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400字
2023-07-13 01:49:02 1
篇一:學習《弟子規》有感 劉蔓儀
今天,老師教我們讀《弟子規》,老師主要講了《弟子規》中「入則孝」這部分的內容。講的是我們應該怎麼做一個孝順有禮貌的好孩子,我們讀的很快,讀完後,蔣老師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有沒有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有沒有和爸爸媽媽吵架?在家和妹妹有沒有搶玩具?在學校有沒有和同學打架?坐公交車有沒有給老爺爺老奶奶讓座?見到老師有沒有向老師問好?老師問我們平時是不是都是這麼做的。這時,我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想到了昨天媽媽在檢查作業作業時,我有一個拼音寫錯了,媽媽向我指出了錯誤,可是我卻很不高興,還生氣,一晚上沒有理媽媽。
今天讀了《弟子規》,我才知道我這樣做是不對的,古時候的小朋友都知道「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卻沒有做到。媽媽向我指出錯誤是為了幫助我改正,我怎麼還可以發脾氣呢,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媽媽道歉,向媽媽說對不起。
以後我要象《弟子規》裡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為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讀到這裡我想到到了自己,平時都沒有做到,媽媽叫我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 ,不能及時的去做,還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媽媽批評教育時,也不虛心去聽。
上面這些我都沒有做到,以後還要多學習怎樣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好孩子!
篇二:讀《弟子規》有感
《弟子規》共分為總敘及其它七大部份,分別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規範和禮儀,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學習它首先對孩子們是必需的,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祖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厚德則中國才會更加興旺發達。尤其是德,如果孩子沒有德,縱然他(她)滿腹經綸、才高八鬥,將來也未必會成為社會的棟梁。其次,作為大人,學習《弟子規》也是大有脾益的。
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好孩子,俗話講「打鐵尚得自身硬」,何況是為人師長。而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社會普遍強調和遵循的都是急功近利型的競爭模式和發展思路。若以這個作為行為準則,有利可圖的,大家就爭先恐後、趨之若鶩;沒名沒份的,大家都退避三舍、恐及其身。那麼久而久之,在利益面前人們將道亦無道;大而推之,則國將不國。
所以就大人和孩子一塊學習《弟子規》來說,我覺得倒不失為一次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不斷進步的有益嘗試。大人自己通過學習和力行《弟子規》,每一條都和孩子一起學,一起做,不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大人都堅持原則不動搖。久而久之,孩子必將在學習生活、待人接物和尊老愛幼等方面有一個可人的進步。
篇三:讀《弟子規》後感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對飲食 ,勿揀擇」。這裡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因為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就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保持均衡。尤其現在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餚裡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裡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這是很不好的。而「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要告誡她要節制。不能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或不喜歡吃,就少吃或不吃。孩子從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秦夢迪小時候,大概是六歲以前,在飲食上就有這樣的毛病,吃飯幾乎不吃饃,吃菜本來就少,若是菜不可口乾脆就一口不吃,所以前兩年身體很差,特別是三、四季度,幾乎每個月都會生病,並且一生病就得到醫院輸液,記得六歲那年十月份,斷斷續續輸液輸了三星期,急得我直上火。近兩年來,隨著她飲食習慣的改善和調整,平時上醫院的次數少多了。這裡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多喝白開水。
篇四:讀完《弟子規》的後感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勿諂富,勿驕貧」,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時,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如果貧窮,處於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裡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這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總是喜新厭舊,追求物慾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人生也是沒有絲毫好處的。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孩子,要愛惜一切物品,防止喜新厭舊,在這裡我們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當好表率作用。
對物如此,人亦亦然。人與人相處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比如,有些離異的家庭,就是在於自己一時的貪慾和喜新厭舊,才造成了家庭的破碎,甚至妻離子散。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在與人的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故的這種心態?若有,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把一切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患於未然。
篇五:讀完《弟子規》的後感 驚洋
這幾個月我們學校舉行了朗誦《弟子規》的活動,我在這次活動中感受頗深,尤其是《弟子規》「信」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是說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要花言巧語。你問我為什麼要說這一句,因為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有一次,好朋友小明約我出去玩,我倆約好星期四在洛浦公園的車站等,不見不散。可等到那一天時,因為是個下雪天,我作業還沒寫完,那時天氣又很冷,家裡很暖和,心想:等我把作業寫完再說吧。可等我寫完作業的時候,已經八點了,外面的雪下得很大,鋪天蓋地,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地。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們的約定,於是就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準備出去。我打開門,一股冷風迎面撲來,嚇得我一哆嗦,聳了聳脖子,趕快把門關上,「好冷呀!」心裡想:還是不出去了吧,家裡太暖和了,舒服極了。第二天晚上,我打電話約他,他媽媽說他發燒了,我問他怎麼回事,原來是他昨天他一直等我,是他媽媽把他強行拉回去的,我聽了,慚愧極了。
讀了「信」之後,我想:「信」上說得對,我不應該失信,那樣就沒有人相信我了,好朋友會越來越少。從今以後,我應該講信用,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先說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