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會自然而然的學會技能嗎(寶寶天生自帶的隱藏技能)
2023-08-05 19:50:23 1
人類幼崽來到人間,家裡添丁進口喜氣洋洋。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小寶貝軟軟的一團,根本什麼也不會做,其實不然。
即便是新生兒,也隱藏著這些技能,有的過幾個月就消失了,你發現了嗎?
第一類,與「吃」有關的這些自帶技能1)吸吮反射
當媽媽把乳頭、奶嘴、手指等放進寶寶的嘴裡,他會自動開啟「吸吮」,這就是「吸吮反射」。
吸吮反射指的是,當把乳頭或手指放置於嬰兒的口唇部位時,他們會自動出現相應的口唇和舌的吸吮蠕動。這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是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嬰兒具有的先天反射之一。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吸吮反射」在出生後的3或4個月就會消失,隨之會表現為正常的進食,這是寶寶的咀嚼能力不斷發育完善的過程和結果。
不得不說,如果寶寶沒有這個天生隱藏技能,可能就要面臨餓肚子的後果了!這難道不是寶寶的天生「生存技能」嗎?
2)覓食反射
寶寶對「食物」的敏感度,可以說是全方位,只要「食物」出現在了寶寶可接觸的範圍,他就會自動開啟「反射性覓食」。
這就是寶寶的天生隱藏技能—覓食反射。
覓食反射指的是只要嬰兒的面頰接觸到媽媽的乳房或者其他部位,他們就會自動去尋覓乳頭;或者當用手指接觸到寶寶的面部,他們會有很明顯的轉向刺激源的動作。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覓食反射」出現的時間是0-3個月,並在3-4個月的時間內消失,通常跟「吸吮反射」相互配合,成為本身無生存能力的「生存加持」。
有些科學研究發現,寶寶越清醒越活躍,覓食反應越發生明顯。
第二類,小嬰兒自帶的「求生技能」1)遊泳
寶寶的天生隱藏「遊泳技能」,也可稱為「潛水反射」,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
生活中不難發現,只要把寶寶放進水中,即使不會遊泳,他們的手臂和腿部會無意識的做出一些類似遊泳的動作。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遊泳技能會在4-6個月逐漸消失,但是等到寶寶6個月後入水。可能還會來個掙扎的「狗刨式」活動,有時甚至還會來個翻身仰泳。
雖然說這是寶寶的天生技能,但是不代表他們真的能遊泳,家長要區分好這一點。
一般情況下,寶寶在8個月,才會開始有意識的遊泳。
寶寶的這個技能,除了可以衡量神經系統發育正常的指標之外,還可成為寶寶的一道「保命符」。
當寶寶入水之後,四肢主動划動的同時,還會下意識的屏住呼吸,這個動作既是給予身體浮力,也是保護大腦等重要器官的動作,這會給爸爸媽媽的及時救援提供幾秒甚至是幾分鐘的時間。
生活中,不乏有嬰兒遊泳溺亡的新聞。痛心的同時也不得不提醒大人,寶寶們已經為自己的生存在拼命進化「技能」,大人們難道不應該給遊泳的他們提供更細緻的保護嗎?
2)刷臉賣萌
寶寶的可愛,無時無刻不再發生,哭、笑、鬧都在全方位彰顯著自己的可愛。
心理學家洛倫茲總結的可愛標準:大圓頭,大額頭,大眼睛,胖乎乎的臉蛋,尖下巴,小小圓滾滾的身體和柔軟而有彈性的皮膚。
這是心理學上有名的「丘比特娃娃效應」。
寶寶為什麼會天生可愛,自帶刷臉賣萌技能,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解釋,這是他們進化而來的生存技能。
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滿足自己的需求,人類幼崽逐漸進化出萌萌噠的臉龐和身體。
為了生存,可愛一點有什麼不好?
3)通過哭鬧來吸引大人注意
研究顯示,嬰兒的哭聲頻率為400-500Hz左右,是人耳最敏感的頻率區間,並且能刺激情感處理區域—大腦顳中回。
當寶寶哭鬧時,大人們會知道這是他們發出的「需求信號」,在即時性的需求滿足時,寶寶們也天然的知道了通過哭鬧來吸引大人注意的生存技能。
第三類,暖心的「情感技能」發音需要調動肌肉,一個單詞的發音需要用到70多塊肌肉,而mama的發音用的肌肉最少,所以最容易發出。
生活中,當寶寶哭的時候,會發出「啊」的音;當吃奶的時候,嘴巴含住乳房,會逐漸學會「m」的發音。
前者是寶寶的心理需求表達,後者是寶寶的生理需求滿足,於是連在一起,寶寶們也就掌握了mama的發音,也明白只要自己發出這個音,媽媽就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寶寶用mama獲得了媽媽的愛,媽媽從mama中感受到了寶寶對自己的愛。
可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同一個媽媽音。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