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16:30:46 2
專利名稱: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類,特別是涉及農業機械的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
背景技術:
隨著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不斷推廣,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機具也在大量的研製生產,如陝西秦豐農機有限公司生產的4J-150型秸稈粉碎還田機,石家莊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4QR型秸稈粉碎還田機,以及上海拖拉機內燃機公司生產的1LH-306型深松機,河北保定農業機械廠生產的1SN型深松機,這些機具只能完成單一的機械作務,秸稈粉碎還田機只能粉碎秸稈而不能深鬆土地,深松機只能鬆土而不能粉碎秸稈,而這兩道作務工序在保護性耕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作務方式是先由粉碎機粉碎秸稈,再由深松機疏鬆土地,這樣的分項作業必然要使拖拉機多次進入土地,導致土層過度受壓,結構破壞,同時也增大了作業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即可完成秸稈粉碎覆蓋又可同時對作物按幅寬進行間隔局部深松兩種功能的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機架前上部裝置有懸掛架,前下部裝置有齒輪箱,齒輪箱前設有花鍵軸,其一側設有傳動軸,機架中部設置有粉碎輥,粉碎輥外緣裝有若干個錘爪,傳動軸通過傳動帶與粉碎輥相連,粉碎輥後部與機架相連設有鏟架,鏟架上設有鏟座,鏟體通過鏟卡固定在鏟座內,在每個鏟體與機架之間設有鏟撐,置於鏟體後部的支承輥通過左右兩側的支臂與機架相連,在鏟座與靠近支承輥的支臂之間還裝有調節螺栓。
說明書附圖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附
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如下機架1、懸掛架2、齒輪箱3、傳動帶4、粉碎輥5、錘爪6、支承輥7、鏟架8、鏟體9、鏟座10、鏟卡11、鏟撐12、花鍵軸13、傳動軸14、支臂15、調節螺栓1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在機架(1)前上部裝置有懸掛架(2),前下部裝置有齒輪箱(3),齒輪箱(3)前設有花鍵軸(13),其一側設有傳動軸(14),機架(1)中部設置有粉碎輥(5),粉碎輥(5)外緣均勻裝有三個錘爪(6),傳動軸(14)通過傳動帶(4)與粉碎輥(5)相連,粉碎輥(5)後部與機架(1)相連設有前後兩個鏟架(8),前鏟架(8)上設有兩個鏟座(10),後鏟架(8)上設有一個鏟座(10),鏟體(9)通過鏟卡(11)固定在鏟痤(10)內,在每個鏟體(9)與機架(1)之間設有鏟撐(12),置於鏟體(9)後部的支承輥(7)通過左右兩側的支臂(15)與機架(1)相連,在鏟座(10)與靠近支承輥(7)的支臂(15)之間還裝有調節螺栓(16)。
工作時,先通過調整調節螺栓改變支承輥的高度使錘爪距地表2-8cm,再調整鏟體,使其入土深度為30cm左右,並使鏟撐帶有適當的預緊力,然後將本實用新型與拖拉機相掛接,使動力輸出與花鍵軸結合,先輸出動力,當粉碎輥高速旋轉時再穩步行進,隨著機具的前行,秸稈便被推倒並隨即被粉碎輥上的錘爪擊碎,然後均勻的拋撒於地表,鏟體緊跟著在撒撤有秸稈的地裡進行寬行距的深松,便一次完成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鬆土地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可靠,目前尚沒有同類機型與之相比較,可以說是填補了農業機械的一項空白。本實用新型特別適用於在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推廣應用,對於推廣保護性耕作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是在機架(1)前上部裝置有懸掛架(2),前下部裝置有齒輪箱(3),齒輪箱(3)前設有花鍵軸(13),其一側設有傳動軸(14),其特徵是在機架(1)中部設置有粉碎輥(5),粉碎輥(5)外緣均勻裝有若干個錘爪(6),傳動軸(14)通過傳動帶(4)與粉碎輥(5)相連,粉碎輥(5)後部與機架(1)相連設有鏟架(8),鏟架(8)上設有鏟座(10),鏟體(9)通過鏟卡(11)固定在鏟痤(10)內,置於鏟體(9)後部的支承輥(7)通過左右兩側的支臂(15)與機架(1)相連,在鏟座(10)與靠近支承輥(7)的支臂(15)之間還裝有調節螺栓(1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其特徵是在每個鏟體(9)與機架(1)之間設有鏟撐(1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它是可一次完成秸稈粉碎還田、深鬆土地兩道作務工序的複合式機械,其主要結構是在機架上裝有帶錘爪的粉碎輥,機架後設有鏟架,鏟體通過鏟卡固定在鏟架上的鏟座內,在鏟體後還裝有調節錘爪高度的支承輥。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可靠,目前尚沒有同類機型可與之比較,它特別適用於在乾旱及半乾旱地區使用,對推廣保護性耕作將發揮重要作用。
文檔編號A01D82/00GK2713791SQ200420042259
公開日2005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8日
發明者薛少平, 薛惠嵐, 姚萬生, 雷樹武, 楊青, 朱瑞翔 申請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