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3:53:01 1
專利名稱: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化油器類汽車的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
現有的電控補氣裝置具有結構簡單,在汽車怠速工況下空燃比能控的優點。自99年5月北京實施汽車尾氣排放達歐I標準以來,在北京地區被廣泛採用。此種電控補氣裝置通過電控電磁氣閥作往復運動,頻繁開閉進氣閥來調節補入汽缸內的空氣,能夠比較簡單地控制汽車在怠速工況下的空燃比。
但根據北京地區大量應用情況證明,該電控補氣裝置暴露出燥聲大,汽車轉速波動巨烈,汽車穩定性被破壞,耗油量增加,排放不能達標等問題,已引起汽車界專家的高度重視(見1999年12月1日法制報刊載文章《汽車補氣系統應緩行》),國家急需一種能有效改進化油器類在用汽車空燃比的穩定精確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精確、平滑、穩定控制汽車空燃比的裝置,該裝置電機的正反轉運動拖動氣閥平滑地開啟和關閉,以滿足各種工況下對補入空氣量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本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包括ECU電子控制單元,調節氣閥,氧傳感器,其特徵在於調節氣閥由電動機拖動,電動機另一端與ECU電子控制單元連接,調節氣閥一端接空氣濾清器,另一端接化油器與汽缸。
上述調節氣閥主要由閥體,閥芯,進氣道構成,閥體上有出氣道,閥芯和進氣道都安裝在閥體上,並互相垂直,閥芯一端與電動機聯接。閥體上的過流小孔的截面形狀為曲線式近似三角形。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電動機拖動調節氣閥以及調節氣閥的合理結構,能使調節氣閥導流截面隨電動機的運動而平滑地開大、關小,適量地向發動機氣缸補進空氣,最終完成對進氣缸的空氣和燃油進行精確控制,使汽車的空燃比始終保持在最佳空然比附近,使汽車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狀態,燃油能充分燃燒,汽車動力最好,一氧化碳排放大大降低,若在排氣管上加裝三元催化劑,能有效提高三元催化劑的轉換效率,延長其使用壽命,既能使化油類汽車排放達到歐I標準,又不影響汽車的其它性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述,但不限於附圖所示。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調節氣閥結構示意圖。
圖中,D-電動機,F-調節氣閥,Y-氧傳感器,G-聯接管道,T-發動機汽缸與化油器間墊塊,2-止動螺釘,3-進氣道,4-閥體,5-閥芯,6-過流小孔,7-出氣道。
實施例,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由ECU電子控制單元,調節氣閥F,電動機D,氧傳感器Y等組成。調節氣閥由電動機拖動,調節氣閥進氣口接一條管道G連接到空氣濾清器上,調節氣閥的出口接一條管道G連接到氣缸與化油器接口處,即墊塊T上,形成一條跨過化油器的直接供空氣的通道,在靠近發動機的排氣管上鑽孔安裝一隻氧傳感器,氧傳感器的電信號連接到ECU,另將點火線圈的脈衝信號也接入ECU,由ECU計算出汽車發動機轉速,根據發動機的轉速和氧傳感器饋出的電壓信號,ECU發出電動機正轉、反轉、暫停轉動等信號驅動電動機完成相應動作。調節氣閥主要由閥體4,閥芯5,進氣道3構成,閥體上有出氣道7。閥芯5和進氣道3都安裝在閥體4上,並互相垂直,閥芯5一端與電動機D轉軸螺紋聯接。電動機轉動時將拖動閥芯作電機軸向連續平滑移動,引起過流小孔截面按比例進行變化,以達到平滑連續調節氣量的目的。閥體上的過流小孔6的截面形狀為曲線式近似三角形,它是根據各種車型對供氣量的要求,在各種情況下由計算機實測擬合繪製成的。調節氣閥一端接空氣濾清器,另一端接化油器與汽缸。由電動機拖動的調節氣閥導流截面隨電動機的運動而平滑地開大或關小,適量地向汽車發動機汽缸補進空氣,最終完成對進入氣缸的空氣和燃料進行精確控制,使汽車的空燃比始終保持在最佳空燃比附近,使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狀態。
權利要求1.一種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包括ECU電子控制單元,調節氣閥(F),氧傳感器(Y),其特徵在於調節氣閥由電動機(D)拖動,電動機另一端與ECU電子控制單元連接,調節氣閥一端接空氣濾清器,另一端接化油器與汽缸連接處。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調裝置,其特徵在於調節氣閥主要由閥體(4),閥芯(5),進氣道(3)構成,閥體上有出氣道(7),閥芯(5)和進氣道(3)都安裝在閥體(4)上,並互相垂直,閥芯(5)一端與電動機(D)聯接。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調裝置,其特徵在於閥體(4)上的過流小孔(6)的截面形狀為曲線式近似三角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化油器空燃比電調裝置。包括ECU電子控制單元,調節氣閥(F),氧傳感器(Y),其特徵在於調節氣閥由電動機(D)拖動,電動機另一端與ECU電子控制單元連接,調節氣閥一端接空氣濾清器,另一端接化油器與汽缸連接處。本實用新型使調節氣閥平滑地開大、關小,適量地向發動機氣缸補進空氣,對進氣缸的空氣和燃油進行精確控制,使汽車的空燃比始終保持在最佳空然比附近,使汽車發動機始終工作在最佳狀態,燃油能充分燃燒,汽車動力最好,一氧化碳排放大大降低。
文檔編號F02D41/26GK2415165SQ0022284
公開日2001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17日
發明者李慶昆, 劉萬明, 陳善奎, 龍尚剛, 楊衛斌 申請人:昆明電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