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6:59:41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泥生料粉磨裝置,尤其涉及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用輥壓機系統替代風掃磨系統粉磨水泥生料的技術改造在多個水泥廠已經得以實現,輥壓機系統憑藉其卓越的節能效果,使得生料的粉磨電耗得以大大降低,現在的改造都是新建一套輥壓機粉磨系統而將原粉磨系統淘汰,一方面原有設備被廢棄而無法有效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一套輥壓機粉磨系統投資過大,短期內很難收回成本,達不到節約成本的效果,尤其輥壓機系統有笨重佔地大的缺點,尤其在原有水泥生產線緊湊布置的情況下,新增加的一套佔地面積較大的輥壓機會使得原有的布局更為擁擠,甚至會佔用原有得消防、檢修通道,為後期的生產帶來不必要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將輥壓機安裝在原有風掃磨磨房旁邊新設的輥壓機框架內,原磨房框架內布置V型選粉機,依舊使用原有的入風掃磨風管、粗粉分離器、旋風筒、系統風機、空氣斜槽等主、輔機設備,對原有系統和新增系統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並對原有系統進行部分改造,使其在改動最小的情況下實現最大的節能降耗目標。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包括原磨房框架、輥壓機框架、鬥提地坑、進料鬥提、中間倉、輥壓機、輥壓機循環鬥提、V型選粉機、原系統風機、原入風掃磨風管、粗粉分離器、旋風筒、空氣斜槽,V型選粉機設置在原磨房框架內,且與原入風掃磨風管直接連通,V型選粉機的上方設置粗粉分離器,V型選粉機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的進風口垂直相連,粗粉分離器利用原熱風管道與原系統風機連接,粗粉分離器和旋風筒均固定在原磨房框架上,空氣斜槽與旋風筒出口相連,在原磨房框架的旁邊設置支撐中間倉的輥壓機框架,輥壓機設置在輥壓機框架內,輥壓機的上方設置有中間倉,中間倉的出料口位於輥壓機入口的上方,鬥提地坑設置在原磨房框架與輥壓機框架之間,進料鬥提和輥壓機循環鬥提並排設置在鬥提地坑中,進料鬥提的卸料口高度與中間倉的入料口高度相匹配,輥壓機循環鬥提的卸料口與V型選粉機的入料口高度相匹配。
最優的,進料鬥提的卸料口與中間倉的入料口連通,中間倉的出料口與輥壓機的入口連通,輥壓機的出口與輥壓機循環鬥提的進料口連通,輥壓機循環鬥提的卸料口與V型選粉機的入料口連通,V型選粉機的粗料出口與進料鬥提的進料口連通,V型選粉機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的進風口連通,粗粉分離器的粗料出口與進料鬥提連通,粗粉分離器的出風口與旋風筒的進風口連通,旋風筒的出風口與原系統風機的進風口連通,旋風筒的出料口與空氣斜槽連通。
最優的,所述粗粉分離器包括進風口、出風口、粗料出口、倒錐形外殼、粗粉料鬥和轉子,其中轉子包括葉片框架、中軸、葉片和驅動裝置,外殼的正下部設置有進風口,粗粉分離器內的下部設置有倒錐形的粗粉料鬥,且粗粉料鬥的底部與外殼下方的粗料出口連通,出風口設置在外殼上部,粗粉料鬥的直徑小於外殼的直徑,粗粉料鬥的上開口上部中間設置有轉子,轉子包括轉子框架和葉片,轉子的轉子框架包括同心圓的上圓環支架和下圓環支架,上圓環支架的圓心和下圓環支架的圓心與中軸重疊,上圓環支架的圓心和下圓環支架均與中軸固定連接,葉片的一端與上圓環支架固定連接,且另一端與下圓環支架固定連接,葉片指向中軸排列,即葉片與上圓環支架的直徑重合,驅動裝置驅動中軸旋轉;生料被風從進風口吹入粗粉分離器轉子的內部,細料隨著風由葉片的間隙中出去後上升至出風口後離開粗粉分離器,粗料碰到轉子後落入到粗粉料鬥中,由粗料出口離開粗粉分離器。
最優的,所述中間倉的出料口設置有下料攪拌裝置,下料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裝置和電機,攪拌裝置是由六個攪拌棒組成,六個攪拌棒的一端固定在一起,且另一端為自由端,其中三個攪拌棒設置在一個平面,另三個攪拌棒交錯設置在內圈成錐形,電機驅動攪拌裝置旋轉,從中間倉落下的生料被攪拌棒打散後進入輥壓機的入口。
最優的,所述進料鬥提和輥壓機循環鬥提均包括料鬥,料鬥的底部設置有減壓孔,減壓孔使得提料鬥內部與外界連通。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V型選粉機設置在原磨房框架內,且與原入風掃磨風管直接連通,V型選粉機的上方設置粗粉分離器,V型選粉機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的進風口垂直相連,粗粉分離器利用原熱風管道與原系統風機連接,在原磨房框架的旁邊設置輥壓機框架,輥壓機框架的地面上設置有輥壓機,輥壓機的正上方設置有中間倉,中間倉固定在輥壓機框架上,原磨房框架與輥壓機框架之間設置有鬥提地坑,進料鬥提和輥壓機循環鬥提並排設置在鬥提地坑中,通過對原有系統和新增系統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使其在改動最小的情況下實現最大的節能降耗目標。
附圖說明
附圖1是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的俯視圖。
附圖3是附圖2中B-B面的剖視圖。
附圖4是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的設備關係圖。
圖中:進料鬥提20、中間倉30、輥壓機40、輥壓機循環鬥提50、V型選粉機60、粗粉分離器70、旋風筒80、空氣斜槽90、原磨房框架110、輥壓機框架120、鬥提地坑130、原風掃磨機140、原入風掃磨風管150、原系統風機160。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闡述。
利用輥壓機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包括原磨房框架110、輥壓機框架120、鬥提地坑130、進料鬥提20、中間倉30、輥壓機40、輥壓機循環鬥提50、V型選粉機60、原入風掃磨風管150、粗粉分離器70、旋風筒80、空氣斜槽90、原系統風機160。
參照附圖1和附圖2所示,,V型選粉機60設置在原磨房框架110內的地面上,且與原入風掃磨風管150直接連通,V型選粉機60的上方設置粗粉分離器70,V型選粉機60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70的進風口垂直相連,粗粉分離器70利用原熱風管道150與原系統風機160連接,粗粉分離器70和旋風筒80均固定在原磨房框架110上,空氣斜槽90與旋風筒80出口相連,原磨房框架110的旁邊設置有支撐中間倉30的輥壓機框架120,輥壓機40設置在輥壓機框架120內,中間倉30固定連接在輥壓機框架120上,輥壓機40位於中間倉30下方的地面上,中間倉30的出料口位於輥壓機40入口的正上方,鬥提地坑130設置在原磨房框架110與輥壓機框架120之間,進料鬥提20和輥壓機循環鬥提50並排設置在鬥提地坑130中,進料鬥提20的卸料口高度與中間倉30的入料口高度相匹配,輥壓機循環鬥提50的卸料口與V型選粉機60的入料口高度相匹配,其中粗粉分離器、旋風筒80、空氣斜槽90、原系統風機160均用原來的設備。
V型選粉機60布置在原磨房框架110內部的地面上,不對原磨房框架110產生新的荷載,保持了原磨房框架110的結構安全,因此不會新增土建加固費用,另一方面,V型選粉機60的進風口直接與原入風掃磨風管150就近連接,不新增管道、不增加原有系統的管道阻力,因此風機的電耗不會增加,由於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有熱風管道,因此非標件的製作量是很少的,節約了非標製作的費用。
V型選粉機60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的進風口直接相連,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系統阻力,經核算,此段管道的阻力僅為50Pa左右,粗粉分離器的出口與原旋風筒80直接相連,粗粉分離器的位置不變,而旋風筒80仍舊利用原設備,僅僅在布置上進行了調整,使其能夠與粗粉分離器直接相連,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設備投資以及土建的加固費用。
參照附圖3所示,進料鬥提20的卸料口與中間倉30的入料口連通,進料鬥提20將水泥生料原料提升至中間倉30,中間倉30的出料口與輥壓機40的入口連通,水泥生料原料被輥壓機40擠壓,輥壓機40的出口與輥壓機循環鬥提50的進料口連通,粉磨後的水泥生料原料由輥壓機40的出口進入輥壓機循環鬥提50,輥壓機循環鬥提50的卸料口與V型選粉機60的入料口連通,輥壓機循環鬥提50將擠壓後的水泥生料原料提升至V型選粉機60的入料口,V型選粉機60的粗料出口與進料鬥提20的進料口連通,V型選粉機60的出風口與粗粉分離器70的入料口連通,從V型選粉機60選出的細料進入粗粉分離器70,粗料進入進料鬥提20被提升至中間倉30後重新進入輥壓機40,粗粉分離器70的粗料出口與進料鬥提20連通,粗粉分離器70的出風口與旋風筒80的進風口連通,經由粗粉分離器70分選的細料由風帶入旋風筒80內,粗料進入進料鬥提20被提升至中間倉30後重新進入輥壓機40,旋風筒80的出風口與原系統風機160的進風口連通,旋風筒80的出料口與空氣斜槽90連通,水泥生料經過空氣斜槽90進入入均化庫鬥提。
將原有的粗粉分離器70進行改進,粗粉分離器70包括進風口、出風口、粗料出口、倒錐形外殼、粗粉料鬥和轉子,其中轉子包括葉片框架、中軸、葉片和驅動裝置,外殼的正下部設置有進風口,粗粉分離器70內的下部設置有倒錐形的粗粉料鬥,且粗粉料鬥的底部與外殼下方的粗料出口連通,出風口設置在外殼上部,粗粉料鬥的直徑小於外殼的直徑,粗粉料鬥的上開口上部中間設置有轉子,轉子的轉子框架包括同心圓的上圓環支架和下圓環支架,上圓環支架的圓心和下圓環支架的圓心與中軸重疊,上圓環支架的圓心和下圓環支架均與中軸固定連接,葉片的一端與上圓環支架固定連接,且另一端與下圓環支架固定連接,葉片指向中軸排列,即葉片與上圓環支架的直徑重合,驅動裝置驅動中軸旋轉;生料被風從進風口帶入粗粉分離器70轉子的內部,細料隨著風由葉片的間隙中出去後上升至出風口後離開粗粉分離器70,粗料碰到轉子後落入到粗粉料鬥中,由粗料出口離開粗粉分離器70。改進後的粗粉分離器70,將原來靜置的擋板改進成了中間是旋轉的轉子,旋轉的轉子將生料打散使得粗細分離效率大大提高,粗細分離更徹底。
中間倉30的出料口設置有下料攪拌裝置,下料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裝置和電機,攪拌裝置是由六個攪拌棒組成,六個攪拌棒的一端固定在一起,且另一端為自由端,其中三個攪拌棒設置在一個平面,另三個攪拌棒交錯設置在內圈成錐形,電機驅動攪拌裝置旋轉,從中間倉30落下的生料被攪拌棒打散後進入輥壓機40的入口,輥壓機40磨粉效果更佳。
進料鬥提20和輥壓機循環鬥提50均包括料鬥,料鬥的底部設置有減壓孔,減壓孔使得料鬥內部與外界連通,在料鬥運動提料的時候,生料不能裝滿料鬥,很多時候下部因為壓力的關係是沒有生料,增加了減壓孔後,料鬥填充率得以增加,鬥提的輸送能力因此大大提升,這樣子運輸的物料量大大提升。
利用輥壓機40替代風掃磨的水泥生料粉磨系統,在原有風掃磨磨房的基礎上改造安裝了輥壓機40系統,對原有系統和新增系統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使其在改動最小的情況下實現最大的節能降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