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雜誌讀後感
2023-07-15 01:31:33 4
篇一:讀者雜誌讀後感
近來,在讀者雜誌上看到一篇描寫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文章,頗為感動,接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次,一位美國記者採訪張藝謀,問:您現在到底有多少財富呢? 張藝謀仔細思考了一下,然後認真地對記者說:「說來你也許不信,我的財富,只是一架舊式照相機。」 記者睜大了眼睛說:這怎麼可能呢?您不會是在蒙我吧? 張藝謀笑著說,我說的是真心話,由於家庭出身原因,從小到大,我們家一直生活在一個受人歧視的環境裡。 18 歲那年,我迷上了攝影,可在當時,家裡連吃飯都困難,哪裡還拿得出錢給我買照相機,供我學攝影呢?有一天,我聽人說,賣血可以賺錢,於是我瞞著家人,偷偷地到城市裡去賣血。一連賣了 5 個月,終於攢夠了買一架照相機的錢。 憑著這架照相機給我的藝術積累, 1987 年我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 可以說,是這架照相機,或者說是那段賣血的經歷,給了我特殊的人生體驗,鼓勵我不段挑戰逆境,打破宿命,去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所以,不管到哪裡,我一直保留著它,那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財富!
是的,當人們把羨慕的目光投向成功人士名利光環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他們身上隱藏的精神財富,那才是他們動力的源泉、制勝的要素、成功的秘訣。
篇二:讀者雜誌讀後感
《讀者》是伴隨我整個假期的一本雜誌。內容包括了文苑、人物、社會、人生、生活、文明、悅讀、點滴、互動和藝術等等。
「文苑」分為卷首語、文苑、書林一葉和原創精品。它告訴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人物」分為人物和名人軼事。它告訴我許多偉人的往事。「社會」分為雜談隨感、話題和社會之窗。它告訴我許多社會上的變化。「人生」分為人世間、人生之旅、婚姻家庭、兩代之間、青年一代和校園內外。它告訴我許多人的一生。「生活」分為心理人生、經營之道、品位、生活之友和樂活。它告訴我許多生活的樂趣。「文明」分為在海外、他山石、風情錄、軍事天地、歷史一葉、文化茶座、人與自然、史海拾貝和生物世界。它告訴我許多文明的重要性。「悅讀」分為幽默小品、言論、漫畫與幽默和影像。它告訴我生活中的許多小事都能成為笑料。「點滴」分為意林、資料卡和點滴。它告訴我許多一點一滴都有含義。「互動」為互動。它告訴我許多人的困惑並解答。「藝術」為封面。它告訴我許多藝術的精華。
《讀者》裡許多文章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無窮,開闊了我的視野。它教會我了許多人生的哲理,對我今後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真是一本好讀物啊!
篇三:讀者雜誌讀後感
新學期,新氣象。這學期老師還在班裡開展了課外閱讀活動。在假期期間我們每一個考95分以下的同學都有一項特殊的作業,閱讀《讀者》上的十篇文章。這是不是很簡單呀? 不,還有要求呢: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劃出好詞好句和中心句。
我是第一次接觸這種雜誌,第一次看《讀者》上的文章。《讀者》的文章非常好,不僅有蘊含深刻道理的「意林」、風趣幽默的笑話專欄,也有情感真實的「名人軼事」欄目……但也有一些不適合我的,所以我精挑細選了一些適合我讀的文章,《讀者》的十篇 文章寫完了,假期也結束了,轉眼開學了。
現在《讀者》成了我們班討論的焦點。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一節語文課和周三下午的兩節作文課,是我們講《讀者》的時間。老師讓同學們一個一個上臺講,讓同學們講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下面的同學認真聽,根據情況進行補充,老師還向同學提出一些更深入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
《讀者》這本書的文章有的讓我落淚,有的讓我開懷大笑。現在《讀者》成了我身邊最好的夥伴。我也成了《讀者》最忠實的讀者。
篇四:讀者雜誌讀後感 沈浩波
經常看到妻子翻看讀者,用她的話說《讀者》、《青年文摘》與《萌芽》等這些書籍是陪伴她長大的書籍。
近日有幸也拜讀一下妻子口中陪伴她成長的東西。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本書原本的知識,而是從中,使我我深深感動。
你知道有時候,有些歌、有些東西就是有那種力量。哪怕它在你的手機裡藏了好幾年,哪怕它早就過了黃金期,哪怕越來越少的人會提起它。你就是知道,當你一聽到這首歌,一看到那些漫畫的時候,就會想到從前的自己,你就會獲得一種莫名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讓你感受到自己的節奏,讓你以跟世界不同的方式獨自運轉著,讓你能聽到自己。
就如同我家裡存放的那些舊書,那是曾經妻子孩童時候閱讀的一些書籍。她讀書的時候總是一個人靜靜坐在窗前的沙發上閱讀,一看就是一下午。後來妻子有了孩子,工作也日益繁忙,漸漸的就離這些書籍漸行漸遠。這些曾經的舊書籍已經開始褪色泛黃。可是妻子仍然對這些已經過了年代的老書籍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使是家裡的幾次翻新與裝修,妻子始終不忍心把他們賣掉或丟棄。
與塵封在歲月裡的東西相遇,是一種美好。人世間,總會有一些美好和你相遇。有時候一櫥櫃的舊書就是一段悲喜交加的感情,就是會讓你簡單卻能讓自己充實開心的東西。
篇五:讀者雜誌讀後感
我媽媽曾經說過,讀《讀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讀了讀者之後,我既變成了一個有品位的人,有體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
《讀者》是一本雜誌,是半月刊。每到一個月的14號和30號,我都會拿著四塊錢,飛奔著去報亭買到最新一期的讀者。讀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有時候,會介紹一些名人背後的故事;有時候,會從一件件小事中體驗出一條條人生哲理;有時候,在那一小塊的地方,會放一首浪漫的詩歌;有時候,會介紹一些新名詞,讓我們從此不再落伍。看完《讀者》,時而開心,時而傷心,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讀者》中我和媽媽最愛的板塊——言論。言論是寫一些當今流行的一些話語,或者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一些講得特別好的話我還會把它寫到我的QQ籤名上面。在這一期裡,我看到了「職場三定律」:「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他總能概括得很好。還有約翰·列儂說的一句話:「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麼,我說『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說的太好了,每讀一期讀者,我仿佛長大了很多。
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愛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這篇文章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愛情這個東西。它由十一個小故事組成,來說明了愛情這個讓人無可救藥的東西,說明了愛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故事摘抄下來:
「火車上,他拿著手機發微博:『在火車上,我對她一見鍾情,但她討厭煙味。不知為什麼,她一直望著窗外……』他默默地看著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過了一會兒,微博上有人回復了他:『因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頭一看,她正微笑地看著自己。」短短的兩條微博而已,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微愛情的力量。
讀了《讀者》,我長大了,我真的長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最近沫沫也喜歡上了《讀者》,還是胡夢霖借給她的。《讀者》讓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媽媽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我體驗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讀者》的讀者,我真的很快樂!真心祝願《讀者》在新的一年裡暢銷!
篇六:讀者雜誌讀後感
我很喜歡看《讀者》這份雜誌,因為其中有很多故事能給予我啟示。前不久看到的一篇短文中,女主人講的一番話讓我頗有感觸。她是這麼說的:「有一回我回家,在電梯的鏡子裡看到了一張睏倦、灰暗的臉,一雙緊擰的眉毛,煩惱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跳。於是我想,當孩子、丈夫面對這樣愁苦陰沉的面孔時,會有什麼感覺呢?假如我面對的也是這樣的面孔又會有什麼反應?接著我想到了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
我看著看著,不禁聯想到,我家門口的那面鏡子。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會時常會在出門前匆匆地在鏡子前偷偷地瞄上幾眼,只是為了檢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合身,頭髮有沒有不聽話,臉上皮膚是不是很乾燥……可是卻從來沒有檢查一下自己的心情是如何的。
說實在的,當班主任工作一年了,教育教學水平未見長進,埋怨、批評學生倒是有了一套。什麼拖拉作業,打架吵嘴,不願打掃衛生,文明禮儀衛生得不到五星等等,每天都會為這些瑣碎的事情生氣,哪怕已經氣到無氣可生之時,也要裝腔作勢一番,因為要讓他們知道老師很重視啊。現在回想一下,當我生氣時,大發雷霆的樣子在鏡子中會是怎樣呢?我的學生第一次面對這樣的面孔會害怕嗎?那第二次、第三次呢?……接著我想到了學生由開始的懼怕到後來的漠然、無動於衷。
短文的最後寫道:「天下的好與壞,幸與不幸,快樂與痛苦,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一念之間的轉換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世界。」現實生活中的我樂觀開朗,很喜歡「轉念一想」這個詞,也經常用「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來教育那些容易衝動惹事的學生,那我何不以此為轉機呢?想想他們平時是很淘氣,很貪玩,但這又何妨呢?毛主席不是曾說過「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嘛,我小時侯不也常拿這句話來與家長作鬥爭的嗎?;想想明明平時作業拖拉,生字詞常默不及格,可是他今年不也說出了一句令我感動的話嗎?「我雖然身體不舒服,但我不要回家休息,因為作業還沒完成呢」;班級裡總有調皮的男生「惹是生非」,每次不是總有人「臨危不懼」、「挺身而出」嗎?……想想,想想,與孩子們相處了那麼久,他們一次次對我的寬容還少嗎?
雨果說:「……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孩子們的心靈是如此純淨,即使他們偶爾鬧一下情緒,撒一下嬌,我們也應該象他們一樣,寬容對方,給自己一個好心情,給孩子一個好心情。所以,提醒自己下一次照鏡子時,別忘了檢查一下自己的心情。
篇七:讀者雜誌讀後感 程大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指導和伴隨每個人一生成長指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媒體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出校門後,逐步沉湎於網絡及各種名目的信息中,而忽視了對書籍中知識的再學習,不可否認,在當今高度發達的資訊時代,網絡的傳播更能使人開拓視野,掌握各種機遇,但是作為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來講,任何一種產物都代替不了一種東西—— 就是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印證了從古至今書籍對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一個人不是完成學業後便遠離了書籍,而是應該把書作為終身不離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由於妻子是小學教師,教的課程又是語文,因此對涉及文學的書籍比較感興趣。書架床頭擺放的許多都是文學雜誌,例如《讀者》、《黃河文學》、《芙蓉》等,特別是《讀者》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讀者》一書,著實引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這本書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版面包括文苑、人生、生活、文明、悅讀、點滴及互動、藝術等版面。有普通人記述的小小說,有名家的評論,有真實的歷史記述,有現實生活的有感而發等等。同時輔以散文、詩歌及攝影等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全方位的作品。不同版面向人們展示不同的視野及相同的認識。大到對皇帝及總統的評述,小到街面、鄰裡間及電梯裡發生的市井小事,折射出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多面,同時又用不同的手法弘揚了主旋律,激發了正能量。從2014 年——2015 年中,我每期必讀,獲益頗豐,以小見大,從一些小事知道許多大的道理,掌握了不少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正如2015 年第一期卷首語所說「我們身處急劇變化的世界,在時代匆匆的腳步中,心靈空間不覺要被壓縮分配給紛呈的選擇,懷疑和評判佔據了更多的輿論空間,許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覺便隨之疏離,快速革新的技術為閱讀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形式體驗。《讀者》也順應潮流,利用媒體新技術為雜誌匯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家園中,《讀者》更願成為一座明亮的燈塔,守望、梳理、傳播那些容易被遺忘,卻值得被沉澱的信念和價值觀,希望這座燈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會中,精神不能盲從、靈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堅守。哪怕周圍的世界再複雜,我們也要保護好內心的善良和溫暖。」
以上的表達深刻反映了《讀者》編輯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及對廣大讀者寄予的希望。衷心希望更多的書友能騰出時間來認識《讀者》,熟悉《讀者》,從而喜歡《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