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退磁機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00:06:56
專利名稱:中頻退磁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磁選精礦粉中所用的中頻退磁機。
眾所周知,在磁選精礦中,「磁團聚」現象比較嚴重,這不僅對磨礦的分級、過濾和脫水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是造成細篩工藝循環量大、效率低、能耗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磁選精礦中,「磁團聚」現象必須加以消除。目前脫磁方法很多,一般有加熱,敲打和外加磁場幹擾方法等,較為簡單、適用的屬外加磁場幹擾法,但外加磁場強度必須要大於剩磁的十倍左右,且在單位時間內有相當多次的交變磁化過程,過能達到退磁目的。而目前所使用的僅有工頻退磁機和中國專利86100458A公開的「永磁脫磁裝置」,這兩種退磁機雖能產生一定的脫磁效果,提高一定的生產率,但由於它們的結構和方法的限制,產生脫磁的磁場強度和交變頻率較小,且能耗高、使用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設計一種脫磁效率高,使用方便,能耗低的中頻退磁機。
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中頻退磁機,是把由三個可控矽分別和三個二極體連接組成的三相半控整流電路與四相可控矽並聯組成的單相逆變橋相連,形成將工頻交流電變為直流電,再將直流電變為中頻交流電過程。逆變橋的輸出端聯接一個L0C0諧振電路和一個RC移相橋,其中L0C0的值可調,且退磁線圈L0按其匝數為梯度排列,以適應各種礦型所需要的退磁頻率和磁場強度。由於本機的功率不大,整流電路中的可控矽和逆變電路中的可控矽均採用空氣自冷式。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可產生的磁場強度在1000~3000奧斯特,交變磁場頻率在350~750赫茲之間,適用於各種礦型的需要,且具有操作簡單、工作性能穩定可靠、耗能低、主機不耗水等優點,如在選礦的一個系列中應用本機,一年內可增加收益600萬元以上。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圖
以下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述,也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
如附圖1所示,本機半控整流橋電路是由三個可控矽SCR1-3分別和三個二極體D1-3所構成,每個可控矽和二極體都並接一個RC保護電路,以防止過壓時損壞可控矽或二極體,本整流電路中的三隻可控矽SCR1-3選用國產3CTKP系列,二極體選用2CZ系列,三隻可控矽SCR1-3觸發角的觸發信號由觸發電路A1來提供,A1是由三個能形成寬260°~90°、幅度2.5V以上方波的脈衝電路板所構成。當50HZ的工頻交流電接通後,經三相半控整流橋整流後,基本形成較平滑的直流電,再經濾波電抗器ZK濾波後,加到逆變電路輸入端給逆變電路提供一個穩定的直流電。逆變電路由四個可控矽SCR4-7組成的單相逆變橋,且每個可控矽也並接一個RC電路,四個可控矽SCR3-4選用國產3CTKK系列。逆變電路的輸出端AB聯接一個L0C0諧振電路和一個RC移相橋。當可控矽SCR4、SCR5、與SCR6、SCR7互相交替導通與關斷時,把直流電變成了交流電,交替的次數即是流電輸出的頻率。為使逆變電路在逆變過程中在C0上的電壓過零前的某一時刻進行,在逆變電路輸出端AB聯接一個由RC組成的阻容移相橋,移相橋中電阻R和電容C可調的。經移相橋調整後的電流送入逆變觸發電路A2中,逆變觸發電路是把輸入的L0C0的諧振中頻信號,按其原有的頻率和角度形成間隔180°出現一次的二組方波,其方波寬度在60毫秒以下,幅度在3V以上,第一組方波為可控矽SCR4、SCR5的觸發信號,第二組方波為可控矽SCR6、SCR7的觸發信號。諧振電路中的諧振頻率是L0C0的函數,由於在選礦行業中各工藝流程和礦型所需要的退磁頻率和磁場強度不同,所以L0製成多管徑、多抽頭,對電容C0也採用多端子,使L0C0的值可方便調整,且把L0按其匝數不同的線圈由大到小梯形排列,這樣可以根據需要,方便調整頻率和磁場強度。本實用新型的磁場強度可達1000-3000奧斯特,頻率在250-750HZ內調整,完全可以滿足我國各選礦行業的需要。
權利要求1.一種中頻退磁機,其特徵在於由三個可控矽SCR1~3分別和三個二極體D1~3連接組成的三個半控整流電路與四個可控矽SCR4~7並聯組成的單相逆變橋相連,逆變橋的輸出端AB聯接一個LoCo諧振電路和一個RC移相橋,其中LoCo的值可調,且退磁線圈Lo按其匝數為梯度排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頻磁機,其特徵在於整流電路中的可控矽SCR1~3和逆變電路中的可控矽SCR4~7均採用空氣自冷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磁選精礦粉所用的中頻退磁機,本機是把工頻交流電經三相半控整流橋整流後加到逆變電路上,逆變電路的輸出端連接一個LoCo諧振電路和一個阻容移相橋。本實用新型可產生的磁場強度在1000~3000奧斯特,交變磁場頻率在350~750赫茲之間,具有操作簡單,工作性能穩定可靠,耗能低,主機不耗水等優點。
文檔編號H01F13/00GK2085087SQ9121032
公開日1991年9月18日 申請日期1991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1991年3月21日
發明者黃萬田, 鄭淑琴 申請人:黃萬田, 鄭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