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堂視頻保住胃氣 存住津液
2025-07-16 22:23:19
養生堂視頻保住胃氣 存住津液
正常人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來源在於日常飲食。中醫認為,我們吃下去喝下去的飲(水)和食是需要脾和胃來消化吸收的,吸收以後化生成人體的正氣。所謂「正氣」,主要包括了四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生活能力,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二是適應能力,對外界各種刺激具備足夠的應對能力;三是抗病能力,也就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四是修復能力,受到各種損害具備使其恢復正常的能力。《傷寒論》中好多條文提到的見某某證候「不治(不能治)」,出現某某證候「死」,多數情況都是源於脾胃之氣衰敗了,所以病也沒救了。因此,專家認為,只有保住了胃氣,正氣才能充足,我們的身體才能有全面的抗病能力。
專家提示,我們平時沒留意過的很多病症的根源很可能就是脾胃功能不好。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脾胃之氣,除了會導致脾胃本身的疾患,還會導致全身各種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產生其它疾病。也就是說,看似和脾胃沒有關係的病,也許都是由胃氣不足引起的,比如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哮喘、肺心病、風溼性關節炎、腎病等。
專家提示,通過「切腹」,我們可以判斷自己的胃氣足不足。「切腹」屬於「切診」的一種,就是「望聞問切」的「切」,「切腹」就是腹診,是通過按壓腹部進行辨證的一種診斷方法。這種方法早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就有雛形。當有腹痛腹脹症狀的時候,可以通過觸按痛脹部位來進行初步判斷。
虛證和實證的區別是什麼呢?虛證,指的是臟腑本身功能減弱導致的證候,也就是正氣不足,正氣虛。實證,指的是各種致病因素構成的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邪正交爭所形成的證候,有些還可以產生病理產物,如停滯不消化的食、水,以及鬱結不行的氣和瘀阻聚集的血等,指邪氣實。專家提示,當腹痛腹脹的部位以上腹和中腹為主,喜按,質地較軟時,就有可能是胃氣不足,脾胃虛證了。
專家認為,要判斷是否真的胃氣不足,還要結合以下的症狀:
1、舌質胖淡:舌頭胖大,舌邊有齒痕,並且舌苔發白的人,一定是脾虛。
2、神疲乏力:總覺得沒力氣,幹點活比別人累的快,下肢酸沉,老想躺著。
3、大便溏:大便散,不成形,形狀像河塘裡的泥,但不是腹瀉稀水樣便,有時次數多。
4、納食不甘:不想吃,吃什麼都沒味道,吃嘛嘛不香,吃完了以後不舒服。
5、噯氣、矢氣:俗稱打嗝、放屁,一般吃飽後打嗝,這種情況平時不吃飯時也有。
6、動輒汗出:稍微活動就會出汗,容易感冒。但注意是清醒狀態出汗,不是睡熟時出汗,睡熟時出汗叫盜汗。
以上幾點中,如果具備了齒痕舌、大便溏、動輒汗出的症狀,就基本可以確定患有脾胃虛證了。
如果確定自己患有脾胃虛證,還需到醫院對症開方。
日常顧護脾胃的方法,專家推薦姜棗茶,其中,生薑具有暖胃止嘔的作用,大棗具有健脾和中的功效。生薑和大棗的配伍,它們既是藥品也是食品,在《傷寒論》處方中經常作為顧護胃氣的成分共同使用。在《傷寒論》113個處方中有37個都有它們。姜棗茶適用於脾胃虛寒的人,也就是脾胃氣虛兼有得暖則舒的,更適合天冷的時候使用。如果一般單純脾胃氣虛的人單吃大棗就行,每天3—4個,不能太多,太多了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或消耗過大的人調補的時候,專家主張用西洋參,因為人參和黨參都偏熱,容易上火,西洋參具備顧護脾胃之氣,同時有養陰生津的作用,有氣陰雙補的功效。西洋參在市場上有整塊和切片兩種,整塊的應該去蘆,就是頭上細的部分,然後切成1—2克的小段,含服,每天1—2塊,像含口香糖一樣含1小時左右,後嚼碎吞咽。如果是切片的,每次5—6片,吃法和塊的一樣,一天1—2次。專家提示,最好不要將西洋參煮或泡水,否則容易造成上火;另外不需要很高檔的西洋參,中檔的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西洋參在有火的時候不可服用,年輕人不是消耗過大也不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