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父與子讀後感
2023-10-13 08:11:24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屠格涅夫父與子讀後感【篇一】
《父與子》描寫的是父輩與子輩衝突的主題.這一衝突在屠格涅夫筆下著上了時代的色彩.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當然,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父輩中的人們態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己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衝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由此,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爾卡狄家的僕人們和睦相處,並不妨礙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兩人初次相見,就在感覺上互不相容,進而展露出思想觀點上的針鋒相對.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對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頗有咄咄逼人之勢.他決不屈從權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準,體現了年青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鬥爭精神,當然,也帶有年輕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徵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這表現在:1、他激烈地否定現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這裡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認識和過激情緒.作家對巴扎洛夫的這種精神特質雖不欣賞,但卻作了真實的描述.2、蔑視貴族階級.這是平民覺醒的一個重要特徵.巴扎洛夫確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確信自己是時代英雄,有權蔑視貴族階級.他對於巴威爾的憤怒挑戰始終從容對待,而且常常擺出一付不屑一顧的態度.在論辯中,在決鬥裡,他老師崇高的勝利者.最後巴威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光榮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巴扎洛夫已經不同於巴西斯託夫,他不再是優秀貴族分子的追隨者,他已經意識到,平民優於貴族.這是平民勢力興起的又一個重要標誌.同時,屠格涅夫也表現了巴扎洛夫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來的情形.
一個農民評論巴扎洛夫說:「當然啦,他是一位少爺,他能懂得什麼呢?」這樣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於普通農民和脫離人民的一面,在當時的平民知識分子中,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現象.這正是後來的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屠格涅夫父與子讀後感【篇二】
假期於圖書館借屠格涅夫的《前夜》《父與子》二書讀之。這兩本書可以算作是屠氏的代表作,能夠反映屠格涅夫所處年代的社會現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及內涵。1861年前後,俄國實行農奴制改革。當時俄國的階級矛盾相當尖銳,主要是俄國的舊式地主同農奴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集中體現在對農奴制度的廢除上。雖然後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了農奴制,但是這次改革很不徹底。這場改革從一個側面暴露了俄國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父與子》這部長篇所反映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父輩為代表的舊的勢力同以子輩為代表的新生力量之間的對抗鬥爭。
巴扎羅夫,一個接受新思想、能夠用新的眼光看生活看社會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也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小說在對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無疑是成功的。小說通過他短暫的一生的描寫,表現出了俄國社會的階級矛盾,雖然他的思想是自由主義的,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舊的封建農奴制的剋星而存在。因此在某些方面體現了他的進步性。從思想性格來看,巴扎羅夫屬於桀驁不馴的那一類人,雖然在小說中實在看不出他究竟做了哪些實際的工作,但在當時有「破壞者」的思想就已經非常可貴了,而且能夠用這種思想使那些舊貴族們瞧著「不舒服」,這本身就需要勇氣和力量。當然完全靠他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改變整個俄國社會的現狀,而他的幾個信徒又令他非常失望,基於此,就使他變得孤傲、清高、瞧不起人。可以說,小說的前半部分始終是以他的這種性格為中心來描寫的。
如果說小說的前半部分,巴扎羅夫以果敢、剛毅的性格為主,那麼後半部分則完全暴露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小說中巴扎羅夫性格的改變(其實不能說叫改變,而是在他原來的性格中融入了另一面)是在遇到貴婦人奧金左娃之後。巴扎羅夫愛上了她。戀愛中的巴扎羅夫完全變了一個人。有讀者認為在這樣一部優秀的揭露俄國社會腐朽和黑暗的長篇小說中,讓主人公去愛上一個貴婦人,是作者處理不當,是敗筆,是小說的一大缺憾。還有人認為之所以出想這樣的情況,是小說作者的世界觀局限所造成的……讀者的質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恰恰是作者的這一處理,恰到好處的體現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軟弱,而且更好的體現了「人性」這一小說描寫的永恆話題。
馬克思主義指出:文學應以表現人性為永恆的主題。《父與子》的創作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作者不僅讓巴扎羅夫具有異於別人的性格特徵,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創造的典型環境中使其表現出普通人的心理特點。在對待愛情的問題上,作者讓巴扎羅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正是一般人的心態,是一種有別於前一種性格的另一方面。這時體現的是他揭去冷酷面紗後的人性的回歸,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對奧金左娃產生愛慕的過程,是正常的男女之間感情的自然宣洩。按照劉再復先生的「性格的雙向逆反和多重組和」原理可以解釋這種現象。遇到奧金左娃是偶然的,但是這個偶然事件卻必然的要反映和揭示巴扎羅夫的另一面,這正是巴扎羅夫性格的雙向逆反運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只有他既具有前一種性格又具有後一種心態,才能真正成為「這一個」巴扎羅夫,而不是機械化的巴扎羅夫。他的突然不像他自己,正是他性格的雙向對抗運動的結果。在雙重性格的交鋒中,愛情的力量暫時取得了優勢。
巴扎羅夫的死因是偶然的,但他的死又是必然的:黑暗的俄國容不下這樣一個哪怕僅僅是在思想上具有叛逆的人。
總之,小說在塑造主人公的性格上是十分成功的。作者不僅展現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和俄國社會的黑暗,而且塑造了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
屠格涅夫父與子讀後感【篇三】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父與子》。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屠格涅夫。他是19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並被譽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而《父與子》創造的年代正是革命主主義和貴族自由主義兩大陣營圍繞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激烈鬥爭的時期。小說通過父輩與子輩的爭論和衝突,真實地反映了兩大陣營之間的鬥爭,肯定了平民知識分子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折射出作者在思想中的矛盾。
在小說中,其「子」的角色是巴扎羅夫,他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它具有堅強的性格和埋頭工作的習慣。在政治上,他反對農奴制度,批評貴族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的生活準則;在哲學上,他是個唯物主義者,重視實踐,提倡使用科學;但他也表現出某些庸俗唯物主義的觀念,例如否定藝術的作用,等等。
小說中阿爾卡季的伯父帕維爾是兩代人中的「父」,是個保守派貴族。帕維爾認為,只有貴族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貴族制度是一個不可動有的「原則」。他特別崇拜英國式的貴族政治,頌揚貴族的「榮譽」,追求西歐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敵視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和進步青年。
我來給大家講一下故事內容。在1859年暑假,剛剛畢業的彼得堡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應同學阿爾卡季的邀請去他貴族父親的莊園做客,收到阿爾卡季的熱情招待。卻與阿爾卡季保守的伯父發生了尖銳的衝突,二人之間展開了激烈論爭。不久,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離開了莊園去了城裡,莊園的年輕人都捨不得他們離開,可是莊園裡上了年紀的人都高興了,兩個年輕人的離開使他們覺得自己的「呼吸暢快多了」。
在城裡的一次舞會上,巴扎羅夫與阿爾卡季認識了漂亮的女地主奧金佐娃。巴扎羅夫與奧金佐娃產生了愛情,但是最終沒有結果。回到莊園後,巴扎羅夫開始潛心做研究。巴扎羅夫的勤勉工作得到了莊園女主人——阿爾卡季父親的情人費涅奇卡的好感,兩人有了頻繁的接觸。一天早晨,巴扎羅夫借實驗室聞花的機會吻了費涅奇卡,被躲在一旁的帕維爾發現,他惱羞成怒,提出要與巴扎羅夫決鬥。原來帕維爾也一直暗戀著費涅奇卡。戰鬥的結果是帕維爾受傷。巴扎羅夫放棄了第二槍打死他的機會,而且立刻為它包紮傷口。第二天,巴扎羅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開始為病人看病。在一次為鄰村一個傷寒病死者解剖屍體時,他不慎把手指劃破,感染了病毒,不久便離世了。臨死前,奧金佐娃趕來與他見最後一面。
故事就到這了,我很喜歡這部小說,你們也一起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