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

2023-09-23 08:14:10 1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女士在96歲高齡之時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下面歡迎繼續閱讀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你喜歡。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一

  讀完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臥病在床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於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麼,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麼,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麼……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鬥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鍊,並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麼,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著於靈魂之嚮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註定的呢?楊絳女士並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麼說,八字怎麼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後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裡,許多事我未曾經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鍊吧!在鍛鍊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說,我已經盡力了。然後,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二

  來到學校圖書館,面對很多的書,不知道選擇哪一本。平時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帶孩子,似乎閒下來能自己看看書的時間很少。在圖書館裡轉了一圈,正當我有些茫然的時候,楊絳的《走到人生邊緣》映入我的眼帘,這本書為什麼吸引我,那是因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紹,這本書主要討論了:神與鬼的問題,有關人的問題,靈與肉的鬥爭和統一。

  看到這些問題我覺得有點觸動,因為我原本就是學政治專業的,哲學是我的主修課。看到這些問題的探討,似乎把我帶到了當年的課堂上。這幾年來,我畢業以後,先教語文、再教數學,甚至教過除美術和音樂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學的教學中,唯獨是沒有機會教哲學的。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裡在想,久違了,哲學!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於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女士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女士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鬥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裡的「靈」,並不是靈魂。楊女士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後,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鬥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鬥爭嗎?但是,接著我發現,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於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於每一個人的內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鬥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鬥,實質上是附於肉體的靈魂在與靈鬥。所以,楊女士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並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不妨把「靈」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肉與魂結合為「我」,是鬥爭的一方。那麼,作為鬥爭另一方的「靈」是什麼呢?楊女士造了一個複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於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裡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於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女士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女士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在的聯繫。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稱作神,孔子稱作天。那麼,「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女士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論是:這個目的決不是人所創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於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女士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的研究務求精密,皆遠勝於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女士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女士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以上是我閱讀後的點滴感受。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三

  昨晚拜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

  看得出楊老先生在孔孟學問方面的深厚造詣,也佩服於她在站在人生邊上「往後看」、「往前看」的境界和智慧,她在書中的一些觀點有獨到之處,比如:靈魂存在,天命存在;人有雙重本性,即「靈性良知」和「食色性也」;「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而不在於人的文明,因為「人類文明最受稱道的人間奇蹟,何等殘酷」,等等。

  然而,通篇看後,我卻感到有些遺憾。

  楊先生對人生的看法還是局限於靈魂和肉體的鬥爭和統一這一簡單的二元論(帕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探討過了),缺乏形而上的探索和對生命乃至宇宙本體的思考,特別對於全書的基礎——與生俱來的區別於動物的「靈性良知」的來源和原因,基本沒有討論,似乎天地生人本該如此;

  對靈魂修煉的理解僅限於儒家的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一套理論,基本上還是靠人通過自知自律的修煉以達「明明德」,使靈性良知不致為情慾遮蓋,走的基本還是人自我完善自我成全的道路,殊不知正如《聖經》所說的:「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人類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的,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千年人類歷史就是最好的論據。

  對於天地生人的目的、人生價值和人死後靈魂的歸宿的解析仍不充分,最後只得以「未知生,焉知死」草草收尾。

  對於佛教和基督教,楊先生是有一定研究的,但顯然她過於拘泥於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宗教,因此在她看來宗教更像生命哲學,而非「道」。

  以上意見實有不敬之嫌,然儒家的「意誠」正是楊先生的教誨:「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嗯,毋自欺罷了。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