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向氏108式養生太極拳
2025-08-02 20:45:10
提綱
一、創新的內容
1、左右對稱結構新
2、來回對應拳法新
3、新創動作拳理新
4、由易到難層次新
5、分合獨立組織新
二、創新的依據
1、實踐的依據。
2、政策的依據
3、理論的依據
三、創新的作用
1、創新左式動作有激發右腦的獨特作用
2、內容簡潔、由淺入深有老少皆宜的普及作用
提要:向氏108式養生太極拳是在繼承國編和傳統太極拳基礎上創編而成的一個套路,以左右對稱、來回對應為特點,依據明確,內容簡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太極拳的創新,弘揚了太極文化,老少習練均產生良好效果。
題目稱「向氏108式養生太極拳」是指由向正新在研究太極拳拳理拳法基礎上創編的「108式養生太極拳」。20年前向正新是一名機關幹部,可是患了癌症,手術後通過習練太極拳,不僅身體健康得到根本恢復,而且組編了具有創新意義的108式養生太極拳(故稱「向氏108式養生太極拳」,簡稱「向氏108式太極拳」)。2011年此拳氏定型後,先後分別在上海、荊門拳友中試練,後逐步推廣,到目前為止,拳勢架式已成型,動作分解、套路講解已定格,創作者已將其集結成冊,準備出版發行。我們在為之恭賀的同時,對其創新的內容、創新的依據、創新的作用進行初淺的探討,以就教於各位大師拳友、行家裡手。
一、創新的內容
這套向氏108式太極拳,有5個單元10段108個動作,從形式和動作名稱上看與流行的108式差別不大,實際上整體結構、排列方式、動作安排、架式創意等方面有著不一般的創新內容,這種「新」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左右對稱結構新
向氏108式太極拳中,獨立動作很少,而同一名稱的動作以左左對稱的形式出現比較多,達50個,這樣同一名稱的動作由左右區分、在該套路中就有100個,佔整套拳式比例92.6%。如白鶴亮翅、琵琶勢、獨立打虎、虛步撩掌、弓步穿掌、彎弓射虎等都是以左或右的形式出現的,而獨立動作只8個,如弓步栽捶、進步栽捶、白蛇吐信、拍腳伏虎、丁步推掌等,只佔7.4%。這種左右對稱狀態的太極拳在目前太極拳領域可說是獨一無二。我們以最有代表性的楊氏和武當108式太極拳為例,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楊氏108式太極拳中,有左右對稱動作6個(計左右動作12個),即左右倒攆猴、左右分腳、左右摟膝拗步、左右打虎式、左右玉女穿梭、左右雲手,這佔整套拳式比例只有11.11%,大部分動作是獨立或重複動作。武當108式太極拳中,左右對稱動作5個(計左右動作10個),即左右摟膝拗步、獅子左右蹬腳、左右打虎式、單鞭左右下式、雲手,這佔整套拳式比例只有9.25%,大部分動作也是獨立或重複動作。
左右對稱動作在太極拳中由百分之十左右,提升到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結構性的創新和突破,且佔有支配性、決定性的地位。正如金剛石和石墨,它們都是由碳分子組合,由於碳分子的結構不同,金剛石比石墨的硬度強多了,這就是結構性的差異。同樣一個名稱的太極拳,由於內部發生結構變化,自然性質會有所變化。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一個太極拳套路中有獨立動作和左右對稱動作之別,且左右對稱動作起到了主導作用,這是結構性的新變化,是值得認真研究和總結的新現象新事物,我們認為可稱謂「左右對稱養生太極拳」!無疑這對人體的左右體型及力量的鍛鍊和提升、尤其是對左右大腦功能的激進是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
2、來回對應拳法新
所有太極拳套路都是分段進行,並通過來回線路將其動作演繹完畢的。向式108式太極拳也不另外,是分5單元10段演示的(每單元2段),且左右對稱動作是兩段為一組計5組構成。也就是說,左右對稱動作不是在同一段中做一個左式同時又做一個右式的(當然左右對稱動作先後連續做的情況也有但不多),而是在一「來」一「回」的套路的各段中分別呈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來」時動作是一組左式,那麼「回」時動作就是一組右式,而且不論是左式還是右式,由幾個左式動作組合在一起形成「來」的一段,反之亦然,再由幾個右式動作組合在一起形成「回」的一段,兩者首尾相聯,不混淆、不重複,整個套路的50個左右對稱動作科學分配至各段裡。
比如在第二單元中,第三段是左雲手、左弓步單鞭、左高探馬、右蹬腳、右雙峰貫耳、左斜身靠、左僕步單穿掌 、左金雞獨立、左進步攬雀尾;第四段正好相反,就是右雲手、右弓步單鞭、右高探馬、左蹬腳、左雙峰貫耳、右斜身靠、右僕步單穿掌、右金雞獨立、右進步攬雀尾。兩段各呈一字型擺開,而動作是前後一一對稱對映,不交叉、不錯位,一目了然。其他四個單元的各段也基本如此,拳理是拳的理論,拳法是技巧方法,這種左右變換和行步走轉,是方法和技巧的創新。在一段之中做左的動作是連續不斷,返回時又以同一名稱的右的運行方式出現,看似只是動作姿勢的顛倒,左右的倒置,實質上對養生、健身、防身具有很重要的功效。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有一個左路線再弄一個右路線與其陪襯就可以了!事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沒有一定的太極功底作基礎,沒有對拳理拳法的深刻了解,沒有逆向思維能力的研究是做不到的,試想既然如此輕巧,此前怎麼不見有人弄出一個左右路線呢?!
3、新創動作拳理新
拳有形式,各有定例,但不可為某種拳法所拘泥。向氏108式太極拳,雖說是來源於國編和傳統的太極拳拳理拳法,但中間有很大部分動作是全新的、以前不曾出現過的,由創作者獨具匠心新創編而成,可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種創新動作有35個,佔全套路動作的32.4%。這些創新動作就是,第一段中的右白鶴亮翅、左琵琶勢;第二段的右搬攔捶、右海底針、右閃通背;第四段的右弓步單鞭、右高探馬、左雙峰貫耳;第五段的退步左蹬腳;第六段的左掩手撩拳、右捋擠式、右進步搬攔捶、右丁步封閉、左側弓單鞭、右肘底捶、右進步栽捶;第八段的右撇身捶、左穿拳下勢、左獨立撐掌、右獨立打虎、右掩手肱捶、左斜飛勢、右虛步撩掌;第十段的右弓步穿掌、左虛步壓掌、右獨立託掌、右馬步靠、右轉身大捋、左歇步擒打、右僕步雙穿掌、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轉身擺蓮、左彎弓射虎、左指檔捶等。有人會說,這些動作是曾相識呀!是的,動作名稱一點也不新穎,關鍵在於其名稱前面冠上的「左」或「右」。凡冠以「左」的動作,就是以往只有「右」的動作(但沒有冠以「右」的名份),在這套拳中才冠以「右」,創新動作就以「左」與之區別開來,並共同存在於同一套路中。反之亦然,凡冠以「右」的,就是以往只有「左」的動作(也沒有冠以「左」的名份),在這套拳中才冠以「左」, 創新動作就以「右」與之區別開來,並共同存在於同一套路中。
別小看了這個動作名稱前的「左」、「右」的字眼,可有了這一字之差,便成為創新與否的分水嶺。多這麼一個「左」或「右」字,其《套路講解》的「動作分解」、「結構剖析」、「名稱釋義」、「攻防用意」、「健身功效」、「動作要點」、「是否創新動作」,都要作具體說明。如「白鶴亮翅」,這在太極拳中是一個十分講究平衡的動作,過去只有「『左』白鶴亮翅」,向氏108式太極拳裡就出現了「『右』白鶴亮翅」,彌補了長期以來只有「左」沒有「右」的不足,讓習練者左右都能平衡,至於該動作的講解內容及說明有1200多字,這裡就不細說了。以此類推,其他34個創新動作都有詮釋,就更不用贅述了。
這種創新動作佔該套路如此大的比例,加之前面的結構新、拳法新乃至後面的層次新、組織新,都是有事實依據、理論依據、政策依據的,意義重大,容當下一個問題敘說。
4、由易到難層次新
向氏108式太極拳,不是頭腦製造法則、憑空構想,是在吸收國編和傳統的8式、16式、24式、40式、42式、48式、88式部分精彩動作或段落後,經過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篩選提練,重新組建、創編而成,簡言之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是創新中的發展,是對太極文化的弘揚。整個套路動作的編排,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進行,因此這套拳的特點是,開始動作稍簡單些,往後比較複雜,再往後更難一些,這種層次的不斷遞進、上升,使得整個套路在10個來回中,不僅是展現出連綿不斷,起伏跌宕的拳勢,且就由低到高的層次驅勢看,呈現的是一種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態勢。動作由簡到繁,體態由簡便到優美動人,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如第一單元第二單元即第1段到第4段的34個中的主要動作,如左右白鶴亮翅、左右琵琶勢、左右海底針,.左右雙峰貫耳,左右金雞獨立、左右進步攬雀尾等,雖均取材於8式、16式、24式的精巧內容,但還是比較簡單的。而第三單元即第5段第6段的25個中的主要動作,如退步左右蹬腳、左右掩手撩拳、左右捋擠式、左右肘底捶等,主要取材於32式、48式,相對前者難度就要大一些。第四單元到第五單元即第7段到第10段的49個中的主要動作又更難一些,如左右撇身捶、左右掩手肱捶、左右轉身大捋、左右僕步雙穿掌、左右轉身擺蓮等,主要來源於42式和48式,也包含有40式、88式部分動作,相對前面的就更難一些。
這種套路中成段成段的動作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的層次布局是其他太極拳中不曾有過的,這也是一種拳藝、拳技、體能逐步提升的創新,讓習練者好似有種登山攀拔從山腳到山頂的體驗、或說是一種坐進飛機倉從地面到高空逐步升騰的感覺。因此,學會這樣的108式太極拳,雖不是幾個套路的速成,但也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悟,對習練者會起到掌握基本法門、增強信心的作用。
5、分合獨立組織新
向氏108式太極拳是一個整體,有的習練者很有感觸,他們認為,由於「整個套路由易到難,編排合理,層次分明,逐漸精彩」,「打起來速度勻緩,剛柔相濟,開合有度,節節貫穿,行雲流水」。整套動作20分鐘打完,收功時,「雖兩腿稍有軟感,周身已流微汗,但精神愉悅,目清氣順,周身舒暢,意味深長。」多數習拳者都覺得受益頗多,深深被整套拳路所折服。事物總是由矛盾的兩個方面組成的,有主導方面必有非主導方面,有人喜歡練拳時間長一些,也有人喜歡時間短一些,因人而宜,各取所需。為能滿足不同群體的要求,這套拳也是可長可短的。為方便起見,先談個可分可合的實例。2017龍泉太極站春秋班30名拳友,習練該套路第三單元第6段後,隨著動作的難度逐漸加大,教練只好放慢進度,邊學邊鞏固,提高效果。間歇期間,教練帶領大家打國編24式太極拳,邊做示範邊喊口令,一次性拉練下來,卻讓大家提高了興趣,掌握了基本要領,第二遍第三遍後,大家就熟習了。以後在教新動作後,有時將24式演練一遍,用以調劑活動方式,大家還樂此不疲。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就是108式的第一單元第1段第2段中,已將24式的主要部分涵蓋了,如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倒卷肱、攬雀尾等18個基本動作都是在108式中學習過的,只是前後順序不同而已,這裡將這些動作按24式編排,自然就水到渠成,學起來毫不費力,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由此可以說,向氏108式太極拳的整體可看作是由各個相對獨立部分組成的。如果習練完第5段第6段或第7—10段後,再按32式和48式、或42式88式編排演練,也是可以比較容易學到手的。即使不充實這些套路內容,僅就各個單元的現成拳理拳法習練也可單獨成立,只要結尾加個收勢即可。簡言之,向氏108式太極拳既可連續練習完,也可拆開來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練,還可夾著其他套路練,一切依需求、時間、條件而定。
這種分合獨立的組織形式靈活性大、機動性強,也是創新,解決了死搬硬套、教條式的習練方式,給予了習練者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對當今工作繁忙又想增進健康的人們來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龍泉站拳友有個上班族先生,他上班時累了就地練幾把108式太極拳,一個星期後,整套拳基本複習一遍,工作練拳兩不誤,加之其他規定套路的習練,後來還拿了武術四級證書。
二、創新的依據
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創新,不是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是有其實踐、政策、理論依據的。
1、實踐的依據。
龍泉太極站採取免費教學、教練傳授辦法,十幾年來由小到大,人數越來越多,現太極拳習練者在冊的300名,雲散者約2000名。向正新是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東寶區體協和龍泉太極站的總教練,為滿足拳友求新求實求健的欲望,除教練常規的24式、32式、42式、48式外,也嘗試過楊氏108式太極拳,可是在實踐中發現有很多的重複動作,佔去不少時間,重要的是拳友們覺得重複沒新意,不及國編套路緊湊有力吸引人。如在楊氏108式中,動作重複有的達7次之多,左棚手、左摟膝拗步等這2個動作各重複7次,也就是說在整個套路出現過14次。進步搬攔捶這1個動作重複6次,這三個動作加起來出現20次,佔整個套路動作的18.5% ,換句話說,只佔2.77%的動作卻佔到了18.5%的空間。還有右攔雀尾、上步右攔雀尾等3個動作動作重複4次;提手、上勢、白鶴亮翅、如封似閉、十字手、轉身撇身捶、左右雲手等7個動作重複3次;手揮琵琶、右摟膝拗步、抱虎歸山、左右倒攆猴、斜飛式、海底針、閃通背、高探馬、右蹬腳、右野馬分鬃、左玉女穿梭、右玉女穿梭、下勢等13個動作重複2次,獨立動作只39個(佔36.1%)。歸納起來看,108個動作中,63.9%的空間應有69個動作,卻只26個動作起作用(佔24%),這在時間和精力上看是不划算的,對人的精神狀態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和懈怠厭倦情緒,難以調動起積極性。
武當108式太極拳也不用樂觀,動作重複也比較多。攬雀尾、正單鞭這2個動作重複8次,左摟膝拗步1個重複6次,另有2個重複5次,2個重複4次,4個重複3次,10個重複2次,獨立動作僅36個(佔33.3%)。這就是說,這重複的21個動作佔去了66.7%空間,重複性更大一些。
列舉傳統108式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絲毫沒有否定先人創下豐功偉業的意思,更沒有推倒重來的用心,相反在極力欣賞、稱讚先師們的高度智慧的同時,為更好弘揚太極文化,持有的基本理念是,需要在總結中提高,在提高中深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上述動作重複的事實,說明實踐提出了創新要求,於是經過幾年細心研究、精心提練、實踐磨礪,才有創新的向氏108式太極拳問世。這個創新沒有推倒重來的意思,更沒另立門派的野心,僅僅只是為了習練簡約更有效,將一個拳術套路加以延伸並提升而已。
有人會說,此人既不是「門裡師」,也不是武術科班出身,且習練時間不長就有創新的太極拳問世,讓人難以置信。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講出身意義有多大?!世界上有些事也不是用時間長短能衡量的。氫彈爆炸研究時間,美國花了14年,蘇聯花了6年,我國只用了2年就成功了。這說明繼承前人、站在前人肩上是可成為巨人的。創新來自實踐,實踐出真知是不用疑異的。
2、政策的依據
整個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和未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此,我國不僅高度重視創新驅動工作,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創新發展的政策。自2013年以來,由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自主創新、創業的政策,全民參與創新、創業的意願空前高漲。2015年下發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 推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指導意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而且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顯然,創新驅動發展是帶動整體的國家戰略,不是短期、局部的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系統闡述,強調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這些政策和指示精神,關係到中華民族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對提高民族創新意識,增強民族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會說,國家政策的創新驅動,主要是指理論、制度、科技、文化創新,沒有講太極拳的創新?你們講政策依據是牽強附會。要說清這個問題,還得從體育與上層建築的關係說起。大家知道,太極拳屬體育類,而體育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社會文化現象。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體育結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它的表層結構是指體育的技術、戰術、方法,體育的物質條件等,屬於物質文化的範疇。它的中層結構是指體育的制度、目的、性質、任務、方針、政策、理論觀點等,屬於制度文化的範疇。它的深層結構是指體育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理想等,屬於精神文化的範疇。這三個層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影響、制約、適應、聯繫。這種文化形態,是一種文明活動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成為一種文明的一個標誌。
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意識形態的總和。簡單說包涵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兩個部分。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體育的中層結構(制度文化)與政治聯繫密切,自然屬於社會政治結構的範疇。同理,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體育的深層結構(精神文化)與政治思想聯繫密切,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所以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體育的中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屬於上層建築。(參見張衛東宋志紅《淺析體育與上層建築的關係》)
再說,太極文化的三個層次與體育的三個層次是吻合的(參見吳有信《談龍泉太極站模式及其品牌文化》),其中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自然屬上層建築的範疇,太極拳的宗旨、目的、理論觀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要受到全國創新政策引領。如今創新已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幾乎各行各業都在談創新,各個階層都在參與創新。無用質疑,太極文化在我國創新政策的指引下,進行創新驅動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正是這種創新意識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增強,促使向氏去考慮傳統太極拳中重複動作怎麼減少、左右動作怎樣協調、習練情緒如何提高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才有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問世。
3、理論的依據
所謂創新,一般地講就是指以一定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或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並能獲得有益效果的行為。這是需要有創新精神的,要有勇於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那麼,這種創新精神怎麼體現呢?它雖以摒棄舊的、創立新的為特徵,同時又是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的;它雖提倡新穎、獨特,同時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的制約。在這樣大前提下,具體表現多種多樣:一是不滿足現狀,不斷追求並建立新理論新方法;二是不墨守成規,敢於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規律,新的方法;三是不迷信書本、權威,敢於根據事實和自己的思考,向書本和權威質疑;四是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思考,說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五是不習慣平庸,追求新穎、獨特、與眾不同;六是不僵化、呆板,靈活地應用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七是不拘泥格局,敢於提出新的結構、組合或編排技巧;八是不滿足現有的生活生產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據實際需要或新的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革新......
按上述創新精神的表現形式看,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創編問世可說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原有拳勢套路有重複,從事刪繁就簡的編排,是不滿足拳理拳法的現狀;原來是有左無右或有右無左的動作,讓其左右對稱提高整體優勢,是堅持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用來回對稱段子取代規則不嚴的套路,是不墨守成規,探索新規律;敢於提出新思路在原有基礎上創編,是向書本和權威的挑戰,追求新穎獨特效果;由低向高發展,使拳術拳藝不斷攀升,是不僵化呆板,從而建立新套路新觀念新思想.... 總之,能見微知著,以非傳統的方式思考問題,才有與眾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在上述某些方面稱之為向氏108式太極拳是「創新的」、「動作全新」、「結構性的突破」、「獨具匠心新創而成」等是不過分的。創新的本質含義是革新和創造,前者是繼承發展或對現有事物的更新改造,屬推陳去新。後者是開創、首創,屬「從未有過」的創意。從一定意義上說,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創新,雖可稱得上是對太極管理體制機制的挑戰,但也只屬於「舊面貌變新顏」,推陳去新!
有人會說,這種拳術是創新也可以,但不一定要用其姓名命名?向氏108式太極拳是有別於楊氏、吳氏、單氏、趙氏、武當其他幾種108式太極拳,只是一個代碼而已,事實上用姓名命名也未尚不可。孫祿堂先生1918年將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是內家拳不同拳種的合併成功,且得到認可和推廣。現今博採眾家之長,不斷推陳出新,將同一拳種的精華部分集中在一起又何尚不可用創新者命名?有人會說用姓名命名一個拳術太隨意了吧!這要看對創新的基本態度。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創新無處不在,只要有寬鬆的環境和條件,鼓勵開拓創新、積極向上,創新成果會源源不斷,事業就會不斷前進和發展。凡如此都有巨大發展前景。
山東海爾集團是個重創新精神的單位,凡有創新不僅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而且還用發明者姓名命名。以「春磊嵌入機壓力檢測器」來說,「商用空調嵌入機蒸發器在焊接後,需在蒸發器系統內充注一定壓力的氮氣進行保壓檢測是否洩露。魯春磊創新地在鋼針後加一密封的壓力表,當鋼針帶有壓力的系統,壓力表立刻顯示系統的壓力,可以快速有效的檢測。」這一發明解決了很大的檢測難題。其實魯春磊是商用空調事業部的檢驗操作工,由於他有貢獻,依然以他的名字命名。像魯春磊這樣的人,在海爾可說有一大批,如「永清間隙速檢尺」、「張華轉軸」、「振江檢測尺」、「白鋼接插板」、「李濤固定工裝」等。正是「創新是海爾文化的靈魂」,「海爾用創新精神創世界品牌」,使得海爾品牌最先走出國門,且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名。如果是因為小人物有所創新不能命名的話,能有海爾蒸蒸日上的局面嗎?由此看來,用創新者姓名命名不是多而是少了,如能贊成「向氏108式太極拳」成立,且只是一個套路名稱而不是太極拳的一個門派,這樣做,樹起的不只是一個向氏套路,恐怕是一花引來百花開,人們迎接地將是太極拳的繁花似錦。
三、創新的作用
太極拳對身體有益,這一點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認為,太極拳幾乎沒有缺點,沒有任何副作用,應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益在何處?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創新有多個作用,我們的拳友從健生、養生、防生等多角度進行過分析、研究,寫過不少文章,我們這裡僅僅只談兩點作用。
1、創新左式動作有激發右腦的獨特作用
有的拳友認為,向氏108式太極拳左右對稱動作有利左右大腦的平衡發展,我們認為不只是左右大腦平衡,更有利於右腦的開發和運用。向氏108式太極拳中,有47個左式動作(第一單元6個:左白鶴亮翅、左琵琶勢、左搬攔捶、左弓步封閉、左海底針、左閃通背。第二單元9個:左雲手(1)(2)、左弓步單鞭、左高探馬、左蹬腳 、左雙峰貫耳、左斜身靠 、左僕步單穿掌、左金雞獨立、左進步攬雀尾。第三單元11個:左(右)倒卷肱、 左壓掌下勢、左獨立託掌、退步左蹬腳、左十字腿、左捋擠式、左進步搬攔捶、左丁步封閉、左掩手撩拳、左側弓單鞭、左肘底捶。第四單元9個:左撇身捶、左穿拳下勢、左獨立撐掌、左獨立打虎、左分腳、左掩手肱捶、左野馬分鬃、左斜飛式、左虛步撩掌。 第五單元12個:左虛步壓掌、左獨立託掌、左馬步靠、左轉身大捋、左歇步擒打、左僕步雙穿掌、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轉身擺蓮、左彎弓射虎、左攬雀尾、左指檔捶),其中32個是從其他拳法裡移置過來的,15個是新創編的(第一單元的左琵琶勢;第二單元的左雙峰貫耳;第三單元的退步左蹬腳、左掩手撩拳、左側弓單鞭;第四單元的左穿拳下勢、左獨立撐掌、左斜飛勢;第五單元的左虛步壓掌、左歇步擒打、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轉身擺蓮、左彎弓射虎、左指檔捶),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左邊習練的分量,對右腦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很大作用。
首先從人腦的左右半球的功能看,右腦潛能很大,需要不斷激活。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其餘大部份在休眠狀態。人們對右腦的認識是從美國人羅傑·斯佩雷研究裂腦人後,於1981年獲得諾貝爾獎才有所了解的。斯佩雷發現,人類大腦的兩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側長於數學、邏輯、語言等抽象思維;右側長於綜合、直覺、想像等形象思維。左腦可稱為「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右腦可稱為「本能腦」、「潛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從而揭示人類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不對稱的,且右腦記憶方式完全不同於普通人的左腦的記憶。左腦記憶是語言性記憶,右腦記憶是照相記憶,右腦記憶力是左腦的100萬倍。這就意味著人類有了更複雜的思維器官,為思維的創新開拓了無限的空間。向著不斷激活右腦的方向努力,向氏108式太極拳無疑是個嘗試。
其次怎樣激發右腦。大腦潛能的開發重在右腦的開發。人們有了記憶才有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成果,如能學會自由操控右腦(國際著名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博士語),人們記憶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且很牢固。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拉馬克指出:右腦支配左側肢體,控制左手運動,反過來,左手、左側肢體的運動也能刺激右腦。有意識地調動左手、腿、眼、耳,特別是左手和左手指的運動,對大腦皮層產生良性刺激,能使右腦得到比較充分的鍛鍊機會,是開發右腦的有效方法。
當代我國一位太極大師在《太極拳與開發右腦》一文中說,運動通過左腦傳遞給右腦,由右腦思維產生了圖形、空間定位,再傳遞給左腦進行邏輯而再產生運動。《右腦潛能開發術》等書籍、文章及有關機構都有一些開發右腦的方法,都認為運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太極拳是全民健身運動的最好方法之一,尤其是這種左右對稱的向氏108式太極拳,加強了左式動作,無疑對開發、激發右腦功能是有重要作用的。
其三,左撇手情況說明左式動作對人的右腦有刺激作用。正因左大腦是邏輯思維的「理性半球」,右大腦是形象思維的「藝術半球」。由於神經系統交叉指揮的現象,所以,左大腦有優勢的人一般多用右手,右大腦有優勢的人一般是「左撇子」,反之亦然,「左撇子」讓右大腦有優勢。很多家喻戶曉的人物都是「左撇子」。例如,政治家軍事家周恩來,畫家達『芬奇,喜劇演員卓別林,自然科學家愛因斯坦,企業家比爾「蓋茨,藝人陳寶國 、趙本山,運動員王濤、 王楠 等,說明「左撇子」對右腦越激越活,同理,向氏108式太極拳的47個左式動作,在右、右、右的同時,又不斷地在那裡左、左、左的,自然對右腦有積極作用,這不能不說是該拳式的獨特作用。這樣講並不是說,可讓人變成左撇手,而是說左式動作會像左撇手一樣對右腦有激發作用。
2、內容簡潔、由淺入深有老少皆宜的普及作用
向氏108式太極拳與其它太極拳有共性也有個性。其共性是:
一是心靜意導,呼吸自然。太極拳皆要求思想專一,心理安靜,用意念引導動作,或說是先在心,後在身,以意導體,形意合一。
二是中正安舒,鬆柔連貫。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穩,姿勢松展圓滿,身體肌肉、關節不可緊張僵硬。動作如行雲流水,悠緩流暢,連綿不斷。
三是動作圓活,周身協調。太極拳動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轉折圓潤和順,銜接自然。頭、眼、手、腳、軀幹要互相配合,整個身體要和諧地組成一個整體。不可顧此失彼,上下脫節,各行其是。
四是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太極拳動作''邁步如貓行,運勁似抽絲'' ,柔而不軟,剛而不硬,富於韌性、彈性。
第一部分我們就講道,向氏108式太極拳有「五新」,即左右對稱結構新,來回對稱拳法新,由易到難層次新,新編動作立意新,拆分獨立組織新。這是從特殊性講的,但從普遍性講,他的個性是:
一是內容簡潔。保留了傳統套路的主要內容和技術規範,減少了其中的重複動作,內容精簡,初學者易學易記。
二是循序漸進。套路編排由直進動作開始,左、右對打,體現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三是全面均衡。重點動作增加了左右對稱練習,避免了傳統套路中偏重現象,有利於全面均衡鍛鍊。
四是老少皆宜。全部動作選自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綜合太極拳動作,風格鮮明,群眾熟悉,動作柔緩舒展,老幼鹹宜,易於普及。
至於向氏108式太極拳的健身作用等,就不去談它了!
補充作者簡介:吳有信,男,湖北荊門市原宣傳部副部長兼講師團主任,高級政工師,現為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出版著作六本,發表論文70多篇。趙斌,女,社會體育指導員,武術五段,荊門市龍泉太極站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