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煙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22:53:46 2
專利名稱:一種油煙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一種油煙分離器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廚房電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抽油煙機上的油煙分離器。
技術背景
目前,在廚房抽油煙機上採用油煙分離器已經十分普遍。而現有的油煙分離器 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採用過濾網形式,其缺點是油脂粘附能力有限,在過濾網的網孔中心區域 留下了油煙的直通路徑,使得未經分離的含油氣流得以直接穿過過濾網。
第二類油煙分離器是利用兩層對扣的板,二面錯位形成多條微縫隙結構,使氣 流通過時產生無數微漩渦,利用微漩渦的離心力將油和水從氣流中分離出來,並粘附到 分離板上,從而達到分離油煙的效果。這類分離器其最大的缺點是氣流通過的面積比過 小,根據資料,此類油煙分離器的通風口面積與分離器面積比最大僅為23%,並且,當 氣流的流速達到一定限度時,即使提高風機功率,風量也不會隨之增加,而過大的風機 功率只能通過振動和發熱來消耗,並且會產生共振噪聲和氣流的嘯叫。要想提高抽油煙 機的氣體流量,必須採用較大面積的分離板才能滿足,同時也造成製造油煙分離板的材 料成本較高。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流量面積比大、前後板 距離會隨風速大小而自動增大和減少,油煙分離效果好的油煙分離器。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敘述如下一種油煙分離器,包括前板、後板和框 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板固裝於框架前部,在所述前板上有平行排列的進風口,在所 述前板上、前板與後板之間設置有導流板,所述導流板將進風口形成截面由進風方向至 出風方向平滑縮小的形狀,所述後板為波紋板,所述後板與前板的進風口相對的位置為 波紋板的凹槽,所述後板與進風口相錯的位置為出風口,所述後板與導流板之間存在一 定間隙。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前板的進風口的橫截面為圓形,其縱截面呈 喇叭形,進風口末端為小孔,所述小孔直徑為0.5 5mm。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前板的進風口的橫截面為矩形,其縱截面呈 喇叭形,進風口未端為縫隙,所述縫隙寬度為0.5 5mm。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位於前板上的進風口以陣列形式或環形排列 分布。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後板上凹槽的中心與前板上進風口的中心位置重合。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後板上相鄰凹槽之間為出風口。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框架包括前框架和後框架,所述前板和後板分別固裝於前框架和後框架內,所述前框架和後框架之間呈滑動配合,前框架與後框架 之間設置有拉力彈簧,後板與導流板之間的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成正比變化。
本發明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所述前板固裝於框架內的前部,後板置於框架 內、前板的後部,所述後板與框架後部之間經復位彈簧活動連接,後板與導流板之間的 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成正比變化。
根據流體在所通過的橫截面積平滑地縮小,流體速度加快的規律,將進風口的 縱截面設計成平滑縮小的喇叭口形式,使得被吸入的含有油煙的氣流逐漸加速並撞擊到 後板上的凹槽中,氣流在凹槽中會形成微旋渦並因負壓向凹槽側面的出風口移動,所含 的油、水、顆粒因高速氣流碰撞到後板時和因微漩渦所產生的旋轉離心力被甩到後板內 壁時會附著並凝聚,凝聚的油、水、微粒會沿著後板內壁向下流入集油槽中,從而達到 分離油煙的效果。
本發明所採用的結構,其氣流通過的面積比較大,可以達到30%以上,而且通 風流量可以隨風機功率的增加而增加,並且油煙分離效果幾乎不受影響。本發明體積 小,油煙分離效率高,節省材料。
本發明將通過例子並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明結構剖面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為前板,2為後板,3為進風口,4為導流板,5為凹槽,6為出風 口,7為前框架,8為後框架,9為拉力彈簧,10為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徵,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 特徵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徵,除非特 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徵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 個特徵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徵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在實施例1中本發明採用矩形,並採用水平並列方式布置。
如圖2所示,一種油煙分離器,包括前板1、後板2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框 架7和後框架8,所述前板1和後板2分別固裝於前框架7和後框架8內,所述前框架7 和後框架8之間呈滑動配合,所述後板2與後框架8之間經復位彈簧10活動連接,所述 後板2與導流板4之間存在一定間隙,所述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成正比變化。
如圖1所示,在所述前板1上有平行排列的進風口 3,在所述前板1上、前板1 與後板2之間設置有導流板4,所述導流板4將進風口 3形成截面由進風方向至出風方向 平滑縮小的形狀,所述後板2為波紋板,所述後板2與前板1的進風口 3相對的位置為波 紋板的凹槽5,所述後板2與進風口 3相錯的位置為出風口 6,所述前板1的進風口 3的 橫截面為矩形,其縱截面呈喇叭形,進風口 3未端為縫隙,所述縫隙寬度為0.5 5mm, 所述後板2上凹槽5的中心與前板1上進風口 3的中心位置重合,所述後板2上相鄰凹槽5之間為出風口 6。
氣流經過兩個導流板之間形成的倒喇叭形間隙,速度逐漸提高,最終撞擊到後 板上的凹槽中,油、水、微粒碰撞到後板的內壁後凝結,同時氣流會形成無窮多的微旋 渦向出風口運動,這時旋轉的氣流將殘留的油、水、微粒不斷地粘附並冷凝在後板的內 壁上,隨後因重力向下流入油煙機的集油槽中,從而達到分離煙和油的目的。
當無風時,後板與導流板的後端之間間隙最小,隨著風速增大,風力推動後 板,抵消復位彈簧的壓力,使得前板與後板之間的間隙增大,從而使得通風增加。
在實施例2中本發明採用矩形,並採用水平並列方式布置。
如圖3所示,一種油煙分離器,包括前板1、後板2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框 架7和後框架8,所述前板1和後板2分別固裝於前框架7和後框架8內,所述前框架7 和後框架8之間呈滑動配合,前框架7與後框架8之間設置有拉力彈簧9,後板2與導流 板4之間的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成正比變化。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基本相同。
氣流經過兩個導流板之間形成的倒喇叭形間隙,速度逐漸提高,最終撞擊到後 板上的凹槽中,油、水、微粒碰撞到後板的內壁後凝結,同時氣流會形成無窮多的微旋 渦向出風口運動,這時旋轉的氣流將殘留的油、水、微粒不斷地粘附並冷凝在後板的內 壁上,隨後因重力向下流入油煙機的集油槽中,從而達到分離煙和油的目的。
當無風時,後板與導流板的後端之間間隙最小,隨著風速增大,風力推動後 板,抵消拉力彈簧的拉力,使得前板與後板之間的間隙增大,從而使得通風增加。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 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 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油煙分離器,包括前板(1)、後板(2)和框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板 (1)固裝於框架前部,在所述前板(1)上有平行排列的進風口(3),在所述前板(1)上、前板(1)與後板(2)之間設置有導流板(4),所述導流板(4)將進風 口(3)形成截面由進風方向至出風方向平滑縮小的形狀,所述後板(2)為波紋板,所 述後板(2)與前板(1)的進風口(3)相對的位置為波紋板的凹槽(5),所述後板(2)與進風口(3)相錯的位置為出風口(6),所述後板(2)與導流板(4)之間存 在一定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板(1)的進風口(3) 的橫截面為圓形,其縱截面呈喇叭形,進風口(3)末端為小孔,所述小孔直徑為0.5 5mm 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板(1)的進風口(3) 的橫截面為矩形,其縱截面呈喇叭形,進風口(3)未端為縫隙,所述縫隙寬度為0.5 5mm ο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位於前板(1)上 的進風口(3)以陣列形式或環形排列分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板(2)上凹槽(5)的 中心與前板(1)上進風口(3)的中心位置重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板(2)上相鄰凹槽 (5)之間為出風口(6)。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框架包括前框架(7)和後 框架(8),所述前板(1)和後板(2)分別固裝於前框架(7)和後框架(8)內,所 述前框架(7)和後框架(8)之間呈滑動配合,前框架(7)與後框架(8)之間設置 有拉力彈簧(9),後板(2)與導流板(4)之間的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成正 比變化。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煙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板(1)固裝於框架內的 前部,後板(2)置於框架內、前板(1)的後部,所述後板(2)與框架後部之間經復 位彈簧(10)活動連接,後板(2)與導流板(4)之間的間隙在一定範圍內隨風速大小 成正比變化。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油煙分離器,包括前板、後板和框架,所述前板固裝於框架前部,在所述前板上有平行排列的進風口,在所述前板上、前板與後板之間設置有導流板,所述導流板將進風口形成截面由進風方向至出風方向平滑縮小的形狀,所述後板為波紋板,所述後板與前板的進風口相對的位置為波紋板的凹槽,所述後板與進風口相錯的位置為出風口,所述後板與導流板之間存在一定間隙。本發明中前後板之間的間隙能夠隨風量的大小而變化,以達到不同風速下的油煙分離;進風口喇叭形的結構設計使得被吸入的含有油煙的氣流逐漸加速,並撞擊到後板上的凹槽上,氣流中所含油微粒在碰撞到後板時會附著在其上並冷凝成油滴,並沿著後板壁向下流入集油槽中,從而達到分離油煙的效果。
文檔編號B01D45/16GK102022768SQ20101061499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30日
發明者劉光奎, 盧曄 申請人:成都盛爾嘉科技有限公司