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交料套筒型分料漏鬥的製作方法
2023-06-26 14:23: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行交料套筒型分料漏鬥。
背景技術:
在散裝物料的輸送過程中,常常存在需由上遊一個輸送機輸送系統分別向下遊兩個輸送機輸送系統運輸物料。
目前解決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上遊輸送機頭部的卸料漏鬥下方安裝電液分料器,所述電液分料器用於控制料流的走向,分別向下遊兩個帶式輸送機輸送系統運輸物料。由於電液分料器安裝於上遊輸送機頭部的卸料漏鬥的下方,物料分流過程中高度落差較大;
第二種是在卸料漏鬥下方採用可逆帶式輸送機或可逆移動帶式輸送機用於分配料流走向,分別向下遊兩個帶式輸送機輸送系統運輸物料,這種情況下通常需增加一層轉運平臺,轉運過程高度落差較大。
上述兩種實現方式均要求建築物較高,因此土建投資較大;且由於增加了設備,設備投資較大;對於易碎物料增加了物料的粉碎率,增加了生產成本。
同時由於無法準確分辨到底哪個分料漏鬥在工作,在分料時常常將兩個分料漏鬥搞混,對分料有著較大影響,不能準確的分配物料。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物料轉運過程中高度落差小、轉運兩種物料時防混料、工作時有提示燈的平行交料套筒型分料漏鬥。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平行交料套筒型分料漏鬥,包括與帶式輸送機的頭架固定連接的分料漏鬥;所述分料漏鬥包括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上端側壁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殼體下端的出料口、通過驅動軸與所述殼體內壁上部旋轉連接的分料套筒、與所述驅動軸通過曲柄鉸接並用於驅動驅動軸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進料口與輸送帶的出料端連接,所述出料口並排固定連接有規格相同的左溜管和右溜管,所述出料口分別與所述左溜管和右溜管連通;所述分料套筒、所述左溜管和所述右溜管組成的平面與輸送帶的運動方向平行;所述出料口與兩個溜管之間設置有交替發亮的交替提示燈裝置;
所述分料套筒的上埠與所述進料口連通,下端埠分別能與所述左溜管和所述右溜管連通;
當所述驅動裝置向左驅動分料套筒時,所述分料套筒上端與進料口連通,分料套筒下端與所述左溜管連通,物料在進料口進入分料套筒並輸送至左溜管;
當所述驅動裝置向右驅動分料套筒時,所述分料套筒上端與進料口連通,分料套筒下端與所述右溜管連通,物料在進料口進入分料套筒並輸送至右溜管。
較佳的,所述分料套筒為與所述分料漏鬥的殼體相適配的中空倒錐體,所述分料套筒的大筒徑與所述進料口口徑相適配,所述分料套筒的小筒徑與溜管進料端管徑相適配;
當所述分料套筒向左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大筒徑端與所述進料口保持連通,所述分料套筒的小筒徑端與所述左溜管連通,物料向左溜管輸送;當所述分料套筒向右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大筒徑端與所述進料口保持連通,所述分料套筒的小筒徑端與所述右溜管連通,物料向右溜管輸送。
較佳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與所述驅動軸固定連接的曲柄、與所述曲柄鉸接的電液動推桿;所述電液動推桿穿過殼體通過支架固定在所述殼體外壁上;所述殼體通過連接架固定連接在運轉平臺上。
較佳的,所述分料漏鬥上方螺栓連接有漏鬥蓋。
較佳的,所述交替提示燈裝置包括在所述左溜管與所述右溜管連接處設置的一個電源連接槽、在所述左溜管外壁設置的紅燈和左二極體、在所述右溜管外壁設置的綠燈和右二極體;所述紅燈、左二極體與所述電源連接槽串聯電連接;所述綠燈、右二極體與所述電源連接槽串聯電連接;
所述交替提示燈裝置還包括在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左端和右端分別設置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適配且極性相反的電源;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左端的電源正極與所述右二極體的正極方向相同;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右端的電源正極與所述左二極體的正極方向相同;
當所述分料套筒向左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右端的電源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配合,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右端的電源與所述左溜管外壁的紅燈、左二極體串聯通電,所述紅燈亮;
當所述分料套筒向右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左端的電源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配合,所述分料套筒出料口左端的電源與所述右溜管外壁的綠燈、右二極體串聯通電,所述綠燈亮。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物料轉運過程中高度落差小、轉運兩種物料時防混料、投資省、可以自動控制料流走向的分料漏鬥,同時在不同溜管出料工作時亮不同的提示燈,能讓工作人員準確分辨出出料的溜管,為操作者提供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分料漏鬥整體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分料漏鬥整體機構側視圖;
圖3是分料套筒向左旋動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分料套筒向右旋動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以靠近輸送機的方向為左,以遠離輸送機的方向為右。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一種平行交料套筒型分料漏鬥,包括與帶式輸送機頭架9固定連接的分料漏鬥;所述分料漏鬥包括殼體1、設置在所述殼體1上端側壁的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殼體1下端的出料口、通過驅動軸3與所述殼體1內壁上部旋轉連接的分料套筒2、與所述驅動軸3通過曲柄5鉸接並用於驅動驅動軸3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進料口與輸送帶10的出料端連接,所述出料口並排固定連接有規格相同的左溜管11和右溜管12,所述出料口分別與所述左溜管11和右溜管12連通;所述分料套筒2、所述左溜管11和所述右溜管12組成的平面與輸送帶的運動方向平行;所述出料口與兩個溜管之間設置有交替發亮的交替提示燈裝置;
所述分料套筒2的上埠與所述進料口連通,下端埠分別能與所述左溜管11和所述右溜管12連通;
當所述驅動裝置向左驅動分料套筒2時,所述分料套筒2上端與進料口連通,分料套筒2下端與所述左溜管11連通,物料在進料口進入分料套筒2並輸送至左溜管11;
當所述驅動裝置向右驅動分料套筒2時,所述分料套筒2上端與進料口連通,分料套筒2下端與所述右溜管12連通,物料在進料口進入分料套筒2並輸送至右溜管12。
本實施例分料漏鬥在分流易碎物料時,由於降低了物料的落差,從而降低了物料的粉碎率,減少了生產成本;物料在分料的過程中沿分料套筒移動,幾乎沒有物料的拋撒,有效避免分料漏鬥內的卡料問題,減少了設備維護量;同時採用交替提示燈裝置,讓工作人員準確分辨出出料的溜管,有利於合理分配出料。
實施例2
基於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所述分料套筒2為與所述分料漏鬥的殼體1相適配的中空倒錐體,所述分料套筒2的大筒徑與所述進料口口徑相適配,所述分料套筒2的小筒徑與溜管進料端管徑相適配;
如圖3-4所示,當所述分料套筒2向左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2大筒徑端與所述進料口保持連通,所述分料套筒2的小筒徑端與所述左溜管11連通,物料向左溜管11輸送並切斷向右溜管12輸送途徑;當所述分料套筒2向右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2大筒徑端與所述進料口保持連通,所述分料套筒2的小筒徑端與所述右溜管12連通,物料向右溜管12輸送並切斷向左溜管11輸送途徑。
本實施例分料漏鬥採用套筒完成分料工作,與翻板型分料器相比,更有效避免了帶式輸送機不同時間轉運兩種散狀物料時發生的混料現象,可更好地用於對輸送系統有防混料要求的工藝條件。
實施例3
基於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與所述驅動軸3固定連接的曲柄5、與所述曲柄5鉸接的電液動推桿6;所述電液動推桿6穿過殼體1通過支架7固定在所述殼體1外壁上;所述殼體1通過連接架4固定連接在運轉平臺M上;
所述分料漏鬥上方螺栓連接有漏鬥蓋8;
本實施例設有漏鬥蓋防止風沙進入,同時通過結構簡單的分料套筒以及電液驅動裝置的設置,取代了傳統的結構複雜的電液分料器或可逆式輸送機的設置,簡化機構,節約成本。
實施例4
基於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所述交替提示燈裝置包括在所述左溜管11與所述右溜管12連接處設置的一個電源連接槽、在所述左溜管11外壁設置的紅燈和左二極體、在所述右溜管12外壁設置的綠燈和右二極體;所述紅燈、左二極體與所述電源連接槽串聯電連接;所述綠燈、右二極體與所述電源連接槽串聯電連接;
所述交替提示燈裝置還包括在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左端和右端分別設置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適配且極性相反的電源;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左端的電源正極與所述右二極體的正極方向相同;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右端的電源正極與所述左二極體的正極方向相同;
當所述分料套筒2向左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右端的電源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配合,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右端的電源與所述左溜管11外壁的紅燈、左二極體串聯通電,所述紅燈亮;
當所述分料套筒2向右轉動時,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左端的電源與所述電源連接槽配合,所述分料套筒2出料口左端的電源與所述右溜管12外壁的綠燈、右二極體串聯通電,所述綠燈亮。
本實施例採用簡單結構,方便工作人員分辨出工作溜管和了解溜管出料情況,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