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四姐妹:民國最後的大家閨秀 她們最後都嫁給了誰?
2023-03-30 07:45:11 2
張氏四姐妹,也被稱為張氏四蘭,是上個世紀初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這四位姐妹的故事足以拍成一部電視連續劇了,大姐張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則是頑皮大王,小妹張充和更是才貌雙全,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張氏四姐妹的簡介:
張氏四姐妹,也稱張氏四蘭,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蘇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首領張樹聲。因其父母酷愛崑曲,遂特請家庭曲師為子女們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個女兒。其中大姐張元和,即與小生名角顧傳玠戀愛而結為伉儷;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四姐張充和,是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的夫人。姐妹四人情系昆壇,畢生為崑曲事業而奔走,不遺餘力。
大姐張元和:
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自小組織幾個妹妹在家裡演戲她總是演小姐,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后」。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孤單的公主。最終嫁給了傳字輩名小生顧傳玠。顧傳玠是崑曲小生行當中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座無虛席、盛況空前,三姊妹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左右的座上客。系出名門的閨秀才女和一個崑曲演員之間的懸殊地位,使來自各方面的輿論給元和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這時候最支持和理解大姐的是二妹允和。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1948年夫婦雙雙去臺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
二姐張允和:
二姐允和是家中男女孩子加起來頭號的「頑皮大王」,在娘胎裡就不安分,七個月急急來到人間,自稱「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裡都沒有發育健全」。人瘦得像韭菜葉子,整日"無事闌幹"哭得無了無休,是人世間最難養的孩子。允和12歲前就熟讀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司馬遷的《史記》,小小年紀就口口聲聲"討厭漢高祖,喜歡項羽有氣派。"後來出版的《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允和、充和姐妹雙列其中。提及張允和,稱她的詩"有風骨、有神韻,情致濃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細膩,又透出一種陽剛氣。"
三姐張兆和:
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淘起來像男孩子,因為是第三個女孩子沒有人嬌慣,她也習慣了在做了錯事後老老實實挨罰,不哭也不求饒。處罰決定都是由媽媽作出,大多是罰坐板凳或關在房間裡不準出去,若是輪到小二毛(允和)受罰,她會跳起來哭叫,奶媽和保姆都跟著掉眼淚,請求"保釋"。解放後,張兆和先在師大附中教書,後在《人民文學》雜誌任編輯,她功底深文筆好,又勤懇敬業,是公認的好編輯。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她的性格為此有了許多變化,沉靜、寡言,很少有人會相信她原來是那樣的頑皮活躍。
小妹張充和:
小四妹充和從小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姐姐們的印象中她總是規規矩矩,從不惹事生非。1934年她報考北京大學,國文考了第一,數學得了零分,經過通融,數學勉強給了幾分,才被北大錄取。不知是受張家活躍"不安分"的基因影響,還是歸宗後受兩個淘氣姐姐的感染,才貌雙佳的淑女充和也惹出了不少笑話。充和的婚姻大事沒有煩勞二姐這個"媒婆",自作主張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解放前夕夫婦雙雙赴美定居,在同一所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