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23:03:5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薄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
背景技術:
塑料薄膜在生產過程中,冷卻風環的局部出風量對薄膜的厚度有重要的影響,出風量大的部位,由於熔化的塑料膜泡得到快速冷卻,後續的吹脹就會小一些,成膜後表現為該對應部位的薄膜偏厚,為了保持厚度的均勻性,要求冷卻風環的出風量要均勻一致,但是很多情況下很難達到這一要求,比如:有些情況下風機在一邊安裝,風管長度不一致,風管變形等都會導致到達冷卻風環的風量不一致。有些情況下,吹膜模頭的厚度均勻度表現不好,也需要用風環的局部出風量來解決。
更有甚者,有時生產地膜時需要用一個膜泡同時生產六卷,這就需要在整個膜泡周長方向的厚度均勻度要非常好。否則就會出現每卷的重量不相同,嚴重者會超出地膜國標要求的重量範圍,需要對膜卷的重量進行矯正。對超重的膜卷要裁切掉一些薄膜或者對重量不足的膜卷要繼續纏繞一些薄膜,使每卷薄膜達到規定的重量要求。這不但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還增加了地膜膜卷的斷頭,在鋪膜作業時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
現在工人在生產時為了調整薄膜的均勻度,一般需要在風環與風管的連接處插入小紙片或薄鐵片,使用起來非常不穩定,插入多少全靠經驗。有些生產廠家在風環與風管的連接處加裝了一舌片,用舌片控制進風量的大小,使用起來也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冷卻風環的出風量不易控制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包括定環,所述定環上設有多個第一銷孔,多個所述第一銷孔分別固定連接有第一銷釘,所述第一銷釘的另一端連接有可沿該第一銷釘旋轉的葉片,多個所述葉片共同圍設成風孔,且多個所述葉片分別設有第二銷孔及第三銷孔,所述第二銷孔與所述第一銷孔對齊並貫穿所述第一銷釘,所述第三銷孔穿設固定有第二銷釘,所述第二銷釘的另一端穿過動環的長條形孔槽後設有可抵止於所述動環的釘帽,所述動環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手柄。
進一步地,所述定環在靠近其外圓處等弧距設有六個第一銷孔,相鄰兩個所述第一銷孔之間的圓弧角為60°。
進一步地,多個所述葉片為大小相同的圓弧板。
進一步地,多個所述葉片均在相同的位置上設置第二銷孔與第三銷孔。
進一步地,所述動環在靠近其外圓處等弧距設有六個長條形孔槽,相鄰兩個所述長條形孔槽之間的圓弧角為60°。
進一步地,所述動環的一側設置有螺孔,所述手柄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螺孔相配合的螺杆。
進一步地,相鄰的所述葉片之間無縫隙,所述風孔為圓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銷孔與第一銷釘、第三銷孔與第二銷釘之間的固定連接方式為鉚接、焊接、螺栓連接中的一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安裝在吹膜設備冷卻風環的進風口處,通過手工轉動所述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上的手柄來控制進風口的開合度,能夠人工靈活調節冷卻風環進風口的進風量,實現對冷卻風環出風量的大小調節,通過控制出風量來控制薄膜的厚度,所述設備控制穩定,調整好以後不會自行改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葉片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定環的示意圖;
其中,1-葉片;11-動環;12-第二銷釘;13-定環;14-手柄;15-長條形孔槽;16-風孔;21-第一銷釘;24-釘帽;25-螺孔;26-螺杆;3-第二銷孔;31-第三銷孔;4-第一銷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如圖1-4所示,一種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包括定環13,所述定環13上設有多個第一銷孔4,多個所述第一銷孔4分別固定連接有第一銷釘21,所述第一銷釘4的另一端連接有可沿該第一銷釘4旋轉的葉片1,多個所述葉片1共同圍設成風孔16,且多個所述葉片1分別設有第二銷孔3及第三銷孔31,所述第二銷孔3與所述第一銷孔4對齊並貫穿所述第一銷釘21,所述第三銷孔31穿射固定有第二銷釘12,所述第二銷釘12的另一端均穿過所述動環11的長條形孔槽15後設有可抵止於所述動環11的釘帽24,所述動環11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手柄14。所述薄膜冷卻風環風量控制器加裝在薄膜吹膜的冷卻風環的進風口上,所述風孔16的大小可手動調節,用於控制冷卻風環的進風口的進風量,以實現對冷卻風環出風量的大小調節,從而通過控制出風量來控制薄膜的厚度。
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銷孔4與第一銷釘21、第三銷孔31與第二銷釘12之間相互固定連接的方式可以為焊接、栓接或鉚接等,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鉚接。所述第一銷孔4與所述第一銷釘21之間固定連接的目的是將第一銷釘21固定在所述定環13上,當所述葉片1圍繞所述第一銷釘21旋轉時,所述第一銷釘21能夠固定不動,以保證葉片1的旋轉效果;所述第三銷孔31與第二銷釘12之間相互固定連接的目的是當所述動環11推動所述第二銷釘12沿所述長條形孔槽15移動時,所述第二銷釘12能夠帶動所述葉片1一起作剛性移動。
具體實施時,所述手柄14在動環11的側面任意位置固定,在實際操作中,人工沿所述動環11的外圓周推動手柄14,所述手柄14會帶動所述動環11轉動,所述動環11推動所述第二銷釘12沿所述長條形孔槽15移動,進而帶動所述葉片1相對於所述第一銷釘21轉動,當上述多個葉片1同時相對於各自的第一銷釘21轉動時,可實現對風孔16的開合度的調節,進而達到調節進風量的目的。
具體實施時,所述定環13上靠近外圓處等弧距設有六個第一銷孔4,相鄰的兩個第一銷孔4之間的圓弧角為60°。設置六個第一銷孔4,同時也相對應設置六個葉片1,所述葉片1與對應的所述第一銷孔4之間通過所述第一銷釘21連接,多個所述第一銷孔4的等距離設置能夠確保相鄰葉片1之間等間距固定,從而保證相鄰的上述葉片1在閉合或展開的過程中相互之間不出現縫隙。
具體實施時,所述葉片1均為圓弧板狀,多個所述葉片1的大小相同。多個圓弧板狀葉片1均在相同位置上設置第二銷孔3與第三銷孔31。所述第二孔銷3用於穿過第一銷釘21,所述第三銷孔31用於固定連接第二銷釘12。所述葉片1的大小相同且多個葉片1沿圓心對稱分布,當轉動所述手柄14時,所述多個葉片1能夠同步地移動。相鄰的上述圓弧板狀葉片1之間相互緊密接觸,所述風孔16為圓形。多個葉片1的大小設置恰好使上述多個葉片1在移動過程中相互之間沒有形成可以通過風的縫隙,多個所述葉片1的形狀相同,當多個所述葉片1同步移動時,能夠保證風孔16的大小變化但風孔16的形狀不變。
具體實施時,在靠近所述定環13的外圓處等弧距設有六個長條形孔槽15,相鄰兩個所述長條形孔槽15之間的圓弧角為60°。多個所述長條形孔槽15的位置與多個上述第三銷孔31上下對齊,以保證每個第二銷釘12能夠穿過與其對應的上述第三銷孔31及長條形孔槽15。所述第二銷釘12的釘帽24抵止在所述長條形孔槽15兩側的動環11上,保證所述第二銷釘12在受力狀態下沿所述長條形孔槽15移動時不會離開所述長條形孔槽15。
具體實施時,六個長條形孔槽15的大小、形狀一致,並沿圓心對稱分布(即沿圓心相對的兩個長條形孔槽15以圓心呈中心對稱)。對六個長條形孔槽15的長度以及角度的範圍不做特殊要求,只要滿足在手柄14的推動下,六個長條形孔槽15的長度以及角度的範圍應當使多個所述第二銷釘12分別沿六個長條形孔槽15移動時,多個所述第二銷釘12分別帶動多個所述葉片1移動能夠使所述風孔16的開合度在較大範圍內調節即可。
具體實施時,所述動環11的一側設置有螺孔25,所述手柄14的一端設置有與上述螺孔25相配合的螺杆26。將所述手柄14的螺杆26旋轉進入所述動環11的螺孔25中,能夠將所述手柄14固定在所述動環11上。所述手柄14與上述螺杆26的固定連接方式還可以是鉚接、焊接中的一種。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