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于謙之死: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2023-11-03 07:30:17

如今前往杭州西湖遊覽的人越來越多,願意上山憑弔于謙墓園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對他的記憶日趨淡漠了。

  明朝文人寫的史書,對他是貨譽有加的,鄧元錫的《皇明書》、朱國楨的《皇明大事記》、張岱的《石匱書》,莫不如此。眾口一詞稱頌的無非是三點。一是此人頗有才氣。年少時就有「異才奇氣」,讀書過目就可背誦。十六歲成為縣學諸生,英邁過人,每有難事,他「巡繞數行,輒得奇計」。二是此人很有行政才幹。巡按江西時,平反冤獄,革除弊政,百姓稱為「神明」。三十三歲巡撫河南、山西兩省,「問民所疾苦,加意湔剔」。三是此人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他入朝擔任兵部右侍郎時,有人提醒官場潛規則,必須上下左右「打點」,即使不送金銀,也應送一些土特產,美其名曰「充交際」。于謙笑著舉起兩袖說:「吾惟有清風而已。」他被處死抄家,「清貧蕭然」,只有書籍,以及皇帝賞賜的璽書、袍鎧、冠帶之類。

  這樣一位清正廉明而且功勳卓著的高級官僚,何以會有殺頭抄家的結局呢?原因是複雜的。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在皇帝易位、政權更迭之際,工於謀國而拙於謀身,即使像于謙這樣能夠力挽狂瀾的幹才,面對複雜的政治鬥爭,也難免顧此失彼。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徵。結果在居庸關西北的土木堡遭到蒙古軍隊的突擊,全軍覆沒,扈駕的幾百名官員戰死,皇帝朱祁鎮當了俘虜,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砸死。

  皇帝被敵軍俘虜,簡直是奇恥大辱,大臣們向代理朝政的郕王朱祁鈺提議,應當對「傾危社稷,構陷皇帝」的王振的黨羽與家屬,嚴加懲處,以安人心。話音剛落,憤怒的官員一擁而上,把王振的黨羽馬順活活打死,接著又把另外兩個黨羽毛某、王某打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也被抓來,跪於廷前。一時間朝班大亂。缺乏政治經驗的郕王朱祁鈺不知所措,溜之大吉。剛剛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當機立斷,一把抓住朱祁鈺的袍袖,向他耳語幾句,請他當場表態。朱祁鈺按照于謙的交代,對文武百官說,馬順等罪該處死,隨即下令,把王山押往西市凌遲處死,王振家屬無論老少全部斬首,家產充公。一場騷亂終於平息。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說:今日之事,即使有一百個王直,也辦不好啊!

  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后接受群臣的建議,命郕王即帝位。郕王驚慌失措,躲進了自己的王府。于謙前往勸說,臣等實在是擔憂國家,並非為私人考慮。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鈺受命登基,改年號為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這兩件事使得朱祁鈺對于謙頓生敬意,加封他為太子少保。當時京城人心洶洶,副都御史徐有貞主張「南遷」,實際上是放棄北京逃跑。于謙堅決反對,聲淚俱下地對皇帝說:京師乃天下根本,宗廟社稷宮闕百官萬姓所在,一動大事盡去。敢言南遷者,斬!他也反對關閉九門困守的消極態度,主張積極出擊,挫敗敵軍的狂鋒,說:「不能戰,何以守?」他親臨前線,誓師六軍:如今事機在此一舉,一不奮勇則禍患立至,雖生不如死。

  挽狂瀾於既倒,幹謙厥功至偉,朱祁鈺對他更加倚重。他兢兢業業忠心報國,經常在辦公室過夜,很少回家。操勞過度,痰疾發作。皇帝朱祁鈺不僅派遣太監輪番前往探視,而且自己親自上萬歲山砍伐竹子,提取竹瀝,送給于謙服用。《明史·于謙傳》對於這一細節,有這樣的感嘆:「寵謙太過!」這話的含義意味深長,皇帝的過分寵信必然會引來其他官僚的妒忌,使自己處於孤立的境地。正如、《皇明書》所說:皇上推誠委任,于謙亦自信不疑,於是忌者側目,言官們說他「柄用過重」,「目為跋扈」。《石匱書》也說他:「衿傲自用,遇勳庸國戚若嬰稚,視士類無當。」這對于于謙而言,並不是好事。

  何況朱祁鈺登上皇帝寶座後,貪位心理作祟,一方面把回歸的英宗朱祁鎮幽禁於南宮;另一方面廢掉英宗長子朱見深的皇儲名位,改封為沂王;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儲。內閣六部大臣迫於皇帝壓力,起草文件,聲稱:陛下使國家中興,皇儲理應歸於聖子。于謙驚愕無語,考慮到皇帝對自己的恩寵,違心地在文件上簽了名。不久,朱祁鈺的獨子——皇儲朱見濟夭折,儲位虛懸,不少正直官員主張恢復沂王朱見深的皇儲名位,遭到皇帝的否決。于謙再一次陷入困境,既不便表示贊成,也不便表示反對,只能保持沉默。英宗復闢以後,這就成了政敵攻擊他的一條罪狀。于謙已經預感殺身之禍隨時可能降臨,引鏡自照,嘆息道:此一腔熱血不知竟拋灑於何地?

  一手策劃英宗復闢的石亨、徐有貞,得到再度登上皇位的朱祁鎮的寵信,公報私仇,誣陷于謙和內閣大學士王文「意欲迎襄王世子」為皇儲。三法司官員屈服於石、徐之流的淫威,以「謀逆」罪判處於、王二人極刑(凌遲)。對於這樣的誣陷,王文憤怒之極,眼若噴火,據理抗辯。于謙在一旁冷笑道:這是石亨、徐有貞的意思,辯也無用,不論事情有無,彼等一定要置我輩於死地。

  這樣的判決,連英宗也於心不忍,說了一句良心話:「于謙實有功。」徐有貞聲色俱厲地回答:「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意思是說,假如不處死于謙,那麼把景泰皇帝趕下臺,把你重新捧上皇帝寶座,就名不正言不順。朱祁鎮只得妥協,把於、王二人由極刑改為斬首。史書說:「(于謙)死之日,天日如驟變,陰霾四塞,天下並冤之。」反映了當時的民心所向。都督同知陳逵感念于謙的忠義,為之收殮遺骨。次年,于謙的女婿朱驥把他的遺骨歸葬杭州。憲宗即位後,糾正父皇的錯誤,為于謙平反昭雪,恢復原官,派員祭祀。孝宗即位後,追贈太傅頭銜,賜予諡號「肅愍」(神宗時改諡號為「忠肅」),建旌功祠。雖然晚了一點,畢竟是非自有公論。

同类文章

孤注一擲的雄主——拓跋珪

 回溯源頭——代國的建立與滅亡   最早,拓跋部的什翼犍自稱代王。此人生而奇偉,寬仁大度,身長八尺,隆準龍顏,長發委地,相貌英偉,經過三十多年苦心經營,兼併鄰近諸部,擊高車,破沒歌部落,攻伐劉衛辰部,節節勝利。他至此自稱代王,並與同屬鮮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廣結姻親,大具開國氣象。可惜什翼犍生不

梟雄寒浞

 在夏王朝初年,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人物,他姓寒(又作韓),單名一個浞字,又名漪,所以史書上也有稱他為寒漪的。   在中國史書上對寒浞這位君王的評價卻是很糟糕,說他是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他不僅殺死了自己的師父,還殺死了他的義父后羿,奪取了有窮國的半壁江山。後來他又繼續窮兵黷武,興

神武不可測的漢光武帝——劉秀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乾盛世。但對東漢開國皇帝,神武不可測,允冠百王的劉秀卻知之甚少。這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帝的劉秀名氣顯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幾位皇帝和那些著名的亡國之君。但在作為方面絲毫不遜色。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漢

明清皇帝用人:鹹豐疑人敢用崇禎疑人敢殺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是孟不離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後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歷史上犯過錯誤、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該疑而不用,還是用而不疑呢?   事實勝於雄辯,在這方面我拿崇禎和鹹豐做個比較。   崇禎皇帝:用一個殺一個最後全

掃蕩北邊除隱患: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徵蒙古

 明太祖第一次北徵沙漠之戰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國為肅清蒙古故元殘餘部隊而進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後,一直滯留在近塞地區,並多次舉兵南犯,以圖復闢,均被明軍擊敗。元朝殘餘勢力雖由此日漸衰弱。但在北方近

永樂皇帝與武當山的故事

 到武當山旅遊的人大都是衝著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鬼斧神工的金頂造極、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絕倫的武當武術而去。然如果到武當山旅遊前能了解到武當山與明朝永樂皇帝的一段歷史有關,那遊覽起來就更有興味了。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率領的北方軍隊和建

唐宣宗:傻子皇叔被迫出家又如何合法即位

來時糊塗去時迷   那一年,在丹陽街頭,一個鄭姓少女和一個方士不期而遇。不知名的卜者從少女身上看出了其不尋常的命運:鄭氏將來會成為一位帝王的母親。雖然說這位鄭姓少女就是後來唐宣宗李忱的母親,但預言在沒有成為現實之前,都是荒誕劇。有人聽了搖搖頭一笑而過,有人聽了心理卻起了化學反應。鎮海節度使

宋太祖的「 誠信 」公關

1964年,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氣攻下吳越。誰知吳越國王錢俶親自拜見趙匡胤,並獻上了吳越國的地圖,以示臣服之意。   趙匡胤見錢俶來訪非常高興,便留他在汴梁遊玩談心,而錢俶卻在暗地裡賄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為他說話保住吳越國,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趙普更是他的重點公關對象。對此趙

光武帝為何退功臣而進文吏

 南北功臣的制衡   光武「以徵伐濟大業」,故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初即位時,非但不「退功臣」,反而任之以顯職。據萬斯同《東漢將相大臣年表》,其時除太傅卓茂外,大司馬吳漢、大司徒鄧禹、大司空王梁、驃騎大將軍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建義大將軍朱祜(大將軍杜茂與以上四大將軍官次相

楚宣王的煩惱

  1.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國力強盛起來,楚將昭奚恤由於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權勢越來越大。   2.楚宣王聽說大臣們都爭相去討好昭奚恤,其他諸侯國也只害怕昭奚恤,而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這讓他感到悶悶不樂。   3.一天上朝時,楚宣王問大臣們:「寡人聽說北方的國家都害怕昭奚恤,有這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