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齡球遊戲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2:50:51 1
專利名稱:保齡球遊戲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向在前方整齊排列配置有多個保齡球瓶的保齡球道上投球,並利用在該球道上滾動的球擊倒上述保齡球瓶從而獲得樂趣的保齡球遊戲裝置。
背景技術:
上述保齡球遊戲裝置包括作為選手投球區域的助走道部;從該助走道部延伸設置的、以供投出的球滾動的球道;配置在該球道的與上述助走道部相反側的端部上的多個保齡球瓶;和在球道的兩側並沿其設置、用於收容從該球道上偏落的球的槽狀的球溝等,選手通過相互競爭由倒下的保齡球瓶的數量所決定的得分,而從比賽中得到樂趣。
然而,雖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倒下的保齡球瓶的數量是由投出的保齡球的方向,換句話說就是保齡球碰到配置的保齡球瓶群的位置所支配,通過將球控制在靠近球道的中央的技術的好壞,來決定得分的高低。
所以,對於不能夠良好地控制球而將其投出的體格還沒有發達的兒童來說,就不能指望其得到較高的分數,不只如此,還有可能發生球落進球溝,而不能碰倒保齡球瓶的情況。這時,對比賽的興趣將被削弱,從而有可能在以一家團圓為目的的家庭中,出現不能夠從比賽中得到樂趣的情況。
所以,在現有技術中提出有各種用於防止保齡球落進球溝的球溝防止裝置的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在球道的兩側沿其配設杆材,在球溝與球道的邊界附近,在阻止球落進球溝的阻止位置和從該阻止位置向球溝側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具有使上述杆材沿水平方向平行移動的結構的裝置(參照日本特開平7-155424號公報、日本特開平9-84923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平11-164931號公報)。
在該球溝防止裝置中,在例如兒童等不能夠良好地控制球的投球者進行投球時,使上述杆材向上述阻止位置移動,另一方面,在比兒童體格發達的成人投球時,使上述杆材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動。
這樣,即使是在兒童等投球方向不穩定的人所投出的球向球溝滾動時,也能夠利用配置在阻止位置的杆材阻止球落進球溝,將其維持在球道上,最終與保齡球瓶碰撞,並使保齡球瓶倒下。即,即使是兒童也一定能夠擊倒保齡球瓶,可靠地得到高分。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賽時,將杆材配置在退避位置,即使是在投出的球滾向球溝時,也不阻止,任憑球落進球溝。即,能夠進行與不具備球溝防止裝置的通常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一樣的比賽。
這樣,如果使用上述球溝防止裝置,則即使是兒童也一定能夠擊倒保齡球瓶、得到分數,相應地就能夠保持對比賽的興趣。即,也能夠實現與成人在同一球道上比賽,這就意味著,在以一家團圓為目的的家庭中能夠從該比賽中得到樂趣。
另外,在上述內容之外,還具有構成為在上述阻止位置與從該阻止位置向下方退避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之間,使上述杆材在垂直方向上平行移動的部件(參照日本特開平10-151235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002-65933號公報),和構成以沿球道的長邊方向的軸線為中心的、使球溝在球道側轉動的部件(參照日本特表平10-506031號公報),都發揮與上述裝置一樣的作用。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5542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9-84923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1-164931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10-151235號公報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2-65933號公報專利文獻6日本特表平10-506031號公報但是,即使是具有上述現有的球溝防止裝置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在使兒童保持興趣進行比賽方面,還不能說是充分的裝置。
即,例如,在具有使杆材向阻止位置移動的結構的球溝防止裝置的情況下,如果投出的球向球溝滾動、與該杆材碰撞,則如果不保證杆材與球之間的高彈回性,球就會沿杆材滾動,最多能夠碰倒配置在球道的端部的保齡球瓶。
假設,即使在杆材和球之間具有高彈回性,如果碰撞杆材之後的球的滾動方向不一定,也保證不了是否會擊倒較多的保齡球瓶。另外,在保齡球比賽中,每一輪能夠投兩次球,在第一次投球沒有擊倒全部的保齡球瓶的情況下,若第二次投球擊倒剩下的所有的保齡球瓶,則稱為補中,分數會高,但是在上述結構的球溝防止裝置中,得到兩球全倒的機率非常少,兒童能夠得到高分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就上述的球溝防止裝置來說,與沒有具備該球溝防止裝置的裝置相比,雖然起到能夠多少保持一些兒童對比賽的興趣的效果,但是,對於容易玩厭煩的兒童來說,還不能說是很充分的裝置。換句話說,在使好奇心、向上心和優越感都豐富的兒童維持對比賽的興趣方面,能夠得到成人水平以上的分數,能夠與成人同等地進行競爭的狀態是有必要的。
在該種情況下,就具有使球溝在球道側旋轉的結構的裝置來說,也是一樣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鑑於上述事實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是投球方向不一定的兒童,也能夠打得全中或補中、取得高分的保齡球遊戲裝置。
用於實現上述目的的本發明是一種保齡球遊戲裝置,至少包括作為選手投球區域的助走道部;從該助走道部延伸設置的、供上述選手投出的球滾動的球道;整齊排列配置在該球道的與上述助走道部相反側的端部上的多個保齡球瓶;和在上述球道的兩側沿其設置、用於收容從上述球道上偏落的球的槽狀的球溝,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兩個引導部件,沿上述球道的長邊方向設置,由線狀、繩索狀、帶狀或棒狀的部件以及這些部件的組合構成;兩個第一保持體,分別配置在上述球道的上述助走道部的端部附近的兩外側,分別保持上述各引導部件的一端;兩個第二保持體,並行設置在上述第一保持體與上述保齡球瓶群之間且在上述球道的上方,分別保持上述引導部件的另一端,同時,該另一端保持部能夠分別在上述保齡球瓶群靠近上述助走道部側的位置且在上述球道的上方位置的引導位置,與遠離該引導位置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和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上述各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在上述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由上述第一保持體和第二保持體保持兩端的引導部件具有如下結構被配設為在上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位於上述引導位置上時,從其上方看,與上述球道的長邊方向斜向交叉,且能夠與在上述球道上滾動的球在該球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接觸,與該引導部件接觸的球由該引導部件引導向上述保齡球瓶群的中央附近。
根據該保齡球遊戲裝置,在選手是不具有能夠固定投球方向的技術的兒童的情況下,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上述各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向上述引導位置移動。如上所述,該引導位置是位於比上述保齡球瓶群更靠近上述助走道部側的位置且在球道的上方位置的位置,在上述另一端保持部在引導位置上時,兩個引導部件的一端位於球道的通路側的端部附近的外側,另一端位於保齡球瓶前方的、球道上方的位置,從其上方觀察與上述球道的長邊方向呈斜向交叉,且呈現能夠與在球道上滾動的球在其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上接觸的狀態,由該引導部件將與該引導部件接觸的球引導向保齡球瓶群的中央附近。
因此,如上所述,若選手在兩個引導部件的另一端部位於引導位置的狀態下投球,則投出的球在兩個引導部件間的球道上向保齡球側滾動,假設球向球溝滾動,則球在到達球溝之前與上述引導部件接觸,從而阻止球落入球溝中,且由引導部件將與引導部件接觸的球引導向保齡球瓶側,在保齡球瓶群的中央附近與之碰撞。
將球引導向保齡球瓶群的引導位置由上述另一端保持部的引導位置決定,通過將該引導位置設定在將球引導向保齡球瓶群的所謂裝口袋附近或頭部附近的位置上,即使是兒童也能夠輕易地打出全中。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賽的情況下,由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上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動。該退避位置是離開上述引導位置的位置,例如,是上述引導位置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的位置、或從引導位置向球道側水平移動的位置等,總而言之,在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位於退避位置上時,是引導部件不阻止球落入球溝的狀態的位置。
所以,在上述另一端保持部位於退避位置上時,在投出的球滾向球溝的情況下,並不加以阻止,任憑球落入球溝。即,能夠進行與通常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一樣的比賽。
這樣,根據本發明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在兒童進行比賽時,通過使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向引導位置移動,例如,即使是投出的球滾向球溝的情況下,也能夠由引導部件防止其落入球溝,且由引導部件將球引導向保齡球群的中央附近。所以,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固定的兒童,也一定能夠擊倒多數的球,根據情況而打得出全中或者補中的成績。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賽的情況下,通過使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移動至退避位置,能夠進行與通常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一樣的比賽。
所以,在本發明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中,即使是兒童與成人在同樣的球道上比賽,因為兒童也能夠與成人一樣得到高分,而不會喪失對比賽的興趣,所以,在相互間作為同等的選手進行家庭中的比賽的同時,能夠其樂融融地從中得到樂趣。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中,上述引導部件是由線狀、繩索狀、帶狀、棒狀的部件以及這些部件的組合構成的部件,如果是在透明或線狀部件的情況下難於識別的部件,則因為選手難於識別引導部件,所以即使是由引導部件的輔助使球不落入球溝而被引導向保齡球瓶群的基本靠近中央部位,也能夠使選手識別不出這樣的引導部件的輔助,反而錯覺是靠自己的技術得到的高分,從而,能夠使其充滿自信的享受比賽。
另外,上述引導位置涉及的上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的高度位置,位於比球的上端低的位置的情況下,在球通過時,球與上述另一端保持部有可能接觸,這時,就第二保持體的結構來說,很可能受到破損。所以,在這樣通過與球的接觸而有可能破損的情況下,優選將上述引導位置涉及的另一端保持部的高度位置設定在比球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另外,第一保持體也可以具有如下結構該上述一端保持部能夠在球道的上方位置或者接近球道的位置的第一位置與遠離球道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使該一端保持部在上述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另外,在兒童比賽的情況下,可以在投球前預先使第二保持體的上述另一端保持部移動至引導位置,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結構設置檢測投放到球道上的球的球檢測單元,在由該球檢測單元檢測出球時,由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向引導位置移動,由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使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向第一位置移動。這樣,例如,如果由選手能夠識別的部件構成引導部件,則選手能夠識別投球後引導部件向引導位置移動的輔助動作,對於兒童來說,相反,能夠得到接受輔助的真實感。
另外,上述球檢測單元在球道的兩側部具有沿其長邊方向的檢測區域,其也可以具有如下結構在由該球檢測單元檢測出球向球道的側部滾動時,由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向引導位置移動,由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使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向第一位置移動。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固定的兒童,在幾次投球中也總會有一次能夠使球向保齡球瓶群的接近中央附近滾動。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也使引導部件動作,則成為給予沒有必要的輔助,反而很有可能降低對比賽的興趣。所以,如上所述,如果只有在球向球道的側部,即朝向球溝滾動時,使引導部件動作,才能夠只在需要時給予輔助,能夠防止降低對比賽的興趣。
另外,上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也可以具有能夠將上述引導位置設定在上述球道的寬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由上述引導部件將球向相對於保齡球瓶群的任意位置引導的結構。這樣,能夠在第一次投球時設定上述引導位置使其將球引導至靠近保齡球瓶群的所謂的裝口袋的部分,在第二次投球時設定上述引導位置使其將球引導至朝向剩下的保齡球瓶,能夠提高選手取得補中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明,即使是兒童與成人在同樣的球道上比賽,兒童也能夠與成人一樣得到高分,不會喪失對比賽的興趣,在相互間作為同等的選手進行家庭中的比賽的同時,能夠其樂融融地從中得到樂趣。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表示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平面圖。
圖3是圖1表示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側視截面圖。
圖4是圖1表示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正視圖。
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引導部件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6是表示能夠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的引導部件的卷繞/抽出裝置的截面圖。
圖7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視圖。
圖8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視圖。
圖9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視圖。
圖10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側視圖。
圖11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臂的正視圖。
圖12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平面圖。
圖13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平面圖。
圖14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側視圖。
圖15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平面圖。
圖16是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平面圖。
符號說明1.保齡球遊戲裝置;2.助走道部;3.球道;4.球溝;5.保齡球瓶;15.保持柱;15a.保持部;20.保持臂;20a.保持部;45.裝飾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就本發明的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保齡球遊戲裝置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其平面圖,圖3是其側視截面圖,圖4是其正視圖。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保齡球遊戲裝置1包括作為選手進行投球b區域而設定的助走道部(approach)2;從該助走道部2延伸設置的、供選手所投出的球滾動的球道3;整齊排列配置在該球道3的與助走道部2相反側的端部上的10個保齡球瓶5;在該球道3的兩側並沿其設置的槽狀的球溝4、4;沿球道3的長邊方向設置的兩根合成纖維制、天然纖維制或金屬(纖維)制的繩索(rope)狀的引導部件10、10;分別保持該各引導部件10、10的一端的兩個保持柱(第一保持體)15、15;分別保持各引導部件10、10的另一端的兩個保持臂(第二保持體)20、20;以及驅動保持臂20、20的驅動馬達21,此外,其還具有在橫向上排列設置這些多個組的結構。
在相互鄰接的上述球溝4、4之間設置有分離部6,由球道3以及球溝4、4構成的各比賽區域,其相互之間由該分離部6所分離。另外,在配置保齡球瓶5的部分的兩側的球溝4、4之間設置有隔離壁7,也能夠由該隔離壁7來分離上述各比賽區域。另外,在球道3上方的上述隔離壁7、7之間,設置有前板(front cover)8,在由該前板8和上述隔壁板7所包圍的空間內的上述球道3上配置10個保齡球瓶5。而且,在上述前板8的前面設置有模仿人臉的裝飾體45。
上述各保持柱15、15分別被固定設置在位於上述比賽區域之外的分離部6上,保持上述引導部件10的保持部15a的高度位置,即引導部件10的保持位置被設定在位於球b的中心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另一方面,保持臂20、20由上述裝飾體45支撐,在與球道3垂直的面內自由搖動,由驅動馬達21所驅動而沿箭頭A-B所示方向搖動,使保持引導部件10的上述另一端部的保持部20a,在靠近上述球道3的寬度方向中央的引導位置(圖4中的實線所示位置)與從該引導位置偏離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圖4中的雙點劃線所示位置)之間移動。其中,位於引導位置上時的保持部20a的高度位置,即引導部件10的保持位置與上述保持柱15一樣,被設置在位於球b的中心位置或者其附近。另外,位於引導位置上時的一對保持部20a、20a之間的間隔為球b能夠通過的間隔。
因此,如圖2所示,一對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在相互分離的退避位置上時,由該一對保持臂20、20和上述一對保持柱15、15保持的引導部件10、10,如圖2中的雙點劃線所示,位於球道3的上方空間之外,上述各保持部20a、20a在相互接近的引導位置上時,如實線所示,引導部件10、10跨過球溝4,其一端位於球道3的上方空間之外,另一端位於接近球道3的寬度方向中央的位置。
根據具有以上結構的本實施例的保齡球遊戲裝置1,在像兒童一樣的選手不能夠良好地固定投球方向的情況下,在選手投球之前,驅動上述驅動馬達21,使保持臂20、20沿箭頭A所示方向搖動,使保持部20a、20a移動至靠近球道3的寬度方向中央的引導位置上。
由此,成為引導部件10、10跨過球溝3,其一端位於球道3的上方空間之外,另一端位於接近球道3的寬度方向中央的位置的狀態,利用這樣的兩個引導部件10、10,在其相互之間的間隔形成從助走道部2側開始朝向保齡球瓶5群的中央部的逐漸狹窄的引導路徑。
因此,在這樣由兩個引導部件10、10形成引導路徑的狀態下,如果選手投出球b,則投出的球b在兩個引導部件10、10間的球道3上向保齡球瓶5側滾動,假設如圖2所示,球b向球溝4、4滾動,則在球b到達球溝4之前,與引導部件10接觸,從而能夠阻止其落入球溝4,同時,與引導部件10接觸的球b通過該引導部件10而被引導向保齡球瓶5側,通過保持部20a、20a之間,碰撞靠近保齡球瓶5群的中央的部分。
球b被引導向保齡球瓶5群的位置由上述引導位置決定,通過將該引導位置設定在保齡球瓶5群的所謂裝口袋(pocket)附近或頭部(head)附近,即使是兒童也能夠輕易地打出全中。
相反,如果擴展位於引導位置時的上述保持部20a、20a之間的間隔,則因為球b不一定被引導至保齡球瓶5群的裝口袋附近,所以球b碰撞保齡球5群的位置不確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被控制的狀態,但是能夠實現保留不確定性的比賽。
另一方面,在成人比賽時,驅動上述驅動馬達21,使保持臂20、20沿箭頭B所示方向搖動,使保持部20a、20a移動至退避位置。由此,引導部件10、10處於位於球道3的上方空間之外的位置的狀態。
因此,在上述保持部20a、20a位於退避位置上時,若投出的球b朝向球溝4,則對其並不加以阻止,任憑球b落入球溝4。即,能夠進行與通常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一樣的比賽。
這樣,根據本實施例的保齡球遊戲裝置1,在兒童進行比賽時,通過使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向引導位置移動,例如,即使是投出的球b朝向球溝4等的情況下,也能夠由引導部件10、10阻止其落入球溝4,而且,由引導部件10、10將球b引導至保齡球瓶5群的中央附近。所以,即使是投球方向不確定的兒童,也一定能夠擊倒很多的保齡球瓶5,根據情況,能夠打得全中(strike)或者補中(spare)。
另一方面,在進行成人比賽時,通過使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向退避位置移動,能夠進行與通常的保齡球遊戲裝置一樣的比賽。
因此,就本實施例的保齡球遊戲裝置1來說,即使是兒童與成人在同樣的球道3上比賽,因為兒童也能夠與成人一樣得到高分,而不會喪失對比賽的興趣,所以,在相互間作為同等的選手進行家庭中的比賽的同時,能夠其樂融融地從中得到樂趣。
以上,就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能夠採用的具體方式不限定於上例的實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雖然上述引導部件10是由合成纖維制、天然纖維制、金屬(纖維)制等的繩索狀部件構成,但是另一方面,其也可以由以下部件構成鋼絲繩、鋼琴絲或樹脂細絲等的線狀部件;樹脂帶類等的帶狀部件;樹脂制、木製、金屬制等的棒狀部件;以及組合這些部件而構成的部件。另外,也可以是如圖5(a)、(b)表示的形成線狀部件、繩索狀部件或者棒狀部件,整體呈帶狀。
另外,雖然上述引導部件10不論是透明還是不透明都可以,但是,如果是透明的引導部件,或者在使用線狀部件時,是難於將其識別出來的極細的部件,則因為選手難於識別引導部件10,所以即使利用引導部件10的輔助而使球b並不落入到球溝內,並且將其引導至基本靠近保齡球瓶5群的中央的位置,選手也不會識別出這樣的引導部件10的輔助,還會錯覺地認為是依靠自己的技術而得到高分,從而,能夠充滿自信地體會比賽。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即使在保持臂20、20處於退避位置時的保持部20a、20a與保持柱15、15的保持部15a、15a之間的距離,與處於引導位置時的保持部20a、20a與保持部15a、15a之間的距離相同,在保持臂20、20在上述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移動的過程中,在上述保持部20a、20a與保持部15a、15a之間的距離擴縮的情況下,如果引導部件10沒有伸縮性,則在上述移動過程中,引導部件10鬆弛,或必須通過保持臂20、20撓曲來吸收上述擴縮。所以,有可能產生引導部件10的動作不穩定,或者給保持臂20、20的動作造成障礙。
所以,為了消除這樣的可能性,在引導部件10是繩索狀部件、線狀部件或者帶狀部件等具有可撓性部件的情況下,設置將引導部件10相對上述保持臂20、20以及/或保持柱15、15進行卷繞或者抽出的卷繞/抽出裝置,使得由該卷繞/抽出裝置保持上述引導部件10,從而,也可以利用上述卷繞/抽出裝置進行的引導部件10的卷繞、抽出動作吸收在保持臂20、20的上述移動過程中產生的擴縮。另一方面,在引導部件10是棒狀部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其保持在上述保持臂20、20以及/或保持柱15、15上,使其能夠在其軸向上移動,由引導部件10的軸向上的移動來吸收上述擴縮。
為了具體地例示,在圖6中表示上述卷繞/抽出裝置的一個例子。該卷繞/抽出裝置35是設置在保持柱15上的裝置,其包括收納在該中空狀保持柱15內的滑輪38以及輥39;從外部貫通該保持柱15以支撐上述輥39的旋轉軸41;與該旋轉軸41連接的扭矩保持器40;以及與該扭矩保持器40連接的驅動馬達36等。上述引導部件10的端部通過形成在保持柱15上的通孔15b,經由滑輪38而被卷繞在輥39上。另外,扭矩保持器40在作用在旋轉軸41上的扭矩超過規定的值時,容許該旋轉軸41進行旋轉。
根據該卷繞/抽出裝置30,在保持臂20、20在上述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移動時,驅動上述驅動馬達36,由該驅動馬達36驅動輥39向卷繞方向旋轉。然後,在由於保持臂20、20的移動導致引導部件10鬆弛的情況下,該引導部件10被卷繞在輥39上,另一方面,如果引導部件10被拉緊,上述規定值以上的扭矩作用在旋轉軸41上,則利用扭矩保持器40,在旋轉軸41和驅動馬達36之間呈現空滑的狀態,根據情況從輥39上抽出引導部件10。
因此,根據該卷繞/抽出裝置30,在產生上述擴縮的情況下,利用引導部件10的卷繞或抽出,來吸收該擴縮。
另外,上述保持臂20、20並不限定於上例的結構,作為其他的實施方式能夠為圖7至圖11中表示的各種方式。
圖7表示方式的保持臂22、22由經由關節部22d、22d而連接端部之間的第一臂22b、22b以及第二臂22c、22c構成,第一臂22b、22b利用上述驅動馬達21按照如圖所示那樣搖動,另一方面,第二臂22c、22c利用內置在關節部22d、22d的驅動馬達(未圖示)按照如圖所示那樣搖動,保持臂22、22的整體在雙點劃線表示的位置與實線表示的位置之間,按照箭頭所示的C-D方向移動。
另外,圖8表示的方式的保持臂23、23被設置為利用流體壓力缸、驅動馬達以及球頭螺釘、螺母等構成的驅動機構(未圖示),而能夠在箭頭E-F所示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動。
圖9以及圖10所示方式的保持臂24、24由託架26、26保持,能夠在箭頭I-J所示方向上自由搖動,利用驅動馬達25、25使其在同方向上搖動。另外,託架26、26,例如通過由驅動馬達、球頭螺釘和螺母等構成的驅動機構27,使其沿箭頭G-H所示方向(相互接近/遠離的方向)移動。因此,該保持臂24、24在實線表示的位置、與從該位置沿箭頭I所示方向搖動且向箭頭G所示方向滑動後的雙點劃線表示的位置之間移動。
另外,圖11表示方式的保持臂28、28構成為利用驅動機構29分別沿箭頭K-L所示方向(球道3的寬度方向)移動。驅動機構29,能夠在其正面保持一側的保持臂28並使其沿上述箭頭K-L所示方向移動,在其下面保持另一側的保持臂28並使其沿上述箭頭K-L所示方向移動,該動作由控制裝置30所控制,在這樣的控制裝置30的控制下,能夠使保持臂28、28分別沿球道3的寬度方向(箭頭K-L所示方向)移動到任意的位置。
因此,在這樣的結構中,因為能夠任意地設定上述球道3的寬度方向上的上述引導位置,例如,能夠在第一次投球時設定上述引導位置使其將球b引導至靠近保齡球瓶5群的所謂的裝口袋的部分,在第二次投球時設定上述引導位置,使其將球b引導至朝向剩下的保齡球瓶,所以能夠提高選手取得補中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兒童比賽時,在投球前預先使保持臂20、20的上述保持部20a、20a移動至引導位置,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如下結構,例如,如圖12所示,將用於檢測投放到球道3上的球b的發光受光型的一對檢測器50、50設置在助走道部2側的分離部6上,在由該檢測器50、50檢測出球b時,驅動上述驅動馬達21,使保持部20a、20a移動至引導位置。這樣的話,例如,在由選手能夠識別的部件構成上述引導部件10的情況下,選手能夠識別投球後引導部件10向引導位置移動的輔助動作,對於兒童則相反,與模擬人臉的裝飾體45相結合,利用擬人化的對象,能夠得到接受輔助的真實感。
另外,也可以為如下結構如圖13所示,分別配設一方配置在助走道部2側、另一方配置在保齡球瓶5群的裡側的兩對檢測器50、50,使得其檢測區域成為在球道3的兩側沿著其長邊方向的區域,在由檢測器50、50檢測出球b向球道3的側部滾動時,使保持部20a、20a向引導位置移動。
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固定的兒童,在幾次投球中也總會有一次能夠使球向保齡球瓶5群的接近中央附近滾動。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也使引導部件10、10動作,則成為給予沒有必要的輔助,反而有可能降低其對比賽的興趣。所以,如上所述,如果只有在球b向球道3的側部,即,朝向球溝4滾動時,使引導部件10、10動作,能夠只在需要時給予輔助,能夠防止降低對比賽的興趣。
另外,如圖14所示,也可以將在上述引導位置上的上述保持臂20、20的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設定在位於比球b的上端高的位置。在上述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位於比球b的上端低的位置情況下,在球b通過時,有可能球b與保持臂20、20接觸而破損,通過使上述保持部20a、20a的高度位置比球b的上端高,能夠防止該保持臂20、20與球b的接觸,從而防止保持臂20、20破損。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引導位置上的各保持臂20、20的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例示的位置,例如,如圖15所示,雙方的保持臂20、20也能夠跨越球道3的中心位置,進一步向相反側移動,將其設定在使得兩個引導部件10、10的平面視圖呈交叉狀態的位置。
另外,如圖16所示,上述保持柱15、15也可以為如下結構被設置為能夠沿箭頭M-N所示方向自由旋轉,利用固定設置在其外周面的臂部16保持上述引導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在保持臂20、20沿搖動位置移動時,與其同時沿箭頭M所示方向旋轉,使引導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部向球道3的上方位置或者說接近球道3的位置移動。這樣的話,因為能夠將引導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置於球道3的上方位置或者說接近球道3的位置,所以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選手投出的球b落入到球溝中。
這時,也可以在由上述檢測器50、50檢測球b時,使保持柱15、15沿箭頭M所示方向旋轉,使引導部件10、10的上述一端向球道3的上方位置或接近球道3的位置移動。
工業上的可利用性如上詳細敘述,本發明能夠非常適用於使用滾動的球擊倒整齊排列配置在球道上的保齡球瓶並從中獲得樂趣的保齡球遊戲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保齡球遊戲裝置,至少包括作為選手投球區域的助走道部;從該助走道部延伸設置的、供所述選手投出的球滾動的球道;整齊排列配置在該球道的與所述助走道部相反側的端部上的多個保齡球瓶;和在所述球道的兩側沿其設置的、用於收容從所述球道上偏落的球的槽狀的球溝,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兩個引導部件,沿所述球道的長邊方向設置,由線狀、繩索狀、帶狀或棒狀的部件以及這些部件的組合構成;兩個第一保持體,分別配置在所述球道的所述助走道部側的端部附近的兩外側,分別保持所述各引導部件的一端;兩個第二保持體,並行設置在所述第一保持體與所述保齡球瓶群之間且在所述球道的上方,分別保持所述各引導部件的另一端,同時,該另一端保持部能夠分別在所述保齡球瓶群靠近所述助走道部側的位置且在所述球道的上方位置的引導位置,與遠離該引導位置的位置上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和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所述各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在所述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由所述第一保持體和第二保持體保持兩端的引導部件具有如下結構被配設為在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位於所述引導位置上時,從其上方看,與所述球道的長邊方向斜向交叉,且能夠與在所述球道上滾動的球在該球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接觸,與該引導部件接觸的球由該引導部件引導向所述保齡球瓶群的中央附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檢測投到所述球道上的球的球檢測單元,所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具有如下結構在由所述球檢測單元檢測球時,使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球檢測單元在所述球道的兩側部具有沿其長邊方向的檢測區域,所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具有如下結構在由所述球檢測單元檢測出所述球向所述球道的側部滾動時,使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將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在所述引導位置上時的高度位置,設定在比所述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的高度位置高、且比球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保持體具有如下結構其所述一端保持部能夠在球道的上方位置或接近球道的位置的第一位置與遠離球道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該一端保持部利用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在所述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檢測投到所述球道上的球的球檢測單元,在由所述球檢測單元檢測出球時,所述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具有使所述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從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的結構,所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具有使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移動的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球檢測單元在所述球道的兩側部具有沿其長邊方向的檢測區域,構成為在由所述球檢測單元檢測出所述球向所述球道的側部滾動時,所述第一保持體驅動單元使所述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從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所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使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將所述第二保持體的另一端保持部在所述引導位置上時的高度位置,設定在比所述第一保持體的一端保持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時的高度位置高、且比球的上端高的位置上。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保齡球遊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具有能夠將所述引導位置設定在所述球道的寬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由所述引導部件將所述球向相對於所述保齡球瓶群的任意位置引導的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即使是投球方向不定的兒童也能夠通過全中或補中取得高分的保齡球遊戲裝置。該保齡球遊戲裝置(1)包括沿球道(3)的長邊方向設置的兩個引導部件(10);配設在球道(3)的助走道部(2)側端部的外側、保持引導部件(10)的一端的兩個第一保持體(15);在第一保持體(15)與保齡球瓶(5)群之間並列設置在球道(3)的上方,在保持引導部件(10)的另一端的同時,使該另一端保持部能夠在引導位置與遠離該引導位置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的兩個第二保持體(20);和使第二保持體(20)的另一端保持部在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移動的第二保持體驅動單元。被配設為在第二保持體(20)的另一端保持部位於引導位置上時,引導部件(10)與球道(3)的長邊方向斜向交叉,且能夠與在球道(3)上滾動的球在該球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上接觸。
文檔編號A63D1/00GK1960784SQ20058001714
公開日2007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26日
發明者越智泰 申請人:Bld東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