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22:42:46 1
專利名稱: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
背景技術:
水源熱泵的節能、環保已被廣泛認可和應用,但是目前水源熱泵提取地溫需要打出水井和回灌井,而目前用於水源熱泵系統的回灌井能夠全部回灌的極少,大部分只能將地下水利用旁通管道排入地下汙水管道,這是對地下水資源的一種浪費。為了解決回灌問題,又出現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即在50-100m左右的地表打孔後,在孔中埋設塑料管換熱器,組成地源熱泵系統。地源熱泵雖然克服了井水回灌的問題,但是埋設塑料管換熱器施工費用昂貴,施工強度大,施工複雜,而且需要佔用大面積的土地,並且由於塑料管接頭之多,一旦有一處洩漏,查找和處理非常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水源熱泵機組用水回灌問題,並且施工簡便,工程成本低,不佔用地面土地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它包括有水源熱泵機組和配置水源供水泵的循環水管,在所述的循環水管中串接有水平埋設於地下土壤中的地溫換熱管。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的地溫換熱管多根並聯組成換熱管網後串接於循環水管中;所述多根地溫換熱管並聯組成的換熱管網在循環水管中串接多組;所述的地溫換熱管為密布有滲透孔的濾水管,或者為實壁供水管。
本實用新型利用水平埋設於地下土壤中的地溫換熱管取代打豎井及在孔中埋設塑料管換熱器為水源熱泵提供水源,解決了現行水源熱泵回灌水困難及造成地下水資源丟失的問題;並且由於淺層水平埋管施工簡便,與打豎井及鑽孔埋設換熱器相比較,工程費用大大降低;又由於系統管路埋入地下,不佔用地面,有利於綜合使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圖1是本水源熱泵的一種布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多根地溫換熱管並聯組成換熱管網後串接於循環水管中的水源熱泵結構示意圖;圖3是串接有多組換熱管網的水源熱泵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描述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具有安裝在建築物機房內的水源熱泵機組1和由機組引出的配置有水源供水泵2的循環水管3,在循環水管3中串接有水平埋設於地下土壤中的地溫換熱管4。
本實用新型的地溫換熱管4根據施工區地下水位情況可採用密布有滲透孔的濾水管,或者採用實壁供水管。採用濾水管時,埋設溝內應填充碎石,並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在濾水管表面附置尼龍過濾網,其水源熱泵水源通過地下水向管內滲透而獲得,回水也通過換熱管滲透至地下,在地下水質不好、腐蝕性強的地區,可為熱泵機組配置鈦板隔離換熱器。當採用實壁供水管時,管路系統應保證密封,試壓合格後充入自來水作為水源熱泵機組水源,通過管體與周圍土壤換熱。夏季將水源熱量交換至土壤中,冬季將土壤地溫熱量交換至管內水中。其地溫換熱管可採用鋼筋混凝土、金屬、塑料、玻璃鋼等多種符合強度、耐腐蝕、抗老化性能要求的材料成型。
如附圖2、3給出的,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時,可採用將多根地溫換熱管4並聯組成換熱管網及各種形式的分布器後再串接在循環水管3中,而且這種換熱管網可以在循環水管3中串連多組,以滿足水源熱泵對水源水容量和進、出水溫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在換熱管採用實壁供水管時,也可以在垂直方向水平埋設兩層或多層交錯排列的換熱管,以增加換熱量和面積,用於在狹小的場地獲取較大的地溫熱量。
本實用新型循環水管和埋地換熱管的直徑、長度及管間距離根據設計要求進行設定。
權利要求1.一種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包括有水源熱泵機組(1)和配置水源供水泵(2)的循環水管(3),其特徵是在循環水管(3)中串接有水平埋設於地下土壤中的地溫換熱管(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其特徵是所述的地溫換熱管(4)多根並聯組成換熱管網後串接於循環水管(3)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其特徵是所述的多根地溫換熱管(4)並聯組成的換熱管網在循環水管(3)中串接有多組。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其特徵是所述的地溫換熱管(4)為密布有滲透孔的濾水管。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其特徵是述的地溫換熱管(4)為實壁供水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於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淺層土壤地溫水源熱泵,它由熱泵機組和配置供水泵的循環水管及串接於循環水管中水平埋設於地下的地溫換熱管組成。其所述的地溫換熱管可以是密布有滲透孔的濾水管,或者為實壁供水管;其所述的地溫換熱管可多根並聯組成換熱管網後再串接在循環水管中,並且其換熱管網在循環水管中可串接多組。本實用新型利用水平埋設於地下土壤中的地溫換熱管取代打豎井及在孔中埋設塑料管換熱器為水源熱泵提供水源,解決了現行水源熱泵回灌水困難及造成地下水資源丟失的問題,並且由於淺層水平埋管施工簡便,工程費用可大大降低,又由於系統管路埋入地下,不佔用地面,有利於綜合使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文檔編號F25B30/06GK2646631SQ20042001582
公開日2004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7日
發明者王全齡 申請人:王全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