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黑幫情慾片《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

2023-07-27 08:42:53

  影片在敘事上採取穿插和閃回的形式,程耳說,這樣做是出於影片形式感的考慮:「距離產生美,一部電影有敘事的部分,也有作為電影本身形式感的部分。這部電影在電影的形式上是有所追求的。所以一開始就採用了打亂時空、多線敘事這樣的結構。

  黑幫情慾片《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一:

  一直很期待這部電影,不為別的,因為導演程耳,這位當年的《邊境風雲》驚為天人,風格鮮明,而這部作品也是姍姍來遲,片名從《舊社會》到《浮生若夢》,再到如今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幾款預告片也顯得逼格很高,卻讓人猜不透電影究竟在講述怎樣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多有感觸。並不是因為在那個年代上海灘風雲變幻的奇景,而是在時代浪潮下,風雨中大大小小角色,他們或而隨波逐流,或而與時代抗爭,特殊年代下的愛恨情仇,他們一直在划槳,與波浪抗爭,最後卻被衝回我們的往昔。

  這部作品,讓我部想起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香港麥當雄出品兩部《上海皇帝》,講述杜月笙的事跡,總片長200分鐘,乃是香港上世紀90年代數一數二的梟雄片,不過《羅曼蒂克消亡史》跟前者還不太一樣,具體隨後再說。另一部就是貌似夭折的《九龍城寨》,後者是俺超級期待的一部,如果這部電影當年能夠開拍,我想大概模式與這部《羅曼蒂克消亡史》會很像。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葛優飾演的陸先生,原型人物就是杜月笙,電影中還有青幫三大亨的名字,以及袁泉飾演的吳小姐胡蝶。比起《上海皇帝》中為杜月笙立傳,本片則更像是一部群戲,電影中沒有明確意義上的主角,卻是以陸先生為代表,來描述上海灘幾年風雲的變幻,以及大時代下各種角色對時代的抗爭。

  叱吒風雲的黑幫大佬,響徹上海灘的青幫三大亨,不甘寂寞的交際花,說著地道上海話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費的車夫殺手,還有外表光鮮卻身不由己的電影皇后、笑口常開但內心深不可測的女管家等,構成了一幅大時代下的不同階層的人物畫卷。

  鮮明的風格之下,是導演程耳一貫的風格體現。首先電影劇本紮實,敘事結構不尋常,剪輯迷人,家國情仇、黑吃黑,連環局,血腥,情慾,復仇,這些噱頭都有了。在這個非線性敘事的結構下,本片的故事看似迷幻多變,其實自己研讀,卻是多條暗線串起來的「網狀結構」。

  個人認為,本片如此不走尋常路的敘事手法,對於普通觀眾的理解上可能會造成一些缺失,但自己琢磨,程耳也絕非炫技,而是故意用這樣的敘事,來碰撞出不一樣的感覺。比如陸先生的視角之下,一場背叛與復仇的交織,陸先生和他身邊的男人們一個個都克己守禮,嚴格按照規矩辦事,用血性維持著地下的規則,唯一擾亂這種秩序的,只有利益,家國,以及女人。

  章子怡飾演小六,這個不甘寂寞的交際花作為代表,又是一類呈現。在這個複雜的紛爭世界中,更加隨波逐流的女人,她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卻成為攪動,甚至消亡這種秩序的關鍵。而淺野忠信飾演的日本妹夫,以及杜淳飾演的車夫等,則代表了串起幾段敘事的暗線。

  所以說,與其說本片是一部傳記類作品,倒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往事。並不是說電影沒有整體的故事性,而是導演程耳採用「大事記」的方式突出時代感,從角色的角度入手,而是著重幾個篇章,陸先生的家國情仇,以他為首的人在上海灘崢嶸歲月裡努力的維持著曾經的秩序,而章子怡、袁泉、鍾欣桐等人為代表的女性角色,實在秩序內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存在。

  而淺野忠信、杜淳等角色,串起來前後所有的故事和因果,象徵著推進打破這種秩序的推動力。這幾段情節互為因果,就想章子怡的小六,沒有她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後期的復仇,這其中飽含了個體的私慾,容納了家國情仇。

  幾段內容各自富有戲劇性。在這個「網狀敘事」的結構,糅合在一起,凸顯出人性在冰冷與溫暖之間糾葛、交錯,從而更加能夠強調主題,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不同狀態。但最終結果都是一樣,不管你是誰,都在時代的浪潮之下,化作歷史的塵埃,正如陸先生結尾那一幕,昔日梟雄,孤身一人遠去香港,有種梟雄之死霎那間的幻滅感。

  整部電影,風格獨特,無論肅殺還是張狂,給人一種無法找回的厚重儀式感。因為對逝去憾嘆,更需要放大放慢了來欣賞,明暗對比的色調,一點點曲折下去的人物,情感特別豐盈,讓人想起了《美國往事》。

  當然,電影並非樸實如華到成為萊昂內作品那樣的經典,本片為了凸顯人性和情感的碰撞,而刻意的打亂了故事線索,也註定了本片並非一部大眾級的作品。但該片留給人的回味卻是濃厚的,值得思考的。葛大爺演得異常精彩,讓人過目不忘。

  那一抹曾經屬於那個年代的羅曼蒂克,在歷史的車輪之下,終究成為了無法忘卻的紀念,彷如「莊生曉夢」的黑幫情歌,道盡了人性的滄桑,時代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斷企圖擁有,最終一切盡歸塵土,這難道不是一場夢嗎?

  黑幫情慾片《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感二:

  我看完片子的第一個感受是,無語。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概括。

  程耳集編劇、導演、剪輯於一身,寫他想寫的,導他想導的,剪他想留的,所以可以肯定,我坐在影院裡看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對白,都是程耳想表達的,那麼,問題來了,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影片講述了大上海的幾個黑幫大佬的家庭,在歷經日本入侵等戰爭動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背叛與仇殺,最後復仇的故事,影片彈著鋼琴開場,彈著鋼琴吃飯,彈著鋼琴殺人,從《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標題猜測,導演似乎想表達:被滅門的不只是黑幫大佬陸先生的家庭,還有那個時代羅曼蒂克的大上海,都隨著那場戰爭的結束,而消亡。

  然而,我不得不說,整個片子看完之後,我覺得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並不是上海人,並不是黑幫陸先生本人,而是那位日本人——一開始假裝其樂融融、冒充老上海、樂不思蜀的日本妹夫,而後來卻成了親手將姐夫陸先生一家——包括自己的老婆都送上西天的腹黑罪魁。

  你可以看到這個日本人的潛伏——他的假扮婚姻,他的假扮忠誠,他在麻將桌上用地道的上海話調侃;你可以看到他的心計——設計了偌大一場飯局仇殺,不過是為了造成自己這個間諜身份的假死,從而開始新的人生,踏上大東亞聖戰的戰場;可以看到他的欲望,因為一隻耳環而噴薄而出、再也無法壓抑的欲望,他和章子怡禁室培欲般的生活場景:吃飯、做愛、吃飯、做愛、吃飯、做愛;也可以看到他的掙扎,想扼死章子怡卻並沒有,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槍殺。

  全片最大的亮點,最複雜,最有血有肉的人物,就是淺野忠信演的這個日本人。

  然而,他是日本人,他假裝熱愛上海,假裝是上海人,假裝說日本人來了,他要保衛上海的日本人,正是他這樣的日本人,一手葬送了羅曼蒂克的上海。

  而與這個腹黑、殘忍的日本間諜相比之下,其他的上海人,陸先生家中的每一個人,卻顯得是如此平淡如水,喜歡調戲送早點小哥的管家王媽,完全被男人吸引和擺布的前嫂子,完全沒有識破丈夫是日本間諜的妹妹,腦子裡只有表格、傢伙和女人的打手,還有面無表情的黑幫老大。

  其中有一場戲,陸先生和黑幫老大戴先生兩家人坐在一起圍桌吃飯,大家講些八卦的笑話,王媽過來戴先生還會逗她開心,簡直像是TVB版的黑幫合家歡,一屋老友記。

  我似乎開始明白。

  在程耳的筆下、鏡頭中,中國人或上海人,和日本人,完全成為了兩個特徵和對比鮮明的群體。

  上海的中國人沒有計劃,沒有宏圖,沒有進取心,混日子,卻樂得自在,享受家庭,重視每一頓早餐,只有一個原因:那是他們自己的城市。他們愛那個城市,對於每一個想來破壞這座城市的人(比如開頭的趙寶剛),只想極力踢走他。

  但日本人不是,他們計劃周密,步步緊逼,潛伏多年,心狠手辣,不達目的不罷休。他們最終得到了上海,也最終失去了上海,只有一個原因:那裡本來也不是他們的。

  我不知程耳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始終把葛優飾演的陸先生「去黑幫化」,演他愛吃,愛女人,愛喝茶,舉止文雅,談笑風生,關愛家人,有情有義,只有在維護上海這座城市的時候,才會出手殺人。這哪裡是黑幫,簡直是城市英雄。

  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一個悼念大上海羅曼蒂克時代的片子,塑造最成功的一個人竟然是日本間諜,這是一種反差效果。

  導演似乎有意無意在用這個「溫柔的黑幫」與「翻臉無情的日本間諜妹夫」在做對比,說,再大的黑幫,也比日本侵略者善良。

  片中葛優飾演的陸先生,身材單薄,看似手無縛雞之力,和幾塊腹肌的日本間諜淺野忠信比起來簡直是弱雞,這也是種刻意的反差對比,用瘦弱的外形,反襯善良的內心。相比較手撕鬼子那種抗日神劇,導演力圖用更加溫和的方式曲線救國。

  所以這個片子,就成了「花樣年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華麗文藝片外殼包裹下的反法西斯電影。

  忽然想起看過的一首諷刺詩:

  當勃蘭特在華沙雙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了一個反差,

  跪著的德國總理,

  比站著的日本首相,

  高大。

  片中的柔弱黑幫陸先生,正是用來反襯的主角。

  然而非得用黑幫來體現上海的善良麼,這種邏輯恐怕也只有導演自己清楚了。但這至少比手撕鬼子有內涵多了。

  程耳通過黑幫大佬陸先生一家的遭遇,聰明地點出了一個題:我們之所以戰勝了日本人,並不是因為我們能夠在戰場上手撕鬼子,只是因為,我們躲得更遠,活得更久,拖得更久,就像陸先生一樣。

  戰爭,終究是一個時間的遊戲。

更多熱門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