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3:59:11 2
專利名稱: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隔牆板生產配套裝置,更具體的說是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活動建築房的逐漸普及,市面上陸續出現了用於搭建活動房及板房的板材, 此種板材也可用於永久性建築室內隔牆,它們的結構也各不相同,而目前用於生產板材的模具都為整體式結構,在板材在模具中成型後要整體乾燥凝固後才能卸下模具,由於板材凝固的時間限制,影響了模具的循環使用,而且在卸下模具時會造成成型的板材不精緻光滑,生產過程中也費時費力,並且模具內部的凸臺數量有限,使成型後的板材穩定性不夠。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方便拆卸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包括呈框架狀的模具本體,模具本體內側有多個向內的凸臺,所述的模具本體為矩形框,且由四個部件拼接而成,至少其中三個部件的相互連接處設置有固定裝置。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固定裝置為兩個,且全部設置在模具本體的一端。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固定裝置是邊卡扣。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拼接成模具本體的四個部件分為兩組,每組部件的長度相等,且其中一組部件的長度大於另一組部件的長度。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其中一組部件內側的凸臺為6至12個,另一組部件內側的凸臺為2至6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模具本體分離成四個部件,再通過邊卡扣固定,在板材在模板中成型後,不必等其完全乾燥就可通過邊卡扣將模具卸下, 提高板材的生產效率,同時其內部設置有多個凸臺,可進一步提高成品板材的堅固性。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結構簡單,可用於生產低密度的各種類型的板材,尤其適合生產秸稈隔牆板,應用範圍廣。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包括呈框架狀的模具本體1,模具本體1內側有多個向內的凸臺11,為保證成品板材的形狀,優先將模具本體 1設置為矩形框,且由四個部件13拼接而成,將模具本體1的四個部件13分為兩組,每組部件13的長度相等,且其中一組部件13的長度大於另一組部件的長度,同時為提供本實施例中的模具生產出的板材成品的堅固性,優先將其中一組部件內側的凸臺11設置為九個, 另一組 部件內側的凸臺11設置為三個。拼接成模具本體1的四個部件13中至少其中三個部件的相互連接處設置有固定裝置,固定裝置優先設置為兩個,並且全部設置在模具本體1 的一端,固定裝置可以採用各種可以將兩個部件垂直固定的鎖扣,本實施例為達到比較好的固定效果,防止在生產板材過程中模具發生脫落,採用邊卡扣12。模具本體1的長度可以隨加工板材成品的長度而專門定製。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時,將板材原材料加入模具本體1 中,待原材料基本凝固後就可通過固定拼接模具本體ι的四個部件13的邊卡扣12卸下模具,繼續進行下一個板材成本的生產,增加模具的利用率,提高其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包括呈框架狀的模具本體(1),模具本體(1)內側有多個向內的凸臺(11),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模具本體(1)為矩形框,且由四個部件(13)拼接而成,至少其中三個部件的相互連接處設置有固定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裝置為兩個,且全部設置在模具本體(1)的一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裝置是邊卡扣(1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拼接成模具本體(1)的四個部件(13)分為兩組,每組部件(13)的長度相等,且其中一組部件(13)的長度大於另一組部件的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其中一組部件內側的凸臺(11)為6至12個,另一組部件內側的凸臺(11)為2至6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屬隔牆板生產配套裝置,包括呈框架狀的模具本體(1),模具本體(1)內側有多個向內的凸臺(11),所述的模具本體(1)為矩形框,且由四個部件(13)拼接而成,至少其中三個部件的相互連接處設置有固定裝置。通過將模具本體分離成四個部件,再通過邊卡扣固定,在板材在模板中成型後,不必等其完全乾燥就可通過邊卡扣將模具卸下,提高板材的生產效率,同時其內部設置有多個凸臺,可進一步提高成品板材的堅固性。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秸稈隔牆板的生產模具結構簡單,可用於生產低密度的各種類型的板材,尤其適合生產秸稈隔牆板,應用範圍廣。
文檔編號B27N3/08GK201979579SQ20112000567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0日
發明者張衛國 申請人:綿陽安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