僧格林沁被擊斃,靠的就是這個戰略。在率部進入山東之後,捻軍遊走作戰,在魯南曹州、濟寧州、兗州、沂州和江蘇海州各地盤旋,生生拖垮了僧格林沁一部。
等到時機成熟,便在曹州菏澤縣的葭密寨、郝胡同、高樓寨等地埋伏好,等到僧格林沁踏入伏擊圈。而急急忙忙追來的清軍,完全沒有想到前幾天跑的比兔子還快的捻軍,這個時候已經磨刀霍霍。失察之下,清軍被捻軍誘入伏擊圈,最後被早就埋伏好的捻軍圍殲。此戰陣斃僧格林沁及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將官,消滅其所部7000多人,可以說的上是自新編捻軍之後取得的最大戰役。
僧格林沁之死,讓清廷大為震怒,於是命曾國藩率領湘軍圍剿捻軍。曾國藩仔細分析捻軍的作戰特點,後針對他們善於流動作戰的特徵,制定下」以靜制動「的戰略方針。在豫、皖、蘇、魯這四個捻軍最活躍的省市設防圍堵。
1866年,賴文光與張宗禹將捻軍一分為二,分為東西捻軍作戰,賴文光為東捻軍首領。捻軍一分為二之後,賴文光取得了一些戰役,諸如在湖北殲滅郭松林領導的淮軍,彭毓橘領導的湘軍。可惜的是在由河南入山東的時候,陷入清軍事先埋伏好的包圍圈,最終被困在大運河、黃河、六塘河之間。
多次突圍不成,兵力越來越少,最終於1868年在揚州瓦窯鋪被俘,不久在揚州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