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進士有人進士及第(同為進士有人進士及第)
2023-04-15 18:52:33 4
同為進士,有人進士及第,有人同進士出身,兩者差距為何如此懸殊
科舉考試可以算是中國自古以來讀書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項發明不僅給廣發人才帶來了希望,還給每個時代添上了不一樣的色彩。科舉制度最早產生於隋朝,廣泛應用於唐朝,它經過許多個朝代才出現完善起來的。到了封建社會末期,也就是明清朝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那個時候的科舉制度選拔主要是文科類的進士,但這些人才都是經過重重選拔,最終參加殿試之後才能獲得功名。殿試是由皇帝主持進行的,在殿試之後,其中成績名列前茅的人,就會依次獲得進士及第、進士出身以及同進士出身等功名,那麼同樣是進士,這三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區別呢?進士及第比較同進士出身好在哪裡呢?
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的意義
根據相關的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 ,「始分三甲」。孝宗乾道二年( 1166),「御試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第三甲、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第二、三名稱「榜眼」,南宋以第三名為「探花」。也就是說,這些經過殿試的人會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這次考試的前三名,而這三個人的功名就是進士及第。第二個等級的人和第三個等級的人數是不固定的,每一次的考試都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的人,一般為幾十個到幾百個之間。第二等級的叫做進士出身,第三等級則是同進士出身。
進士在為官方面的不同
參加完殿試並獲得前三甲的人,其實都可以被稱為進士,但是他們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根據清朝史書的相關記載,清朝一甲前三名也在殿試後授官,授翰林院修撰和修編。其他進士還要進行朝考,按等第分授庶吉士、侍中、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再次授推官、知州和知縣等。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都是進士出身,但是他們在做官的資質上卻是不同的。正常情況下,前三年都是可以留在京城做官的,而後邊的二甲和三甲的人主要是沒有太硬的官場關係,都會被委任到地方做一個小官而已。
獲得進士功名的名人
明清時候,參加科舉考試獲得進士及第功名的人應該算是比較多的。因為現在許許多多的古裝劇而被大多數人知道的紀曉嵐就是進士功名,曉嵐是他的字,他的原名叫紀昀,根據《清史稿·紀昀傳》記載:紀昀,字曉嵐,直隸獻縣人。乾隆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再遷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貴州都勻府知府。高宗以昀學問優,加四品銜,留庶子。尋擢翰林院侍讀學士。
他獲得的是進士出身的功名,因為他的名次比較靠前,所以就被留在了京城做庶吉士,後來就進了翰林院,開始了他一生的官宦生涯,因為科舉考試的名次比較好的原因,他的官場之路算是走得比較順暢的,起碼他最開始的起點就是很不錯的,晉升的空間比較大,前進的道路也是比較寬的。
根據記載,他曾經擔任過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及太子太保等職務,在古代的官場上來看,他的地位基本上到達了文人能夠到達的頂端,只不過他並不在乎手中的權力,而是精心於文學創作,所以雖然他的地位很高,但他只是一個好學的文人並沒有多少實權。即使是這樣,他也是當時許多讀書人羨慕的對象,畢竟能夠考中進士,留在京城甚至名垂青史的人少之又少。
同進士出身功名的人
北宋詩人柳永就是同進士出身的一個文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成年以後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中進士,雖然他沒有功名,但是因為他做的詩詞非常受歡迎,所以就連當時的皇帝也對他另眼相看。他的一生幾乎把大半的心血,都放在了參加科舉考試和創作詩詞方面。雖然後者的成就非常突出,但是前者好像並不太順利。雖然他在後來一次獲得了同進士功名,但卻因為言行得罪了皇帝,而被朝廷委任到地方上當縣令。不過他這個縣令的也算是不錯的,根據明《嘉慶餘杭縣誌》記載:柳永,仁宗景祐年間餘杭縣令,長於詞賦,為人風雅不羈,而撫民清淨,安於無事,百姓愛之。
他和前邊提到的紀曉嵐都算是進士出身,他兩人的結局卻天差地別,前者達到了官場的頂峰。而後者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在官場上走得更遠,位置只到縣令而已。不過從歷史記載看來,柳永對自己的地位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他人生最大的樂趣並不是當官,而是寫詞作詩和美人而已。
其實,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還是在於進士及第和同進士出身的等級差別上,古代一些貴族甚至認為,如果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同進士出身的功名是給家族丟臉,因為這些大家貴族根本不承認同進士出身也是進士。一般來說獲得同進士出身功名的人,大多都是出生貧寒的讀書人,所以這也就導致獲得同進士出身的人,都是會被委派到地方上擔任末等品級的官員。
左遷右侍郎評:
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很好理解,就像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高考考試,有人考上985、211,有人上一本,有人上二本三本,還有大專院校,這種等級差異古往今來就存在,曾國藩就對自己同進士出身的功名非常的避諱,據說他甚至不允許別人提起這件事情,否則就會當眾翻臉。有人更是用如夫人,同進士來形容這個功名,如夫人就是小妾的意思,這足以說明在大部分官員的心中,這些人是沒有資格和其他的進士相提並論的,這也就導致了同進士出身的人很難在官場上走得長久,大多數只能做到縣令這個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