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塗料攪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2 11:13: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塗料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塗料作為一種外觀色彩修飾材料被廣泛使用;塗料在生產時或者使用前,通常都要使用塗料攪拌裝置對塗料進行攪拌、混配、調和、均質等。
現有的塗料攪拌裝置,在對塗料進行攪拌過程中容易因塗料在剪切作用下形成微細的氣泡,造成在抄造過程中出現大量紙病,如漏塗,塗布不均等問題。塗料在輸送過程中與管道的剪切作用也會形成大量的氣泡,嚴重影響塗料的流變性能,造成塗料絮聚結塊並凝結在儲槽壁、管道壁、塗布頭等設備,對設備產生不良影響,加大了保養難度與次數,而且會延長攪拌時間,從而增加了耗能和生產成本。
此外,現有的塗料攪拌裝置通常都包括用於裝塗料的攪拌桶和用於攪拌塗料的攪拌器;根據攪拌器與攪拌桶的連接方式,可以分為攪拌器固定內置在攪拌桶內的固定式和攪拌器可升降與攪拌桶分離的分離式;現有技術中,分離式塗料攪拌裝置通常設有用於放置攪拌桶的底座和用於安裝攪拌器的升降機構,攪拌前,通常需要人工將攪拌桶從地面上搬抬至底座上,攪拌後,仍然需要人工將攪拌桶從底座上搬抬至地面上,尤其是底座底部設有移動輪時,攪拌桶需要搬抬的高度更高,勞動強度更大,因而十分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減少攪拌時間和能耗,移動簡便、省時省力的塗料攪拌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塗料攪拌裝置,其包括底板和放置在底板上的攪拌桶,所述底板上設有主控器、驅動機構和立杆,所述立杆上滑動套設有懸臂,懸臂由驅動機構驅動升降,懸臂遠離立杆的一端對應攪拌桶設有攪拌器,所述攪拌器包括攪拌電機、攪拌軸、攪盤和擾流杆,所述攪拌電機固定安裝在懸臂一端,攪拌電機和驅動機構分別與主控器連接,所述攪拌軸上端與攪拌電機輸出軸連接,攪拌軸下端與攪盤連接,所述攪盤周壁上設有均勻分布的若干個齒狀葉片,攪盤下表面制有若干個缺口形成鋸齒狀結構,所述擾流杆呈八字形的固定在攪盤上方的攪拌軸上。
所述底板底部和攪拌桶底部均設有若干個移動輪和用於控制移動輪轉動的制動器。該設計不僅可以使其在移動底板和攪拌桶時能夠更加省時省力,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使其能夠控制移動輪轉動,提高底板和攪拌桶停放的穩定性。
所述底板一端與地面之間設有軌道板連接,所述攪拌桶通過軌道板可在底板與地面之間往返移動。該設計使其在移動攪拌桶時可以通過軌道板形成供攪拌桶移動行駛的斜面,從而便於推動攪拌桶在底板與地面之間輕鬆往返移動,與傳統需要人工搬抬攪拌桶相比,可以更加省時省力。
所述底板一端與軌道板一端通過連接組件可拆卸連接。該設計使其在需要使用軌道板時,可以快速便捷的安裝軌道板,實現底板與地面之間連通,而在不需要使用軌道板時,可以快速便捷的拆卸軌道板,以便軌道板的單獨保管。
所述連接組件為分別設置在軌道板一端和底板一端的插口和插舌。該設計結構簡單,連接快速便捷。
所述底板上設有用於定位攪拌桶放置位置的定位機構。該設計使得攪拌桶可以更精準的放置在攪拌器正下方,以便攪拌器下端對中伸入攪拌桶內,從而提高攪拌的均勻性。
所述定位機構為凸設在底板上表面的定位塊。該設計與傳統採用傳感器定位相比,可以減少設備投入,降低成本,降低能耗,使其結構更簡單,攜帶更方便。
所述驅動機構為驅動油缸或者驅動氣缸。
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上技術方案,攪盤的設計,使其在攪拌時,可以利用齒狀葉片和若干個缺口形成的鋸齒狀結構劃破氣泡,使氣泡內空氣快速排出,從而縮短攪拌時間,使用方便,降低成本,同時鋸齒狀對塗料的剪切角度更加鋒利,可以更好的分散塗料,提高塗料的細膩度,從而確保塗料質量穩定;擾流杆的設計,使得塗料攪拌更均勻,使其能夠充分得到分散;主控器的設計,不僅可以控制升降機構驅動攪拌器下端下降伸至攪拌桶內,而且可以控制攪拌器對攪拌桶內塗料進行攪拌,從而實現了塗料攪拌作業的自動化。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以有效減少攪拌時間和能耗,自動化程度較高,移動簡便、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塗料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塗料攪拌裝置,其包括底板1和放置在底板1上的攪拌桶2,所述底板1上設有主控器4、驅動機構51和立杆52,所述立杆52上滑動套設有懸臂53,懸臂53由驅動機構51驅動升降,懸臂53遠離立杆52的一端對應攪拌桶2設有攪拌器7,所述攪拌器7包括攪拌電機71、攪拌軸72、攪盤74和擾流杆73,所述攪拌電機71固定安裝在懸臂53一端,攪拌電機71和驅動機構51分別與主控器4連接,所述攪拌軸72上端與攪拌電機71輸出軸連接,攪拌軸72下端與攪盤74連接,所述攪盤74周壁上設有均勻分布的若干個齒狀葉片75,攪盤74下表面制有若干個缺口76形成鋸齒狀結構,所述擾流杆73呈八字形的固定在攪盤74上方的攪拌軸72上。
所述底板1底部和攪拌桶2底部均設有若干個移動輪31和用於控制移動輪31轉動的制動器32。該設計不僅可以使其在移動底板1和攪拌桶2時能夠更加省時省力,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使其能夠控制移動輪31轉動,提高底板1和攪拌桶2停放的穩定性。
所述底板1一端與地面之間設有軌道板8連接,所述攪拌桶2通過軌道板8可在底板1與地面之間往返移動。該設計使其在移動攪拌桶2時可以通過軌道板8形成供攪拌桶2移動行駛的斜面,從而便於推動攪拌桶2在底板1與地面之間輕鬆往返移動,與傳統需要人工搬抬攪拌桶2相比,可以更加省時省力。
所述底板1一端與軌道板8一端通過連接組件6可拆卸連接。該設計使其在需要使用軌道板8時,可以快速便捷的安裝軌道板8,實現底板1與地面之間連通,而在不需要使用軌道板8時,可以快速便捷的拆卸軌道板8,以便軌道板8的單獨保管。
所述連接組件6為分別設置在軌道板8一端和底板1一端的插口和插舌。該設計結構簡單,連接快速便捷。
所述底板1上設有用於定位攪拌桶2放置位置的定位機構9。該設計使得攪拌桶2可以更精準的放置在攪拌器7正下方,以便攪拌器7下端對中伸入攪拌桶2內,從而提高攪拌的均勻性。
所述定位機構9為凸設在底板1上表面的定位塊。該設計與傳統採用傳感器定位相比,可以減少設備投入,降低成本,降低能耗,使其結構更簡單,攜帶更方便。
所述驅動機構51為驅動油缸或者驅動氣缸。
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上技術方案,攪盤74的設計,使其在攪拌時,可以利用齒狀葉片75和若干個缺口76形成的鋸齒狀結構劃破氣泡,使氣泡內空氣快速排出,從而縮短攪拌時間,使用方便,降低成本,同時鋸齒狀對塗料的剪切角度更加鋒利,可以更好的分散塗料,提高塗料的細膩度,從而確保塗料質量穩定;擾流杆73的設計,使得塗料攪拌更均勻,使其能夠充分得到分散;主控器4的設計,不僅可以控制升降機構驅動攪拌器7下端下降伸至攪拌桶2內,而且可以控制攪拌器7對攪拌桶2內塗料進行攪拌,從而實現了塗料攪拌作業的自動化。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以有效減少攪拌時間和能耗,自動化程度較高,移動簡便、省時省力。
以上描述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有任何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