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1:04:46 1
專利名稱: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闊門控制機構,尤其涉及一種利用控制滑塊移動以選擇接收 致動機構的驅動力進而控制閥門的揚程開啟狀態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石油價格飛漲,引擎的油耗性能受到重視。由研究數據顯示,可變閥
門控制機構技術的重要性相當高,因為所述技術為休缸(cylinderdeactivation)、縮 小引擎(down size)等多項技術的基礎。
其中在可變閥機構中,機構大多如美國專利號US.Pat.No.6,223,706Bl中的設 計。請參閱圖1所示,所述可變閥機構1具有一中空的外頂筒10, 一內頂筒11 位於外頂筒10內部並可於其中滑動, 一組高低揚程凸輪(圖中未示)分別和內外頂 筒10、 ll接觸,而閥的高低揚程切換是通過一鎖定裝置控制。此鎖定裝置具有三 個鎖定銷12、 13、 14分別位於內頂筒與外頂筒之間所形成的容置空間101、 102、 103內,並可受液壓推動而進入外頂筒10或內頂筒11中的孔,藉此使內、外頂 筒連結或分離。
當內外頂筒IO為分離狀態時,鎖定銷通常是利用彈簧15將其固定於某位置, 當進入連結狀態,液壓將驅動鎖定銷14使其移動突出外頂筒10,進入內頂筒ll 的孔內達到連結效果,進而使閥作動於不同的揚程狀態。此設計中,當欲連結外 頂筒lO與內頂筒ll,但鎖定銷14若和孔不位於同一直在線時,便會造成鎖定銷 14無法順利進入容置空間102,使揚程切換失敗。
另外,此類設計於低揚程狀態時,低揚程凸輪會下壓內頂筒11而驅動閥,此 時高揚程凸輪仍會下壓外頂筒10,雖然外頂筒IO的位移可由頂筒內的彈簧16吸 收,但若頂筒組內的彈簧16設計不良,或關閥時高揚程凸輪仍有下壓外頂筒而會 施予閥彈簧16—力,如此便會對低揚程狀態下的閥作動造成影響。
綜合上述,因此亟需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來解決現有技術所產生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是通過頂筒內部滑塊的 移動來進行閥門高、低揚程的控制,避免現有技藝中可能切換失敗的狀況發生, 達到切換閥門揚程的目的。
本發明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是通過頂筒內部機構作 動使閥可於高揚程及低揚程間切換,讓引擎可在不同狀況下有較佳的燃油效率, 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是可透過滑塊的移動, 使閥門不會受到致動機構的影響,達到休缸節能的目的。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是包括有一 外頂筒,其是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滑塊,其是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以及一驅 動裝置,其是可驅動所述滑塊於所述容置空間內進行滑動運動,進而選擇控制所 述外頂筒以及所述滑塊其中之一接收一驅動力的驅動。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是包括有 一外頂筒,其是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滑塊,其是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以及一 驅動裝置,其是可驅動所述滑塊於所述容置空間內進行滑動運動,進而選擇控制 所述滑塊於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其中之一接收一驅動力的驅動。
較佳的是,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 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 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可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上滑動;至少 一第二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上;以及至少一第二液壓套筒,其 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二槽孔內,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 使所述滑塊可於所述第二液壓套筒上滑動。其中,所述驅動裝置為一液壓供應裝 置,其是分別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相連接,所述液壓供應 裝置可選擇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其中之一來推 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
較佳的是,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 側面;以及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 套筒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可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上滑動。 其中,所述驅動裝置更包括有 一液壓驅動裝置,其是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相連
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至少一彈性 體,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述外頂筒的壁面 相抵靠。滑塊的一側面上更具有一凸肋,可於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力驅動時與 所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
較佳的是,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 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
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可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上滑動;至少 一通孔,其是貫通所述滑塊的本體。所述驅動裝置更包括有 一液壓驅動裝置, 其是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推動所述滑 塊進行滑動運動;至少一彈性體,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相抵靠,而 以另一端與所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以及至少一限制軸,其是通過所述彈性體 以及所述通孔且其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外頂筒的壁面上。其中所述至少一限制軸 的一端更延伸出一凸部於所述外頂筒的外壁上。
較佳的是,所述外頂筒的外壁上更設置有一凸部。所述凸部是可為一圓柱形 滾子。
較佳的是,所述外頂筒的底部與閥門杆接觸之間更設置有至少一填隙片。 較佳的是,所述外頂筒的頂部具有一第一接觸面,而所述滑塊的上方具有一 第二接觸面,所述驅動裝置可於驅動所述滑塊滑動而選擇控制所述第二接觸面置 於所述第一接觸面的下方使所述第一接觸面接收所述驅動力的驅動以及控制所述 第二接觸面直接接收所述驅動力的驅動其中之一。
較佳的是,所述驅動力是可通過一致動機構提供,所述致動機構為凸輪組。
圖1為現有的可變閥機構的剖視示意圖2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一較佳實施例與引擎結合狀態示意圖; 圖3A以及圖3B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一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圖4A以及圖4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體 示意圖5A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俯視剖面示意圖5B以及圖5C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動作示意圖6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引擎結合狀態示意圖; 圖7A以及圖7B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二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圖8A以及圖8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體 示意圖9A以及圖9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動作示意圖; 圖IO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三較佳實施例與引擎結合狀態示意圖; 圖11A以及圖11B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三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
圖12A以及圖12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 體示意圖13A以及圖13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動作示意
圖14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休缸動作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l-可變闊機構;10-外頂筒;ll-內頂筒;101、 102、 103-容置
空間;12、 13、 14-鎖定銷;15-彈簧;2-引擎;20-缸頭;201-缸頭導孔;21-閥門
杆;210-閥門;22-致動機構;220-高揚程凸輪;221-低揚程凸輪;223-高揚程凸 輪;224-圓盤;23-閥彈簧;24-閥彈簧保持器;3-可變閥門控制機構;30-外頂筒; 300、 301-槽孔;302-凸輪接觸面;303-容置空間;3031-開口; 31-滑塊;310-第一 槽孔;311-凸輪接觸面;312-第二槽孔;32-驅動裝置;320、 323-液壓管路;321-第一液壓套筒;322-第二液壓套筒;33-支撐底板;34-圓形凹槽;35-填隙片;4-可變閥門控制機構;40-外頂筒;401-長溝槽;402-凸輪接觸面;403-容置空間; 4031-開口; 41-滑塊;410-凹槽;411-凸輪接觸面;412-凸肋;413-第一槽孔;42-驅動裝置;420-液壓驅動裝置;421-液壓管路;422-第一液壓套筒;423-彈性體; 43-支撐底板;44-填隙片;45-防旋轉機構;450-凹槽;451-凸部;5-可變閥門控制 機構;50-外頂筒;501-槽孔;502-容置空間;503-穿透孔;51-滑塊;510-槽孔; 511-凸輪接觸面;512-通孔;52-驅動裝置;520-液壓驅動裝置;521-液壓管路; 522-第一液壓套筒;523-彈性體;524-限制軸;5241-凸部;53-填隙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對本發明的特徵、目的及功能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了解,下文特將本發 明的裝置的相關細部結構以及設計的理念原由進行說明,詳細說明陳述如下
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一較佳實施例與引
擎結合狀態示意圖。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3,其是可通過一致動機構22所提供 的驅動力而控制閥門的揚程,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3其是包括有一外頂筒30、 一滑塊31以及一驅動裝置32。所述外頂筒30,其是設置於引擎2的缸頭20內且 與一閥門杆21相抵靠,所述外頂筒30內開設有一容置空間303,容置空間具有 一開口 3031。所述滑塊31,其是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303內。所述驅動裝置32, 其是可驅動所述滑塊31於所述容置空間303內進行滑動運動,進而選擇控制所述 外頂筒30以及所述滑塊31其中之一接收所述致動機構22的驅動。在本實施例中, 所述驅動裝置32為一液壓驅動裝置,其是通過液壓管路320與323與所述可變閥 門控制機構3相連接。
所述外頂筒30可於缸頭導孔201上下滑動,外頂筒30上方的致動機構22 為一凸輪組,其是具有一組高揚程的凸輪220及低揚程的凸輪221,可下壓所述 可變閥門控制機構3以提供不同的閥揚程。外頂筒30底部和閥門杆21的頂端接 觸,當外頂筒30受所述致動機構22下壓時,便會下壓閥門杆21以開啟閥門210。 而閥彈簧23則在外頂筒30未受所述致動機構22下壓時,推閥彈簧保持器24向 上,將闊門210關閉。
請參閱圖2、 3A以及圖3B所示,其中圖3A與圖3B所述圖為本發明的可變 閥門控制機構第一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圖。所述外頂筒30具有一凸輪接觸面302 可和低揚程凸輪221接觸,外頂筒30的容置空間303可容納滑塊31於其中滑動, 外頂筒的兩側外壁上分別開設有槽孔300、301分別與液壓管路320與323相連通。 所述槽孔300、 301為長形溝槽其作用在於當外頂筒30在缸頭20中上下滑移時, 透過設置於缸頭20內的液壓管路320及323進入的液壓仍能持續推動滑塊31。
當滑塊31移動至所述凸輪接觸面302下方時,高揚程凸輪220可掃進所述容 置空間303內而不會和外頂筒30的任何組件接觸。外頂筒30下方具有一支撐底 板33,其是在滑塊31放置進外頂筒30的容置空間303後,固接於外頂筒30下 方,提供滑塊31—底部支撐,在支撐底板33的下方有一圓形凹槽34,至少一填 隙片35可放置於其中,當整體閥機構組裝後,可放置厚度不同的填隙片35以填
滿因製造公差或組裝而導致的間隙。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支撐底板33僅為其中一種 實施方式,隨著滑塊31放入至外頂筒30的方式不同,會有不同的設計,因此不 以本實施例為限。
請參閱圖4A、圖4B以及圖5A所示,其中圖4A與圖4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 控制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體示意圖;圖5A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 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俯視剖面示意圖。在滑塊31的上方具有一凸輪接觸面311。 所述滑塊31包括有二第一槽孔310,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31的一側面。所述槽 孔310內設置有一第一液壓套筒321,所述第一液壓套筒321的一端是固定於所 述外頂筒30上,使所述滑塊31可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321上滑動。在所述滑塊 31的另一側面上開設有一第二槽孔312,其內可容置一第二液壓套筒322,所述 第二液壓套筒322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30上,使所述滑塊31可於所述第 二液壓套筒322上滑動。透過所述第一液壓套筒321與第二液壓套筒322,使滑 塊31移動時,維持液壓作動的密封性,此外也可防止所述滑塊31移動至與所述 開孔3031對應的容置空間303時脫離所述外頂筒30。液壓通過所述驅動裝置32 提供,分別由液壓管路320、 323流入至所述第一液壓套筒321與第二液壓套筒 322,推動滑塊31於外頂筒30的容置空間303中滑動。
請參閱圖5B以及圖5C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一較佳 實施例動作示意圖。當引擎轉速較低或剛啟動時,液壓壓力較低,閥機構運作於 低揚程狀態,參閱圖5B,此時,液壓進入第一液壓套筒321,推滑塊31向右。 由圖可知,滑塊31位於外頂筒30的凸輪接觸面302下方,此時只有外頂筒30 的凸輪接觸面302和低揚程凸輪221接觸。當致動機構22旋轉下壓時,低揚程凸 輪221下壓外頂筒30,進而推閥門杆21使閥門210開啟。因為滑塊向右移動至 所述凸輪接觸面下方,因此讓出容置空間303的一部分而呈現出所述開口 3031, 使得高揚程凸輪220於旋轉時只會掃掠過所述容置空間303,不會和任何組件接 觸。
如圖5C,當引擎轉速提高,需要高揚程以提高進氣效率增大馬力時,液壓由 所述第二液壓套筒322進入,進而推滑塊31向左移動。此時滑塊31移動至外頂 筒30的含有所述開口 3031的容置空間303,滑塊31的凸輪接觸面311位於高揚 程凸輪220的下方。當高揚程凸輪220旋轉時,因高揚程凸輪220的升程曲線較 低揚程凸輪221大,所述高揚程凸輪會作用於所述滑塊的凸輪接觸面311上,進
而推閥門杆21使閥門210呈現高揚程的開啟狀態。
請參閱圖6,所述圖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引擎結 合狀態示意圖。在此實施例的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驅動內滑塊的方式 則利用彈簧及液壓來驅動。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4包括一外頂筒40、 一滑塊41 以及一驅動裝置42。請參閱圖7A以及圖7B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 控制機構第二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圖。所述外頂筒40為圓柱型設計,外頂筒40 的上方具有一凸輪接觸面402,在其內具有一容置空間403,於凸輪接觸面402 旁有一開口 4031與所述容置空間403相連通。所述外頂筒的外壁上開設有一長溝 槽401,在可變閥門控制機構4上下作動時維持液壓持續提供至滑塊41內。所述 外頂筒40的下方具有一支撐底板44,其目的在將滑塊41放入至外頂筒40內部 後,便固接於外頂筒40下方,提供滑塊41一滑移底面,且支撐底板43下方亦可 配置一填隙片44,以補償製造公差及組裝所產生的間隙。
因液壓需持續供應進入可變閥門控制機構4,為避免圓柱型外頂筒40的設計 可能的旋轉運動, 一防旋轉機構45配置於外頂筒40側壁,藉此防止外頂筒40 旋轉。所述防旋轉機構45包括有一開設於所述外頂筒40外面側壁上的一凹槽 450,並於所述凹槽450內設置有一凸部45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凸部451為一 滾輪,此外,也可以設置凸塊來取代的。
請參閱圖6、圖8A以及圖8B所示,其中圖8A與圖8B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 制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體示意圖。滑塊41具有一凸輪接觸面411 以及二凹槽410。所述滑塊41的一側面上開設有一第一槽孔413,並設置有至少 一凸肋412。所述驅動裝置42包括有一液壓驅動裝置420、 一第一液壓套筒422 以及二彈性體423。所述液壓驅動裝置420,其是以液壓管路421與所述第一液壓 套筒422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422推動所述滑塊41進行滑 動運動。所述第一液壓套筒422是設置於所述第一槽孔內,使所述滑塊41可於所 述第一液壓套筒422上滑動。所述彈性體423,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41的凹槽 410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述外頂筒40的壁面相抵靠。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彈 性體423為一回復彈簧。
參閱圖7A與圖8B,凸肋412的作用在於避免滑塊41移動至外頂筒40的開 口 4031時,可能脫離外頂筒40的容置空間403的問題。如圖6所示,所述第一 液壓套筒422及回復彈簧423的配置都位於同一水平線上,且由於滑塊41需進入
外頂筒40的內部,故滑塊41的凸輪接觸面411較外頂筒40的凸輪接觸面402 低,相對地高揚程凸輪220的基圓半徑也較低揚程凸輪221大。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的運作,請參閱圖9A以及圖9B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 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動作示意圖。如圖9A所示,當引擎位於中 低轉速時,閥門210作動於低揚程狀態,此時液壓未作動,滑塊41受回復彈簧 423的推力而位於圖中的右側,此時只有外頂筒40的凸輪接觸面402位於低揚程 凸輪221的下方,當致動機構22旋轉時,此時外頂筒40的凸輪接觸面402受低 揚程凸輪221作動,使閥門210處於低揚程的狀態,此時,高揚程凸輪220則掃 掠過外頂筒40的開口 4031,因此不會產生影響。
如圖9B所示,當引擎處於高轉速時,閥門210作動於高揚程狀態,此時液 壓作動,由液壓透過液壓管路經由第一液壓套筒422進入第一槽孔413而推動滑 塊41,使滑塊41抵抗回復彈簧423的力而移動至最左端,凸肋412仍位於外頂 筒40的凸輪接觸面402下方,維持滑塊41於外頂筒40的容置空間內。此時滑塊 41的凸輪接觸面411位於高揚程凸輪220下方,當致動機構22旋轉下壓時,便 使所述高揚程凸輪220推動所述滑塊41進而帶動外頂筒40推動閥門210依照高 揚程凸輪220升程曲線而作動。
請參閱圖IO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第三較佳實施例與引 擎結合狀態示意圖。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5具有一外頂筒50、 一滑塊51以及 一驅動裝置52。所述外頂筒50,其是具有一容置空間502。所述滑塊51,其是設 置於所述容置空間502內。不同於前兩個實施例,所述外頂筒50並無與致動機構 22接觸的接觸面。在本實施例中,是用所述滑塊51的位置來選擇接收致動機構 22驅動力。所述驅動裝置52,其是可驅動所述滑塊51於所述容置空間502內進 行滑動運動,進而選擇控制所述滑塊51於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其中之一接 收所述致動機構22的驅動。
請參閱圖10、圖IIA與圖IIB所示,其中圖IIA、 IIB為本發明的可變閥門 控制機構第三較佳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外頂筒50的上方並無凸輪接觸面,容置空 間502的上端為開放式。外頂筒50的外壁上有一可提供液壓進入的槽孔501以及 二穿透孔503,所述槽孔501內連接有一第一液壓套筒522。由於本實施例的容置 空間502上方為幵放式,因此可將前二實施例中有的支撐底板與外頂筒50形成單 一組件。填隙片53可置於外頂筒50下方。
請再配合參閱圖12A以及圖12B所示,所述圖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 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滑塊立體示意圖。所述滑塊51上方具有一凸輪接觸面511, 而滑塊51本體上更開設兩通孔512,所述滑塊51更具有一第一槽孔510與所述 第一液壓套筒522相連接,使得所述滑塊51可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522上滑動, 所述第一液壓套筒522的作用如前述兩個實施例所述,在此不做贅述。
再回到圖IO、圖11A與圖11B所示,所述驅動裝置52具有一液壓驅動裝置 520、兩彈性體523以及兩限制軸524。所述液壓驅動裝置520,其是通過液壓管 路521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522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522 推動所述滑塊51進行滑動運動。所述彈性體523,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51的 一側面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述外頂筒50的壁面相抵靠。在本實施例中,所述 彈性體523為一回復彈簧。所述限制軸524,其是通過所述彈性體523以及所述 通孔512且其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外頂筒50的壁面上,其中之一端更延伸出所述 穿透孔503形成一凸部5241。由於所述凸部5241凸出外頂筒50的周圍,藉此同 時可達到防止外頂筒50旋轉的效果(缸頭20處需銑二溝槽提供容置凸部5241)。 所述二彈性體523及第一液壓套筒522皆位於同一水平線。因為二限制軸524穿 過彈性體523內部以及滑塊51的通孔512,因此滑塊51受限制軸524拘束,不 會有脫離外頂筒50內的容置空間502的情況發生。
請參閱圖13A以及圖13B所示,為本發明可變閥門控制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 例動作示意圖。當引擎於中低轉速或高轉速時,如圖13A所示,其作動狀態皆類 似第二實施例,但其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只有一凸輪接觸面511於滑塊51上, 藉此接觸面511切換於高低揚程凸輪520及521間來變換揚程。故高低揚程凸輪 520、521的基圓大小可相同(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的高低揚程凸輪基圓因設計 限制,故有所不同,因為在前兩實施例中,外頂筒的凸輪接觸面與滑塊的凸輪接 觸面有一落差高度。)。
第三實施例除了可作為高低揚程變化之用外,其亦可用於休缸的閥上,休缸 的閥機構在啟動時需為閥作動狀態,當欲休缸時才切換至休缸狀態。參閱圖14 所示,可變閥門控制機構構造不變,但和原先高低揚程切換的致動機構22不同, 原先的低揚程凸輪處配置高揚程凸輪223,而原先高揚程凸輪處則以一基圓半徑 大小的圓盤224取代的。故當引擎於剛啟動時,滑塊51受彈性體523推力而位於 高揚程凸輪523下方,如此閥可受凸輪523的下壓而作動。當要休缸時,液壓作
動,抵抗彈性體523的力將滑塊51推至左側,使滑塊51的凸輪接觸面511位於 圓盤524下方,故當致動機構22轉動時,閥不作動而呈休缸狀態。
以上三種實施例,皆利用一具有凸輪接觸面,且可於外頂筒中滑動的滑塊來 達到切換揚程的效果,在切換時不會有傳統孔銷鎖定設計可能有的對位不準,導 致切換失敗的問題。且在閥作動於低揚程狀態時,高揚程凸輪並未和機構本體接 觸,故其不會有閥可能受高揚程凸輪影響而產生閥跳動或未依低揚程凸輪的凸輪 曲線作動的問題。
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之限制本發明範圍。即大 凡依本發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本發明的要義所在,亦不 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故都應視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狀況。例如本發明的 驅動裝置32、 42、 52的設置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實施例中排列組合,並不單以圖示 說明為限。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有一外頂筒,其是具有一容置空間;一滑塊,其是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以及一驅動裝置,驅動所述滑塊於所述容置空間內進行滑動運動,進而選擇控制所述外頂筒以及所述滑塊其中之一接收一驅動力的驅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更包括有 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上滑動;至少一第二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上;以及 至少一第二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二槽孔內,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二液壓套筒上滑動。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裝置為一 液壓供應裝置,其是分別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相連接,所 述液壓供應裝置選擇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其中 之一來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凸肋,於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力驅動時與所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 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側面;以及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的 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上滑動。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裝置更包 括有-一液壓驅動裝置,其是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以及至少一彈性體,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 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更包括有 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的 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上滑動;以及至少一通孔,其是貫通所述滑塊的本體。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裝置更包 括有一液壓驅動裝置,其是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至少一彈性體,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 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以及至少一限制軸,其是通過所述彈性體以及所述通孔且其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 外頂筒的壁面上。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至少一限制軸 的一端更延伸出一凸部於所述外頂筒的外壁上。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頂筒的外壁 上更設置有一凸部。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力是通 過一致動機構所提供,所述致動機構所為一凸輪組。
11、 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有 一外頂筒,其是具有一容置空間;一滑塊,其是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以及一驅動裝置,其是可驅動所述滑塊於所述容置空間內進行滑動運動,進而選 擇控制所述滑塊於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其中之一接收一驅動力的驅動。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的 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上滑動;至少一第二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上;以及 至少一第二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二槽孔內,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的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二液壓套筒上滑動。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裝置為 一液壓供應裝置,其是分別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相連接, 所述液壓供應裝置選擇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一液壓套筒以及所述第二液壓套筒其 中之一來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
14、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一槽孔,其是開設於所述滑塊的一側面;至少一第一液壓套筒,其是設置於至少一第一槽孔內,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的 一端是固定於所述外頂筒上,使所述滑塊接收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時,於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上滑動;以及至少一通孔,其是貫通所述滑塊的本體。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裝置更 包括有-一液壓驅動裝置,其是與所述第一液壓套筒相連接,以提供液壓經由所述第 一液壓套筒推動所述滑塊進行滑動運動;至少一彈性體,其是以一端與所述滑塊的另一側面相抵靠,而以另一端與所述外頂筒的壁面相抵靠;以及至少一限制軸,其是通過所述彈性體以及所述通孔且其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 外頂筒的壁面上。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至少一限制 軸的一端更延伸出一凸部於所述外頂筒的外壁上。
17、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頂筒的外 壁上更設置有一凸部。
18、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力是通過一致動機構所提供,所述致動機構所為一凸輪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變閥門控制機構,其特色在於控制一滑塊移動,以使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接受致動機構的驅動,進而控制引擎閥門產生高揚程或低揚程的開口,達到高低揚程切換的效果。通過本發明的設計可以解決傳統孔銷連結機構於揚程切換時,因對位不準而造成切換失敗的問題。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高揚程的致動機構在閥門呈現低揚程狀態時並未和所述可變閥門控制機構接觸,故在低揚程狀態下亦不會影響閥門作動。藉此使引擎能在適當的轉速下,以較佳的燃燒效率運作,減少油耗。
文檔編號F01L13/00GK101182791SQ200610145118
公開日2008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13日
發明者劉達全, 吳敏全 申請人: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