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核心的品質是什麼(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褒獎是什麼)
2023-07-04 23:29:14
每經記者:餘蕊均 江然 每經編輯:楊歡
城市韌性的根本,是人的韌性與堅強。
這兩天,成都因為允許佔道經營收穫了一波好評。一位網友評價:這裡太有人間煙火氣。
城叔以為,這是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褒獎。
△ 5月26日,《新聞聯播》關注報導成都允許臨時佔道經營 圖片來源:央視截圖
拋開對馬路經濟、路邊攤的呼聲,這件事的本質和背後的邏輯更值得琢磨:
為什麼允許佔道經營如此受關注?超大城市的創新治理拿什麼來保障?城鎮化率超過60%的今天,我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01
第一季度成都經濟增速同比下降3%,好於全國平均水平,體現出經濟的韌性和迴旋餘地。
韌性和餘地何來?這次接地氣的允許佔道經營可能說明了一些問題。
截至5月22日,成都全市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4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748個,大型商場佔道促銷點82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臨時投放點位6103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是重中之重。
兩個月時間,成都提供了10萬個崗位,背後牽扯著無數家庭,這番「讓利於民、與人方便」效果實在。
02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成都做法歸納起來就六個字,「五允許一堅持」——
允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允許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允許大型商場佔道促銷;允許流動商販販賣經營;允許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企業擴大停放區域。同時,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
這項政策出於今年3月,也就是疫情期間。初衷是防控初期,很多農貿市場都關門了,小區居民購買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極為不便。所以成都提出在小區周圍、百姓集中居住的地方,允許佔道經營,既方便採購,也避免形成大的人員流動。
印象中,城管與商販之間是一道難解的題,很多城市也的確面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尷尬。包容審慎的執法,恰是在執法和營生之間、管控與方便之間找到了一個中間地帶,真正從人的需求出發,是理念上的進步。
其實,成都城管工作一直以來有這麼一個說法,721工作法——意思是七分服務,兩分管理,一分執法。當執法者選擇以服務引導為主,當小商小販可以甩開膀子做生意,街道「活」起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什麼煙火氣、人間味,也就都有了。
03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被允許佔道經營的商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生活在城市裡的弱勢群體。
他們可能不會「高大上」的工作,生存技能單一,用長滿老繭的雙手去構築城市生活的「底盤」。這些每天想著去哪兒「找活路」的人,不應該被忽略,更不應該被驅趕,相反,城市應該尊重他們想要留下的權利並讓他們得到善待。
5月22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包括零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以億計。如此龐大的數量,既反映了市場需求,也折射出我國勞動力結構的基本面。
這些「天天工」支撐了城市的基本運轉,反過來,需要整套政策體系來支撐他們的生活保障,而不是任其居無定所,始終游離在城市服務管理體系之外。
4月底,成都專門出臺《關於建立靈活從業人員服務管理體系的意見》,幫助靈活從業的零工、散工、天天工。除了對提高勞動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創造良好就業服務環境做了制度安排外,還提出建立多渠道供給的基本住宿保障機制,確保靈活從業人員臨時性居住「有保障、住得起」。
當城市眼裡不再只看到高端人才,而是愈發尊重社會的多元,並著手系統地解決、幫助靈活從業人員通過勞動付出不斷改善生活,「到這裡去」就顯得無比順理成章。
04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未提GDP增速目標,更明確「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總理說,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衝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要鼓勵探索新路子,就要敢於用創新的制度安排提供保障。
去年6月,成都建立了一項通報表揚制度,旨在用精神激勵的方式,鼓勵基層主動作為,創新做好服務工作。
今年2月以來,成都疫情防控先進通報已進行九批次,那些來自基層的好點子不僅使成都成為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時還為經濟復甦搶出了空間,一季度經濟抗壓能力排在前列。
執法的柔與制度的剛,無形中增強了人的韌性。而在疫情面前,人的韌性鑄就了城市的韌性。
05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城叔相信,瘋狂「搶人」後,城市的吸引力已經不再是一紙戶籍,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未來城市對公共服務的提供能力,而城市有多大的「肚量」,能多把人放在心上,將決定她有多大的承載能力和發展後勁,這背後關乎人口、就業、經濟、治理。
如果僅討論經濟,成都與一線城市還有差距,但她的生活城市特質和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一直值得借鑑和學習。
在城鎮化高速推進的過程中,城市還在不斷生長與擴張,風險係數也隨之增加。在此背景下,更加凸顯人本型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只有始終把目光聚焦到「人」身上,城市才能在面對風險時張弛有度、沉著應對。
成都包容審慎的執法,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柔情,也教會城市以另一種治理方式激發經濟活力——不要硬碰硬,給人以空間,讓他們創新創造。特別是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當下,人有多大生存空間,城市就會有多大迴旋空間。
還記得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嗎?
這裡,是一座太有人間煙火氣的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