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子衝片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9:04:41 5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製造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轉子衝片。
背景技術:
電機轉子是電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件,電機轉子主要由多個轉子衝片疊加在一起,轉子軸再貫穿疊加的轉子衝片,目前的電機轉子通常分為鼠籠式電機轉子以及繞線式電機轉子。
轉子衝片結構為衝片周向分布有若干個繞線槽,相鄰兩個繞線槽之間構成有繞線柱。目前轉子衝片當中繞線柱在繞線過程中受銅線的擠壓結構容易發現變形,而且銅線繞至後容易滑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繞線柱結構強度大、結構穩定性強的轉子衝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轉子衝片,包括衝片本體,衝片本體上開設有軸孔,衝片本體周向分布有若干個繞線槽,相鄰兩個繞線槽之間構成有繞線柱,繞線柱包括相互連接的限位段及擠壓段,限位段的直徑大於擠壓段的直徑,限位段包括相互連接的外沿段及內圈段,內圈段的輸出端和擠壓段連接,外沿段置於內圈段的輸入端上,外沿段的直徑大於內圈段,外沿段和內圈段的連接處上構成有阻擋部,阻擋部呈傾斜狀,阻擋部相對於內圈段的傾斜角度為60°,擠壓段和內圈段的連接處構成有耐壓銳角,該耐壓銳角的角度為80°-85°,內圈段的直徑大小由外沿段至擠壓段方向呈遞減狀。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將限位段的直徑設置大於擠壓段的直徑,使得限位段和擠壓段的連接處上構成將銅線卡接限位的臺階,防止銅線滑落,而且擠壓段和內圈段的連接處構成有角度為80°-85°的耐壓銳角,該耐壓銳角的設置,增大了對銅線限位空間,而且提高了擠壓段和限位段連接穩定性和連接強度。內圈段的結構直徑呈由外沿段至擠壓段方向呈遞減狀,降低了擠壓段受內圈段重量影響,提高了擠壓段的結構穩定性。阻擋部的構成大大提高了外沿段和內圈段 的連接強度及連接穩定性,而且阻擋部的傾斜設計在支撐銅線的過程中保證了外沿段結構穩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圈段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的直徑比值為1.2-1.5。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內圈段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的直徑比值為1.2-1.5時,繞線柱的抗壓能力及銅線的安裝穩定性效果最佳。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繞線槽包括依次連通的細口段、直通段及粗口段,所述粗口段的直徑大小由其輸入端至輸出端呈遞增狀,粗口段的輸出端置於內圈段的輸出端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粗口段的結構設置,起到了對銅線鎖緊的目的,而且出口段直徑大小由其輸入端至輸出端呈遞增狀,方便了銅線的伸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衝片本體包括內軸圈及外軸圈,所述繞線槽和繞線柱置於外軸圈上,軸孔開設於內軸圈上,外軸圈的寬度和內軸圈寬度比值為1.2-1.7。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外軸圈的寬度和內軸圈寬度比值為1.2-1.7時,外軸圈上繞線槽和繞線柱的結構穩定性及內軸圈的抗壓能力最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繞線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衝片本體,衝片本體上開設有軸孔20,衝片周向分布有若干個繞線槽10,相鄰兩個繞線槽10之間構成有繞線柱3。
繞線柱3包括相互連接的限位段31及擠壓段32,限位段31的直徑大於擠壓段32的直徑,限位段31包括相互連接的外沿段311及內圈段312,內圈段312的輸出端和擠壓段32連接,外沿段311置於內圈段312的輸入端上,外沿段311的直徑大於內圈段312,外沿段311和內圈段312的連接處上構成有阻擋部313,阻擋部313呈傾斜狀,阻擋部313相對於內圈段312的傾斜角度為60°,擠壓段32和內圈段312的連接處構成有耐壓銳角3a,該耐壓銳角3a的角度為80°-85°,內圈段312的直徑大小由外沿段311至擠壓段32方向呈遞減狀。
將限位段31的直徑設置大於擠壓段32的直徑,使得限位段31和擠壓段32的連接處上構成將銅線卡接限位的臺階,防止銅線滑落,而且擠壓段32和內圈段312的連接處構成有角度為80°-85°的耐壓銳角3a,該耐壓銳角3a角度為83°,增大了對銅線限位空間,而且提高了擠壓段32和限位段31連接穩定性和連接強度。內圈段312的結構直徑呈由外沿段311至擠壓段32方向呈遞減狀,降低了擠壓段32受內圈段312重量影響,提高了擠壓段32的結構穩定性。阻擋部313的構成大大提高了外沿段311和內圈段312 的連接強度及連接穩定性,而且阻擋部313的傾斜設計在支撐銅線的過程中保證了外沿段311結構穩定。
內圈段312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32的直徑比值為1.2-1.5。
若內圈段312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32的直徑比值大於1.2-1.5時,內圈段312的直徑過大,導致繞線槽10當中直通段102的口徑縮小,進而影響了銅線的裝配,而且也增大了擠壓段32的受力負荷。
若內圈段312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32的直徑比值小於1.2-1.5時,擠壓段32的直徑過大,導致繞線槽10當中粗口段103的直徑縮小,進而降低了對銅線的限位能力,而且降低了繞線柱3的彈性能力,進而降低了繞線柱3的抗壓能力,
綜上所述,當內圈段312的輸出端直徑和擠壓段32的直徑比值為1.2-1.5時,繞線柱3的抗壓能力及銅線的安裝穩定性效果最佳。本實施例採用比值採用1.35為最優。
繞線槽10包括依次連通的細口段101、直通段102及粗口段103,所述粗口段103的直徑大小由其輸入端至輸出端呈遞增狀,粗口段103的輸出端置於內圈段312的輸出端上。
粗口段103的結構設置,起到了對銅線鎖緊的目的,而且出口段直徑大小由其輸入端至輸出端呈遞增狀,方便了銅線的伸入。
衝片本體包括內軸圈2及外軸圈1,所述繞線槽10和繞線柱3置於外軸圈1上,軸孔20開設於內軸圈2上,外軸圈1的寬度W2和內軸圈2寬度W1比值為1.2-1.7。
若外軸圈1的寬度W1和內軸圈2寬度W2比值大於1.2-1.7時,內軸圈2的寬度過小,外軸圈1受軸孔20的軸向擠壓力的影響增大,進而影響了繞線圈和繞線槽10的穩定性。
若外軸圈1的寬度和內軸圈2寬度比值小於1.2-1.7時,外軸圈1的寬度過小,使得繞線槽10的槽深降低,進而影響對銅線的限位安裝的能力。
綜上所述當外軸圈1的寬度和內軸圈2寬度比值為1.2-1.7時,外軸圈1上繞線槽10和繞線柱3的結構穩定性及內軸圈2的抗壓能力最佳。本實例例採用比值1.5為最優選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