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電腦觸控板哪個好(輕薄本發展至今)
2023-06-22 22:21:12
輕薄本發展至今,觸控板是最有希望在形態上產生巨大變化的元件。一方面,目前的觸控板仍然與腕託部分涇渭分明,一體性不強;另一方面,當下的觸控板面積還是太小了,觸控板本身的應用也很有限。
但首先,要分析形態上的改良能否帶來功能收益。
第一點,觸控板與腕託部分涇渭分明的原因很簡單,傳統觸控板是一個典型的機械裝置,類似跳水版。靠近機身前唇的那一段,容易按下去;靠近鍵盤的那一段,則堅如磐石。之後蘋果帶來了積極的創新,用馬達取代真實的下陷來提供觸覺反饋。這樣做以假亂真,同時反饋感各處一致,傳統的機械結構就可以淘汰了。類似的技術被後續的眾多廠商學習,例如華為的FreeTouch和聯想的力度觸控板,其中後者已經推出過觸控板-腕託一體化的實驗性產品(小新13 Pro 冰晶玉瓷版)。
但是嚴格來說,這個技術並沒有帶來什麼體驗上的提升,當然顏值的進步是很大的。
關於第二點,觸控板當然可以做得很大,雖然會出現誤觸,但這個麻煩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平板已經探索了很久經驗。
而實用與否,則取決於你怎麼用它:
如果把觸控板當成光標,橫向移動多不多?
對於看網頁和寫文章,很少,因為它們依賴的是光標的上下移動。
對於遊戲來說,有一定意義,但幾乎沒人用觸控板打遊戲。
對於代碼,有一定好處。
總的來說,作為光標,觸控板加寬的意義不大。
那,如果給觸控板加上顯示功能,當作小工具的操作臺呢?
這似乎就有點意義了,之前華碩提出了幾個挺有趣的方案:
-在高端設計本上,提供實體的滾輪小工具;在中高端設計本上,通過觸控板提供虛擬的輪盤小工具。
-呼出計算器時,在觸控板上顯示小鍵盤
有點東西,結合更加細膩的觸覺反饋,其實這裡是有很多花樣的。
其實對於>=15寸的筆記本,把整個掌託做成觸控板,觸摸面積急劇變大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可以充當數位板或者數位屏,例如這臺MBP 16,能看到C面是多麼空曠(下文會提到一個很適合這條路徑的技術:Sensel觸控板):
這需要軟體和馬達的良好支持,而且在觸控板不支持顯示的前提下,你只能這麼用:
如果可以顯示,你就可以這麼用:
那,如果觸控板和屏幕的界限已經消失,可以顯示高度清晰的內容了呢?
首先我會想到這個:
但是只要觸控板還在現在這個位置,那它就是一個大號Touch Bar,沒有任何實用意義。但是反過來,如果是屏幕可以充當觸控板呢,那就又有點意義了。
類似於Surface Neo:
但是把一整塊屏幕做成可觸摸,可反饋按壓,又很沒有必要,而且成本也很高。
總結一下,結合馬達反饋,觸控板融入小工具和充當數位板不錯,做一體化也可以帶來視覺享受。但觸控板功能上能突破的部分不是太多,各種花裡胡哨的改進可能遠遠不如提高回報率,材質,精度,放大過小的觸控板這些來得實在。
關於觸控板本身的進展,可以參考老萊的這個視頻,ThinkPad X1 Titanium YOGA使用了很先進的技術:
形態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不是更多的屏幕,而是保證視線基本不變,同時儘可能舒適。
一個證明就是哪怕手機保持常亮,人們也更喜歡華為多屏協同那種統一一塊屏幕的統一工作方式。對比之下,在不同的地方放好幾塊屏幕其實毫無意義,視線變來變去,是件很討厭的事,這裡點名批評華碩的雙屏筆記本。
事實上對比華碩的雙屏筆記本,這個奇怪造型可能意義還更大一點:
或者這個奇怪造型:
關於形態,另一點是你是否打算把電腦當平板來用。幾乎所有融合平板模式和傳統模式的設備,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核心就在於:macOS沒有推出觸控設備,而Windows的觸控模式太難用了,在桌面作業系統下,觸控效率極度低下,沒有意義。
這裡做一個猜想:
微軟一直在做形態各異的Surface設備,它們的意義,就是作為微軟給Windows增加觸控功能的實驗機。
證據就是:
所有蘇菲都支持觸控,都支持手寫筆
大多數蘇菲形態都很靈活
微軟迫切地推出更多形態更靈活的設備,而對穩定性則完全不關心
微軟穢土轉生了Surface Laptop Studio這種歷史吃癟結構,因為結構是老的,軟體是新的。
Win11即將支持安卓軟體
Win11本身做了很多適合觸控操作的改良。
恕我直言,我覺得微軟的嘗試沒有任何意義,傳統設備的效率專治花裡胡哨,而且這些新設備也不適合手持。
但是,我認為這些造型是有意義的:360°翻轉本,可拆卸二合一(鍵盤和本體之間通過藍牙連接),摺疊式雙屏筆記本
理由:
1.無論是翻轉本還是二合一本,它們都支持很小的佔地面積,對於看視頻特別有意義。
2.有一個簡單的好處:人體工學,因為你可以把屏幕放在高處,鍵盤放在低處。
3.它們可以改變形態增強散熱(例如幻13的帳篷模式),而傳統筆記本只能用瓶蓋或者支架。
總的來說,輕薄本上的觸控板意義還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因為輕薄本定位就是便攜辦公,自然不會考慮攜帶一個滑鼠的,由此觸控板或者說操作工具就非常重要了,目前廠商為我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觸控方案,你覺得哪款才是正確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