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堂視頻-理出不生病的奧秘
2025-07-17 05:27:13
傷寒論、脾胃之氣、理出不生病的奧秘
專家: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
東漢末年的《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的傳世之作,它和《黃帝內經》共同被稱為中醫四大經典。中醫養生已經流傳千年,近年來中醫養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下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慶國教授,為您解讀《傷寒論》之中的養生奧秘。
王慶國教授是我國解讀《傷寒論》的頂級專家,他告訴我們保護脾胃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養生法則。絕大多數脾胃的疾病,都是由於脾胃之氣的流動方向出了問題,打嗝、反酸、拉肚子這些常見的症狀,長期發展下去也有可能導致很嚴重的疾病。
有些人常常感到吃飯沒有食慾,胃部脹滿難受。針對這類人群,專家帶來了一個降氣消痞的按摩方法。首先左右手互相配合,從天突穴開始沿著任脈將氣往下趕;然後左手按住上脘穴,右手順時針揉肚子五到十分鐘。根據個人情況,這套動作可以反覆進行兩三次。
專家在節目中強調,對於一些病邪沒有完全清除的患者,比如手術過後、傳染病過後,腫瘤恢復期的人群,補養品不宜過早應用。因為此時人體脾胃功能虛弱,盲目進補會增加脾胃負擔。如果必須用補品時,也要與祛邪藥物配合,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針對這類人群專家特意帶來一個增強脾胃動力的茶飲方。
[NextPage]
傷寒論、心腎相交
專家: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
《傷寒論》成書1800年以來,無數醫家潛心研究該著作,為此付出了終身心血。而被日本稱為「中國治傷寒學第一人」的劉渡舟老師,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在全世界範圍享有盛譽。劉渡舟的弟子、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慶國教授,為您繼續詳解《傷寒論》當中的經典方劑。
中醫的五臟分為心、肝、脾、肺、腎,五臟之中心居上焦屬陽,在五行中屬火;腎居下焦屬陰,在五行中屬水。心位居上,故心火必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必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因此「理」出不生病的奧秘,應該是使人體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我們如何判斷是否存在心腎不交的情況呢?
心腎不交的主要症狀是失眠,其次是焦慮、心煩,就是俗話說的「百爪撓心」,另外還伴有情緒易激動。
心腎不交常見於以下一些疾病當中,如更年期症候群、焦慮症、心肌炎、抑鬱症當中兼有焦慮的、一些慢性的熱病後期以及做完化療或者放療之後的病人,都會出現心腎不交、心火偏亢、陰液不足這樣的情況。這些病當中大多都會伴有失眠的症狀。而在失眠的人群中,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失眠的問題。
如何定義失眠呢?
黃連阿膠湯是《傷寒論》中調和水火上下氣機、交通心腎的一張名方。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心火,滋腎陰,交通心腎。黃芩、黃連清心火,除煩熱,阿膠、芍藥、滋腎陰,養營血,安心神。本方主要用於邪實正虛,陰虛陽亢之症,特別是對心腎不交的頑固性失眠症,其效尤著。
《傷寒論》當中的很多方劑都有特殊的煎服方法,如果使用不當會使療效大打折扣。本方亦不例外。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方子由於有阿膠、雞子黃兩味藥物不能和其他藥一塊煮,所以煎煮時稍微麻煩一些。本方在煎藥方法上,要注意兩點:
一是阿膠烊化於湯液中或烊化另兌,即阿膠另用開水化開,中藥凡屬膠之類的(如鹿角膠、龜板膠等),都是用這種方法,千萬不能入鍋與其他草藥一塊煮,以免把其他藥物煮糊。
二是雞子黃不可與其他藥同煎,應在湯藥煎好去滓後納入,即如方後注所云:「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雞蛋黃若煮熟了就成雞蛋湯了,滋陰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正確的做法應是在藥湯濾出後一會兒兌入進去,這時候要掌握住火候,兌入時藥湯不可過熱,過熱雞蛋黃容易熟。但也不可以太涼時加入,那樣蛋黃的腥味就會很濃。一般說來,藥湯在40~ 50℃之間兌入較宜。
為了達到心腎相交的目的,我們平時在家中很可以使用一個茶飲方:
如果是水煎代茶飲,那麼在水煎的時候需要注意要煎兩個開,特別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的心煩和焦慮非常適合。如果是沏水,需要注意用保溫杯將沏的水杯燜5到10分鐘後才可以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