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感應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16:10:01 1
專利名稱:紅外感應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具體的講是一種無線Pir (被動)紅外感應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在安保等一些監控領域中,pir (被動)紅外感應探測器是一種常用的儀器設備。 傳統紅外感應探測器的供能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有線方式提供工作所需的能量,如通過220VAC或12A4VDC供電;另一種是採用電池方式供電。這兩種供電方式在實際安裝過程中要求進行複雜的布線,並且在使用過程中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對系統或電池進行維護,這些要求給安裝和使用都帶來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限制現有Pir紅外感應探測器採用以上兩種方式提供能量的主要原還因為電路功耗大,其長期工作時需要有較大功率的電源為其提供持續的能源。pir紅外感應探測器做出控制動作的方式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控制有線迴路的通斷,另一種是以無線信號的形式將感應信號進行轉發;第一種控制方式需要布線與其相配合,給實際安裝帶來困難。第二種控制方式在安裝過程中比較方便,但國家對無線電發射功率有嚴格的要求,限制了無線發射的功率,對電路設計要求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紅外感應探測裝置,特別是一種低能耗的無線紅外感應探測裝置,能夠通過光電轉換以太陽能為紅外探測裝置提供電能,並且通過無線方式對信號進行發送,避免了複雜的布線和長期的維護,也使各組成設備的安裝可根據實際情況任意分布,提高了安裝的靈活性。同時光電轉換還能夠快速提供工作電壓。本實用新型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中,包括有分別與儲能供電單元連接的紅外感應單元、無線發射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且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分別與無線發射單元連接並提供傳感觸發信號。其中的儲能供電單元為在太陽能的光電轉換裝置與電能輸出端之間設置有儲能結構,所說的儲能結構為並聯狀態的第一儲能裝置和第二儲能裝置,且第二儲能裝置的儲能容量大於第一儲能裝置,在第二儲能裝置所在的並聯電路中,在該第二儲能裝置之前還設有第一電壓控制結構及受其控制的第一開關單元控制該充電電路的通斷,只當第一儲能裝置的輸出電壓高於該第一電壓控制結構的設定閾值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導通第一開關單元對第二儲能裝置充電。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儲能供電單元可以在較弱的光照條件下儲存電能,並使由其供電的設備裝置能夠正常進行工作。當能量存儲滿後,可供用電設備持續工作數十小時。其基本工作過程和原理,是由太陽能的光電轉換裝置的輸出電流先對儲能容量較小第一儲能裝置充電,使其能被快速充電可滿足後端電路最低工作電壓的輸出電壓,並開始為後端電路供電。而在與第一儲能裝置並聯的第二儲能裝置電路中,由於第一儲能裝置的輸出電壓尚未達到第一電壓控制結構的設定閾值,因此第二儲能裝置的電路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3第一儲能裝置的輸出電壓達到(等於或高於)第一電壓控制結構的設定閾值,該第一電壓控制結構才導通第一開關單元,開始對第二儲能裝置充電,直到第一儲能裝置因持續供電使輸出的電壓低於後端電路的工作電壓及第一電壓控制結構的設定閾值時,光電轉換裝置的輸出電流才停止對第二儲能裝置充電,並重新開始對第一儲能裝置充電,使其能快速實現重新向後端輸出供電,如此反覆。當該大儲能容量的第二儲能裝置存儲到足以滿足提供輸出的電能後,後端電路在開始由第二儲能裝置向後端進行長時間持續供電。儲能供電單元進行光電轉換並存儲能量,為整個電路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的能量。 當整個電路正常工作後,紅外感應單元感測物體的移動,並將模擬信號進行放大後轉換為數位訊號,輸入到無線發射單元中。同時,照度感應單元對環境照度進行感測,並將模擬信號放大後轉換為數位訊號,同樣輸入到無線發射單元中。無線發射單元根據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輸入信號的變化,判斷是否發送相應的無線信號。在上述結構基礎上,所述的光電轉換裝置優選為並聯狀態的至少兩組,以增加光電轉換量,滿足能夠更快速地為第一儲能裝置和第二儲能裝置充電,縮短充電時間的使用需要。另一種可選擇的改進方案,是所說的第二儲能裝置也可以採用並聯的至少兩組電容結構,以增大電能的存儲容量,滿足能夠為後端電路提供更長久供電的需要。上述結構中,所述第二儲能裝置所在的並聯電路中的開關單元,可優選採用 MOSFET (場效應管)、PNP型三極體或NPN型三極體等元器件,如!^airchild半導體公司 PowerTrench工藝的低柵壓P溝道MOSFET等,其具有開啟電壓低(1. 8V),導通電阻小,開關速度快等特點,能夠有效的減小電路的功耗。MOS管是目前常用的一種導通控制結構,P溝道MOS管具有低電平導通特性,能夠更方便的實現電路功能。所說的用於控制其通/斷的第一電壓控制結構,可以選擇目前已有報導和/使用的intersi 1公司生產的超低功耗復位晶片ISL88003系列,或MAXMIN的超低功耗復位晶片系列產品等。這類晶片具有可以選擇多種不同復位電平的特點,可以適應和滿足不同情況的使用需要。實驗表明,本實用新型紅外感應探測裝置中,除特殊的目的或需要外,所說的第一儲能裝置可優選採用為至少一個容量彡470UF的鉭電容結構,如AVX公司生產的TAJ系列鉭電容,型號如 TAJC337*006#NJ、TAJD337*006#NJ、TAJD4777*006#NJ 等;第二儲能裝置可優選採用為至少一個容量彡0. 33F的法拉電容結構,如Panasonic公司生產的SD系列法拉電容及SG系列法拉電容,型號如EECSOHD 104(H)、EECS5R5 (H) 474,也可以是Shoei公司生產的PAS614L型號的PAS法拉電容。採用所述容量和型號的電容結構能夠滿足通常情況下的使用需要。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紅外感應探測裝置中,所述紅外感應單元的一種具體結構,可以為包括紅外傳感器和其後經第一放大單元連接的門限比較電路形式,其輸出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該紅外感應單元以微功耗電路為基礎,特別是採用低功耗的紅外傳感器和集成運放器件,實現感測物體移動的功能。低功耗的紅外傳感器能夠感測到半徑4米範圍內的物體移動。所述的紅外傳感器可以採用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LHi 1128四源P^ 紅外傳感器。門限比較電路對由紅外傳感器採集的輸入信號進行轉換並與預設的門限上下限閾值電壓進行比較,並將超過門限閾值的異常信號轉換為數字高電平信號輸出,作為觸發無線發射單元的一個條件信號。門限比較電路中的集成運算放大器可選用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等器件。在此基礎上,上述紅外感應單元中所說的第一放大單元,除可以選擇目前已有報導/使用的各种放大電路結構或元器件外,一般可優選採用包括由順序連接的第一放大結構(或模塊)和第二放大結構(或模塊)組成的兩級放大結構形式。第一級放大電路放大倍數一般可設定在10 20倍,第二級放大電路放大倍數一般設定在50 100倍,最終將有效交流信號放大1000倍左右。其中第一放大結構(模塊)和第二放大結構(模塊)可分別採用如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其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為330nA,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其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為 380nA,也可以是其它適用的常見低功耗器件。同樣,上述的門限比較電路,除可以選擇目前已有報導/使用的各種電路結構外, 一種可供參考方式,是由包括若干(例如至少兩個)分壓電阻及分別跨接於不同分壓電阻間的兩個(如需要也可以為更多個)運算放大結構組成,並由其不同跨接點的電阻分壓分別提供各運算放大結構門限比較電壓的閾值上下限。所說的分壓電阻,較簡單的可以如在一個可供參考的實施例中採用由串聯的若干電阻組成,或是採用帶有中間連接抽頭的電阻結構寸。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紅外感應探測裝置中,除上述的紅外感應單元外,還設置有照度感應單元,以擴大感應監測信息的適用範圍。所述的照度感應單元一般可以由包括感測環境照度的光敏結構以及其後的依次連接的第二放大單元或模塊以及運算比較結構組成, 其中該運算比較結構的輸入端同時還與用於提供設定基準電壓的可調電阻連接,運算比較結構的輸出端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其中的光敏結構可以採用如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VTB8440B,或森霸光電有限公司生產的LLS05-A等器件。第二放大單元或模塊以及運算比較結構,可以分別採用如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等器件。上述的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的輸出信號以並列方式可分別經各自的整流結構及其後適當的開關單元產生觸發信號輸入包括無線發射晶片的無線發射單元,經與無線發射晶片連接的天線發送感應探測信號。其中的整流結構可以採用如Wiilips公司生產的BAS70-05或BAT54C肖特基二極體等元器件。由於無線發射要求發射功率限值小於 5mff(e.r. ρ),發射信號的佔空比限值小於1%,有效傳輸距離不小於100m,因此無線發射晶片可以選用待機狀態下的功耗為0. 2uA的STM300無線發射晶片,或nrf系列中的nrf240、 nrf240U nrf24L、nrf905 等晶片,以及如 Chipcon 公司的 SmartRF 04 系列中的 CC2500、 CC2550等模塊、PTR2030無線收發模塊,或採用Zigbee技術的無線收發模塊等形式。由於本實用新型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中,該儲能供電單元能夠對較小的太陽能進行採集、光電轉換和存儲電能,既能滿足快速為後端電路提供所需的供電電壓/電流,明顯縮短對後端電路供電的等待時間,使後端電路能夠快速開始工作,同時又能夠實現為後端電路提供長時間的正常供電。並且通過無線方式對信號進行發送,避免了複雜的布線和長期的維護,也使各組成設備的安裝可根據實際情況任意分布,提高了安裝的靈活性。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再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實用新型上述主題的範圍僅限於以下的實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思想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各種替換或變更,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紅外感應探測裝置的結構框圖。圖2是圖1中儲能供電單元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中紅外感應單元中紅外感應部分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中紅外感應單元的門限比較電路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1中照度感應單元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1中無線發射單元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包括分別與儲能供電單元連接的紅外感應單元、無線發射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並且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能夠分別為無線發射單元提供向適當控制和/或執行機構發射異常探測信息無線信號的觸發信號。如圖2所示的儲能供電單元,其結構為在太陽能的光電轉換裝置Jl與電能輸出端之間設置有儲能結構,所說的儲能結構為並聯狀態的第一儲能裝置Cl和第二儲能裝置C2, 其中第一儲能裝置採用容量為470uF的鉭電容結構,第二儲能裝置採用容量為0. 33F的法拉電容結構。為了提高充電電流的輸入量,縮短對第一儲能裝置Cl和第二儲能裝置C2的充電時間,可以將光電轉換裝置Jl設置為並聯狀態的多組(圖中示出的為兩組)。為了增大第二儲能裝置C2的能量存儲量,第二儲能裝置C2也可設置為並聯的兩組電容結構C21和 C22,還可以設置為並聯的更多組電容結構。在第二儲能裝置C2所在的並聯電路中,在該第二儲能裝置C2之前還設有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及受其控制的第一開關單元Ql控制該充電電路的通斷,只當第一儲能裝置 Cl的輸出電壓VCC高於該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設定閾值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導通第一開關單元Ql對第二儲能裝置C2充電。在第一儲能裝置Cl和第二儲能裝置C2與前端的光電轉換裝置Jl之間,分別各連接有由二極體形式的前端整流結構Dl構成的整流單元, 同時在第一儲能裝置Cl和第二儲能裝置C2的電能輸出端,也分別經各自連接的由二極體形式的後端整流結構D2構成的相應整流單元將電能輸出,以保證在沒有光照時,電路中法拉電容的電荷只供給後端電路使用,在本電路上沒有任何消耗。在第二儲能裝置C2所在的並聯電路中,在該第二儲能裝置C2之前,還設有由intersil公司生產的超低功耗復位晶片 ISL88003系列(或MAXMIN的超低功耗復位晶片系列)等構成的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及受其控制的開關單元Ql,控制該充電電路的通斷。其中開關單元Ql可以選擇如FAIRCHILD公司生產的FDN304P或infineon生產的BSS138N的P溝道MOSFET等。只有當第一儲能單元 Cl的輸出電壓VCC等於或高於該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設定閾值(可根據不同使用需要設定)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才導通該第一開關單元Q1,開始對第二儲能單元C2充電。在儲能供電單元的初始狀態沒有儲能時,由光電轉換裝置Jl提供的電流為第一儲能裝置Cl快速充電,且在其正端電壓低於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設定閾值的復位電壓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RESET管腳輸出與輸出電壓VCC的管腳相同的電壓,從而使開
6關單元Ql處於截止狀態,第二儲能裝置C2不被充電。由於第一儲能裝置Cl容量相對較小, 因此能夠實現在短時間內迅速將第一儲能裝置Cl的電壓充電後端電路最低工作電壓VCC 以上,開始為後端電路供電。當第一儲能裝置Cl的電壓充電Ul設定閾值的復位電壓後,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 的RESET管腳輸出低電平,從而使開關單元Ql導通,此時由太陽能光電轉換裝置Jl提供的電流改由通過開關單元Ql向第二儲能裝置C2充電。由於第二儲能裝置C2容量較大,其充電電壓上升緩慢,但此時第一儲能裝置Cl電壓已經能夠保證後端電路正常工作,不會影響到後端電路的正常工作。當第一儲能裝置Cl持續供電後使其供電電壓降至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復位電壓以下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RESET管腳重新將開關單元Ql截止,停止對第二儲能裝置C2充電,並重新恢復對第一儲能裝置Cl充電。當第一儲能裝置Cl的電壓重新回到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復位電壓以上後,開關單元Ql才再次導通,又開始對第二儲能裝置C2 充電。如此往復,直到第二儲能裝置C2充電至後端電路最低工作電壓VCC以上後,由第二儲能裝置C2為後端電路提供長時間的供電。通過計算可知,設電路中第二儲能單元C2的容值為C,其最大充電電壓為Umax,由於法拉電容放電不完全存在最低工作電壓Umin,則其能夠存儲的能量為=—臺《4,,法拉電容所存儲的電荷為β - Ct χ dV =/χ ,即Q = C、-φ碰- ακ) = /文 。所以,其
能夠提供能量的安時數η為.《 = ^%9^。如果充電電流為Iin,則法拉電容充電時
3WJ0
間為CxdF = Jm xi ,即Ζ---ζ-。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無線發射單元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為0.8 μ A,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總共為6 μ Α,最低工作電壓為2. IV,如果電容結構C21和C22電壓充至4. 5V時,其持續工作時長為一^弘》- ,,) =,其中
ι = cυ-進一步得知p ^tas^^^ ,即一次充滿電後,能夠持續工作兩
天(48小時)以上。太陽能的光電轉換裝置Jl選用在2001ux光照下輸出電壓為5V電流為ISuA的太陽能板,則第一儲能裝置Cl充電後,為後端電路快速提供工作電壓的時間為
也就是在2001ux的光照下兩分鐘以內可以開始工作,極大的提高了
13 1
工作效率,縮短了啟動時間。圖1中的紅外感應單元,可以包括紅外傳感器和其後經第一放大單元連接的門限比較電路,其輸出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其中的紅外感應部分結構,可如圖3所示, 其中的紅外傳感器JRl將接收到的信號通過由順序連接的第一放大模塊U2和第二放大模塊U5組成的兩級放大結構輸出至門限比較電路,將紅外傳感器JRl輸出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位訊號後輸出。紅外感應單元以微功耗電路為基礎,採用低功耗的紅外傳感器JRl和集成運放器件,實現感測物體移動的功能。所述的紅外傳感器JRl可以採用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LHill28四源MR紅外傳感器。第二放大模塊TO的輸出out2分為兩路,一路進行自身反饋,一路輸出至門限比較電路。第一放大模塊U2和第二放大模塊TO可分別採用 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其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為 330nA,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其正常工作時所需的電流為380nA, 也可以是其它適用的常見低功耗器件。圖4是上述紅外感應單元中的一種門限比較電路,對輸入信號進行電壓比較,並轉換為數字電平信號輸出,作為觸發無線發射單元的一個條件信號。門限比較電路中包括依次串聯設置的三個分壓電阻R11,R14,R18及分別跨接於第二分壓電阻R14前後兩端的兩個運算放大模塊U3,TO組成,並由R14前後兩端的不同分壓分別提供該兩運算放大模塊U3, U6門限比較電壓的閾值上下限基準電壓。因為來自第二放大模塊TO的信號常為不規則的交流波形,當U5的輸入信號在由U3和U6限定的高低門限閾值內時,TO的輸出out3 為低電平,無觸發信號向無線發射單元輸出;如果來自TO輸入信號超出U3和U6限定的門限閾值時,TO的輸出out3則為高電平,向無線發射單元輸出的有效的觸發信號。在TO之後,還可以設置一整形模塊U4,使輸出的觸發信號波形更加規則。門限比較電路中的高門限檢測模塊U3和低門限檢測模塊TO,以及整形模塊U4可選用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 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等器件。如圖5所示的是圖1中的一種照度感應單元的結構,包括感測環境照度的光敏結構D5以及其後依次連接的第二放大單元(模塊)Ul和運算比較結構(模塊)U9組成,運算比較結構(模塊)U9的輸入端同時還與用於提供設定基準電壓的可調電阻RP連接,運算比較結構(模塊)U9的輸出端light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光敏結構D5可以採用 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VTB8440B,或森霸光電有限公司生產的LLS05-A等器件。第二放大結構(模塊)Ul和運送人比較結構(模塊)U9,分別可採用intersil公司生產的ISL28194 低功耗、軌對軌集成運放器件,或Maxim公司生產的MAX920低功耗集成運放器等器件。在圖6所示的是圖1中的一種無線發射單元的結構。上述的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輸出的有效觸發信號,以並列方式分別經各自的整流結構D7及其後由場相應管 Q3,Q4,Q5組成的的開關單元產生觸發信號,輸入包括無線發射晶片U7的無線發射單元,經與無線發射晶片U7連接的天線發送出感應探測信號。其中整流結構D7可以採用Philips 公司生產的BAS70-05或BAT54C肖特基二極體等器件。由於無線發射要求發射功率限值小於5mW(e.r. ρ),發射信號的佔空比限值小於1%,有效傳輸距離不小於100m,因此無線發射晶片U7可以選用待機狀態下的功耗為0. 2uA的STM300無線發射晶片、或採用nrf系列中的 nrf240、nrf2401、nrf24L、nrf905 等晶片,以及 Chipcon 公司的 SmartRF 04 系列中的 CC2500、CC2550等模塊、PTR2030無線收發模塊,或採用Zigbee技術的無線收發模塊等形式。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工作過程為,儲能供電單元進行光電轉換並存儲能量,為整個電路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的能量。當整個電路正常工作後,紅外感應單元感測物體的移動,並將模擬信號進行放大後轉換為數位訊號,輸入到無線發射單元中。同時,照度感應單元對環境照度進行感測,並將模擬信號放大後轉換為數位訊號,同樣輸入到無線發射單元中。無線發射單元根據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輸入信號的變化,判斷是否將相應的無線信號向控制、報警和/或執行機構發送出去。
權利要求1.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包括分別與儲能供電單元連接的紅外感應單元、無線發射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且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分別與無線發射單元連接並提供傳感觸發信號,其中的儲能供電單元為在太陽能的光電轉換裝置(Jl)與電能輸出端之間設置有儲能結構,所說的儲能結構為並聯狀態的第一儲能裝置(Cl)和第二儲能裝置(C2), 且第二儲能裝置(C2)的儲能容量大於第一儲能裝置(Cl),在第二儲能裝置(C2)所在的並聯電路中,在該第二儲能裝置(C2)之前還設有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及受其控制的第一開關單元(Ql)控制該充電電路的通斷,只當第一儲能裝置(Cl)的輸出電壓(VCC)高於該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的設定閾值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Ul)導通第一開關單元(Ql)對第二儲能裝置(C2)充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光電轉換裝置(Jl)為並聯狀態的至少兩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第二儲能裝置(C2)為並聯的至少兩組電容型結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第二儲能裝置(C2)所在的並聯電路中的開關單元(Ql)為MOSFET、PNP型三極體或NPN型三極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儲能供電單元中的第一儲能裝置 (Cl)的容量為> 470uF,第二儲能裝置(C2)的容量> 0. 33F。
6.如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紅外感應單元包括紅外傳感器(JRl)和其後經第一放大單元連接的門限比較電路,其輸出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第一放大單元為包括順序連接的第一放大模塊(U2)和第二放大模塊(U5)的兩級式放大結構。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門限比較電路由包括若干分壓電阻(Rll,R14,R18)及分別跨接於不同分壓電阻間的兩個運算放大結構(U3,U6)組成,並由不同跨接點的電阻分壓分別提供兩運算放大結構(U3,U6)門限比較電壓的閾值上下限。
9.如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所述的照度感應單元由包括感測環境照度的光敏結構(D5)以及其後依次連接的第二放大單元(Ul)和運算比較結構(U9)組成,運算比較結構(U9)的輸入端同時還與用於提供設定基準電壓的可調電阻 (RP)連接,運算比較結構(U9)的輸出端(light)與所述的無線發射單元連接。
10.如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其特徵為紅外感應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的輸出信號以並列方式分別經各自的整流結構(D7)及其後的開關單元(Q3,Q4,Q5) 產生觸發信號輸入包括無線發射晶片(U7)的無線發射單元,經與無線發射晶片(U7)連接的天線發送感應探測信號。
專利摘要紅外感應探測裝置,包括分別與儲能供電單元連接的紅外感應單元、無線發射單元和照度感應單元,紅外感應和照度感應單元分別與無線發射單元連接並提供傳感觸發信號。儲能單元包括光電轉換裝置和並聯狀態的第一、第二儲能單元,且第二儲能單元的容量大於第一單元。第二儲能單元前還設有第一電壓控制結構及受其控制的第一開關單元。當第一儲能單元的輸出電壓達到第一電壓控制結構的閾值時,第一電壓控制結構導通第一開關單元對第二儲能單元充電。該紅外感應探測裝置能夠存儲電能和快速為後端電路提供工作電流,明顯縮短對後端電路供電的等待時間,並以低能耗方式工作和以無線方式發送探測信號,避免了複雜的布線和長期的維護,提高了根據實際情況安裝設備的靈活性。
文檔編號G01J5/10GK202267539SQ20112036864
公開日2012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何江華, 徐立傑 申請人:成都英泰力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